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新文学史著作中郭沫若书写的嬗变*
2022-10-28古大勇
古大勇
(1.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2.绍兴文理学院 鲁迅研究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群星闪烁”的文学史夜空中的一颗星:民国时期新文学史著中的郭沫若书写
(一)“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①“动的世纪”②“反抗”的精神③“绝望与消极”
(二)自然的崇拜
①“泛神论”②“大”的崇拜与“美”的欣赏③太阳与地球、光与夜的赞颂④自我崇拜
(三)古代的憧憬
①《匪徒颂》与“偶象崇拜”(狭义的)②故事的重写
(四)语汇的展扩
①科学名词②地名③西洋历史及神话中的典故④西洋的事物名词⑤外国字
(五)单调的表现
①“单色的想象”②单调的结构
(六)其他的表现
①呼格,叹调,与叹号(如《晨安》)②复杂的句法③旧诗词的影响④象征的,印象的,立体的,表现的⑤长诗与小诗
(七)“自然流泻”与生硬的字句韵脚
朱自清对郭沫若《女神》的评价,虽然是纲要,并无详尽的阐释,但是却相当精准地把握了《女神》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语汇的展扩”的多重实践,以及“其他的表现”中的标点符号、句法、旧诗词的影响、象征的、印象的等艺术形式的分析,不乏精彩,可以看出朱自清文本细读的功夫,也可以展示郭沫若诗歌表面看似自由散漫、实则有苦心经营之功的特点。
二、文学史中心地位的意识形态烙印:“毛泽东时代”新文学史著中的郭沫若书写
如果说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中,郭沫若的中心化文学史地位尚没有完全确立,那么到1955 年出版的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郭沫若的重要性就完全凸显出来了,中心化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从该史著的目录上来看,“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中,“鲁郭茅”都出现在标题中,其中鲁迅最为显赫,全书十二章,有两章是鲁迅专章,郭沫若和茅盾出现在第七章“郭沫若和‘五四’前后的作家”和第九章“茅盾和‘左联’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家”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同时出现在第十章“抗战文学作品”二级小标题中。由此可见,在丁著中,郭沫若是重要性仅次于鲁迅的作家。第七章第一节阐释“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两节小标题分别为:“冲决网罗反抗黑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的诗歌”,凸现郭沫若作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纵览该时期文学史家丁易、刘绶松、蔡仪、张毕来的史著,对于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成就,都予以较高的评价。
三、回归文学本位与多元化解读:新时期以来新文学史著中的郭沫若书写
80 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进入了井喷期、高产期,产生了百本以上的文学史著作,该时期文学史著作中的“郭沫若书写”总体上具有以下两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