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圃集

2022-10-28

回族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土块家乡人洋芋

昌吉,元代准噶尔语,主要释义,意为场圃。可以想见,准噶尔盆地之场圃,沃野宽阔,四境田畴,足资耕收,是名副其实的场圃。场圃意味着生机盎然,养育冀望。《回族文学》作为昌吉地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自2022年第一期始,以“场圃集”为长期固定专栏,就是用心良苦为本土各族青年作者尽培育之力,知责于心,相扶相携,奋发有为,跋涉于文学漫漫路。

土疙瘩垒起的锅锅炉

马新合

6月24日,是水磨沟村和屯庄子村举办“为爱行走”旅游文化活动的第一天。微信群和朋友圈有人按捺不住喜悦,嚷叫说回去过“相亲节”,因种种原因也没鼓动起来,各忙各的事。到下午五六点的工夫,不知道哪位把“锅锅炉”的图片发到朋友圈,这使我本来安静的心变得躁动起来,好似一把故乡的土撒在我的面前,叫我不能不保留此图片,紧接着再一次发朋友圈,我要以它做引子,引我想起一些小时候的事来。

垒炉子烧洋芋是一种吃法,这情景小时候常发生在大阴沟的地湾里,或许是发生在牛头沟的斜坡上,再或者是发生在平缓一些的地掌子上。反正屯庄子村的故事要综合六七八队一块儿讲,光讲七队的话,显得我有一点儿自私了。因为,我家的地和房子在七队,而我的灵魂是属于屯庄子村的。

垒锅锅炉是我们村里娃的拿手好戏,首先找两块稍大方正的土疙瘩做炉门,再找一块稍长一点儿的担在上面,炉门形成后找稍大一点儿的一个挨一个搭一个大致的圆圈,大小七八口人吃饭的锅那么大。底子打好后开始垒第二层,开始往里收的劲儿不大,以稳妥为主,巧妙利用土块棱角凹凸合卯相互依托,到第四五层就注意往里收了,土块疙瘩越到上层要比下层小一些,大致垒到十一二层基本就收口了。

这看似一个脏活累活粗活,其实它包含着一层野外生存技能的意思。让我们下一辈儿子和丫头,弄几个生洋芋到野外烤熟吃,估计他们会傻眼。

别说出门到野外,现在许多年轻人不会做饭,肚子饿了点外卖。看似方便省心,但无形中会削弱人的意志力,不知不觉变成“饭坑里饿死,火炕里冻死”的窝囊人。这句话小时候没有少听,是老娘当年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的口头禅。

炉子垒好后,就在周围找一些毛柴柴子,用洋火点着,得一人蹲炉子前专门架火。火着了大约半小时,炉子温度上来了。这时,需停火不说,还要从门门子上掏出未着尽的杂棍棍子,之后找一块土块把灶门塞上。然后在炉子顶上小心翼翼地捡掉五六个土块,拳头大的洋芋能丢进去就行。

二三十个洋芋进锅锅炉后,你会听到洋芋的出水声,随后将炉子上土块疙瘩从上往下依次往里面填,炉子基本塌陷,这时候比较紧张一些,要用棍棒把炉子上热土块疙瘩赶快往面里打。这也是垒炉子人心情最激动的时候,因为敲打土块疙瘩的声音和洋芋闷死出汽出水的啪啪声混在一起了,也就好比人在江湖里为干成一件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有个七七八八了,心里有一种成功前的冲动感。

把热土疙瘩打面还不行,还要在上面盖一层约十公分厚的潮湿面土,目的是保温。弄好后垒炉人和伙伴们就可放松一下,缓上一阵子了。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你站在炉子前就会有洋芋的香味了。这时拿一个硬棍子从边上慢慢往里划拉,三四棒或五六棍过后,就会有烤得熟熟的洋芋露出来了。洋芋外皮稍剥后显出金黄,这时候就到了吃锅锅炉烧熟洋芋的时候了,味道堪称一绝。

洋芋可是人类的功臣,对于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养活了更多人。炒上煮上烧上,熬上炖上蒸上,无论哪一种吃法,让远离故土的我们回想一把,也真能鼻子一酸,感慨万千。

故乡木垒水磨沟村和屯庄子村今年“让爱行走”的文旅活动有力地向游人展示了养心木垒美丽静谧的自然风光,有力地宣传了水磨河畔古老村落屯庄子村的独特魅力,凸显其文化内涵。

表象上人们垒的是一个锅锅炉,实际上垒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的根脉。这充满浓浓乡愁的根脉在土地里无限延伸,让在喧嚣城市里的人们明白乡村生活的惬意,明白家乡的土永远惦念着家乡人,明白故乡的土永远温暖着故乡人。

这一堆暖乎乎的锅锅炉土,永远占据了我的心头。

乡理 乡面 乡愁

谢江辉

我的家乡位于渭河以北,关中平原的三秦大地上,素有“面食王国”“碳水之都”的称号。陕西油泼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成为覆盖全国众多城市的“面食标配”。作为从陕西走出的游子,思念家乡之日便是走进面店之时。将一碗面食下肚的时候,也将浓浓的思乡之情灌进心田。

既为面食王国,那么走进每一个家乡老百姓的厨房,可以看到装修可能各异,但标配一致。每家的厨房里都有一个桃木大案板,一根顺滑的擀面杖,一口结实的发面盆。和面、揉面、醒面成为家乡每一个成家妇女的必备技能,也成为日后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用携带便自有的乡愁烙印。

说起做面食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表面看起来是对面粉的平铺粗糙加工,但这做面的“土味”乡情中却蕴含着无限的人生哲学。

谈到和面,家乡人一般都会选择用温水和面,用家乡人的原话说就是:冷水和面面没有弹性,开水和面会将面烫死,所以唯有温水和面最为合适。为人处世当中,也应该坚持这样一种“和面原则”,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规律,把握尺度。就像人的心态,不宜过喜也不宜过悲,平和才是处理万事、驾驭万难的最好心态。

谈到揉面,家乡人更是把“三光”作为揉面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准。有一年回乡在火车上偶遇家乡的一位老者,久违的乡音让我倍感亲切。与他闲聊中,谈到家乡揉面的“三光”,他说:“我们老领导就是陕西人,曾经教导我们办事就要像关中巧媳妇和面,水、面比例合适,和出来的面不粘手、不粘盆,做到手光、面光、盆光;不会办事的,拖泥带水,和出来的面,粘手、粘盆。”一席话透露出的是揉面中的处世大智慧、大哲学。

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会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人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们要把握的一条原则是:需要考虑到事件双方的感受,求同存异,管控分歧,最大化确保双方利益。“三光”的处世哲学存在于生活中,其思想核心就是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犹如用合适的水量把盆里的面和起,揉光,做到面团光、手上光、盆里光,自然舒服。这就是处理事情的最高境界。

谈到醒面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不需任何操作,只需将面静置等待即可。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也蕴藏着不简单的处世哲学。醒面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好时间和温度。温度越高醒面时间越短,温度越低醒面时间越长。这便再次说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必须坚持联系发展的眼光,切不可用停滞孤立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生活中不遵循这条哲学规律的结果就是处处碰壁,节节败退。

从一碗面粉到一碗面条,经过几道程序的加工,面粉早已发生了质变。虽然加工面条费时费力,但将面粉加工成面条,面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人在揉面的过程中需要将全身的力气用在那一张面团之上,但那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在满足人们舌尖味蕾的同时,也为人们补给了能量。

漂泊在外,思乡之时便会舀出一碗面粉,按照家乡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加工。揉面早已升华了本身的含义,一次揉面就像是一次调表,及时在揉面的处世哲学中纠正自己的偏差,调整做人的准度。

体味着乡情中的人生哲学,体味着家乡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家靠娘,出门靠墙”的土味哲理,我已然觉得这才是尘封不住的深深乡愁。

端着那碗早已凉凉干坨的面条,我想我是想家了。

猜你喜欢

土块家乡人洋芋
贼的藏身术
贼的藏身术
大将军搬砖
自大的马谡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搅动在灵魂深处的洋芋
难忘新年窑鸡乐
家乡记
池塘
永远的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