APP下载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比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2-10-28王紫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子痫阿司匹林发生率

王紫娟

(庄浪县中医医院,甘肃 平凉 744699)

子痫前期(Preecl ampsi,PE)是女性妊娠期最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孕妇于妊娠20周之后,出现血压上升、蛋白尿以及水肿等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昏迷、抽搐以及死亡[1]。PE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患者的内皮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使其血栓素与内皮素的分泌量严重失衡,促进血管大幅度收缩,从而引发机体系统性血压水平异常升高,多器官灌注量降低,对多个脏器功能造成损伤,最终引发PE。就目前来说,临床对于PE患者,只能选择适时终止妊娠,而无其他的有效干预措施,但是妊娠终止会提升医源性早产风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发生存在PE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时进行抗凝或者补充维生素等治疗,可以增加孕周,促进胎儿发育,降低PE发生风险,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阿司匹林是当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对血小板聚集现象进行有抑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可降低PE的发生风险,但关于该使用多大药物剂量才能发挥最佳的临床效果,则临床尚存争议,若要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在子痫前期预防中的具体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4]。基于此,本文摘选了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具备子痫前期高危因素患者,研究了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子痫前期的疗效与妊娠结局改善情况,现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具备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对等分组,参照组(n=50),年龄20~34岁,均值(26.15±1.67)岁;孕周12~32周,均值(20.12±1.73)周;研究组(n=50),年龄21~35岁,均值(26.22±1.58)岁;孕周13~33周,均值(20.15±1.66)周;本次研究已经得到院内伦理委员同意;在比较组间各项数据资料后,证实差异(P>0.05),可作对比。

入组标准:(1)患者均为单胎妊娠,孕周12+周;(2)宫内筛查胎儿结构正常;(3)确认有可能诱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存在,且≥5分;(4)孕前的体质量指数值(BMI)低于28 kg/m2;(5)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自愿加入研究,并留有书面协议。

排除标准:(1)妊娠前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者;(2)患有肾病者;(3)患有心血管相关病变者;(4)凝血系统异常者;(5)精神、认知有明显障碍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50 mg阿司匹林开展治疗,方法为:让患者每晚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平光,厂家: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6317,规格:25 mg/片),50 mg/d。研究组采用50 mg阿司匹林开展治疗,让患者每晚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两组患者均坚持用药到妊娠37周。

1.3 指标观察

(1)血压指标。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血压器(型号:HEM-7081-IT)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进行检测,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评价标准,正常水平参考范围:90 mmHg<SBP<140 mmHg,60 mmHg<DBP<90 mmHg。(2)凝 血 功能指标。于治疗前后,以患者空腹静脉血液作为标本,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持续10 min,提取上清液,用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变化。(3)子痫前期前生情况。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判定标准[5]为:妊娠20周之后,患者收缩压(SBP)水平值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DBP)高于90 mmHg,伴随24 h蛋白尿水平≥0.3或随机尿蛋白显示(+),妊娠34周之前出现病变,为早发性子痫前期,妊娠34周之后才发病,则定义为晚发性疾病。(4)妊娠结局。统计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包括剖宫产、早产以及产后出血等。(5)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分娩孕周与新生儿体重,并采用新生儿阿普加评分(Apgar)对新生儿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为新生儿出生之后1 min内呼吸、心率、肌肉张力、喉反射以及皮肤颜色等生命体征,每项采用0~2分计分,满分10分,0~3分表示重度窒息、4~7分表示轻度窒息,8~10分即表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所获取的所有相关数据均以SPSS22.0分析与处理,计数相关数据均以[n(%)]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据差异开展χ2检验;计量相关的数据均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行t检验,如P<0.05,则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血压指标变化

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的SBP、DBP指标水平与参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血压指标变化(±s,mmHg)

表1 比较两组的血压指标变化(±s,mmHg)

组别 SBP D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0) 131.24±10.89 115.21±12.35 86.37±5.37 75.53±5.37研究组(n=50) 131.32±10.92 105.26±12.11 86.41±5.43 70.67±5.12 t 0.0993 4.4850 0.1611 8.1200 P 0.9211 0.0000 0.8723 0.0000

2.2 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的PT值、APTT值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而研究组的D-D水平相较于参照组则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s)

表2 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s)

组别 PT(s) D-D(mg/L) APT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0) 11.61±1.49 12.35±1.60 3.31±0.59 2.95±0.67 30.54±3.20 38.93±4.22研究组(n=50) 11.58±1.53 13.84±1.72 3.29±0.65 2.03±0.31 30.49±3.15 34.17±4.19 t 0.0993 4.4850 0.1611 8.1200 0.0787 5.6598 P 0.9211 0.0000 0.8723 0.0000 0.9374 0.0001

2.3 比较两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

治疗后,研究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2.00%相较于参照组的14.00%,明显更低(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n(%)]

2.4 对比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研究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00%相较于参照组的18.00%,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n(%)]

2.5 比较两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治疗后,研究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参照组各项相关均明显更高(P<0.05),见表5。

表5 比较两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s)

表5 比较两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s)

组别 分娩孕周(周)新生儿体重(kg)Apgar评分(分)参照组(n=50)35.67±1.42 2.83±0.18 7.71±0.26研究组(n=50)37.83±1.29 3.10±0.23 8.37±0.19 t 7.9613 6.5369 14.4923 P 0.0001 0.0001 0.001

3 讨论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属于产科多见病,是妊娠期较常见,且危险性极高的一种疾病,发民为子痫的风险非常高,对孕不妇以及围生儿的健康与生命都有巨大的危害,提升母婴死亡率。近年来,我国妇女的妊娠年龄,不断上升,高危型孕产妇越来越多,导致子痫前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上[6]。子痫前期发生后会使得母体、胎儿两者均发生肾功能损伤、肝损伤、胎儿发育受限以及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将直接危害到母婴双方的生命,而就当下的情况来说,临床上尚无治疗子痫前期的特效方法,主要终止妊娠为主,但风险比较大,疗效并不理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一直以来都是产科临床重点研究的问题[7]。

子痫前期有着极期复杂的发病机制,目前多认为滋养细胞受到异常侵袭、母体内的螺旋动脉发生异常,致使胎盘内部原有的滋养细胞开始发生自噬,引发缺血、缺氧等不良的现象;机体发生明显的炎症反,损伤了血管的内皮细胞,血小板花生四烯酸受到影响,而逐步转变成为血栓烷A2(即TXA2),且表达水平不断提升,血管壁的前列环素12(即PG12)则表达水平不断降低,TXA2/PG12失去原有的平衡,致使血液发生高凝,激活了内外源性的凝血功能,使微循环发生淤积,最后,就会造成母体发生并发症,均是子痫前期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因此,阻碍血小板发生聚集,解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8-9]。阿司匹林,别名为乙酰水杨酸,此药物是一种典型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时间非常悠久,使用该药之后,药物于患者机体内发挥作用,可以对环氧化酶 1(COX1)进行有效抑制,让TXA2生成的途径被阻断,而且不会对内皮细胞当中的PG12水平造成影响,还能对TXA2和PG12进行诱导,让其以平衡状态完成转换,多而起到抗血栓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10]。此外,阿司匹林还能让患者血液当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血栓素A2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避免血管的过度收缩,加速局部的微循环,使得胎盘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量,最大程度的发挥抗血小板凝集与抗血栓的双重作用,有效降低血管对于血栓素所产生的敏感性,使得血管得到进一步扩张,最终实现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的目的,降低患者流产、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11]。依据阿司匹林的药物机理,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机制,最近几年,大量学者和临床都提出,使用阿司匹林开展治疗,可有效降低妊娠期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而且已经有诸多研究报道证实了该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关于该药使用的最佳剂量则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想要进一步探讨该药物在子痫前期预防中的临床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的研究[12-13]。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的SBP、DBP指标水平与参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这一结果表明,相较于50 mg用量,100 mg的阿司匹林用量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高危患者的血压水平,将其控制正常、安全的范内,从而降低子痫前期发生风险;而研究组的PT值、APTT值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D-D水平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具备子痫前期因素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促进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且采用100 mg剂量药物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更优于50 mg,可有效提升患者PT、APTT指标水平,降低D-D水平,此结果与李丹等[14-15]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2.00%相较于参照组14.00%,明显更低(P<0.05),这一结果表明100 mg的阿司匹林用量用于预防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的剖宫产、早产以及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00%相较于参照组的18.00%,明显更低(P<0.05),这一结果提示,100 mg的阿司匹林使用量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高危因素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其效果明显优于50 mg用量,建议临床合理选择;此外,研究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参照组各项相比,明显更高(P<0.05),这一结果与等人研究报告基本一致,提示以100 mg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进行子痫前期发生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维持血压水平稳定,促进其凝血功能正常运行,从而减轻各类高危因素对母婴双方的因素,延长患者的分娩孕周,让胎儿发育更完整,从而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具有优选价值[16]。

综上所述,不同用药剂量的阿司匹林,用以预防子痫前期高的治疗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100 mg用量的疗效更优于50 mg,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建议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子痫阿司匹林发生率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子痫前期是什么病?
如何防范子痫
最凶险的妊娠疾病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子痫的急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