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路径探赜
2022-10-27汪园超
汪园超
摘要:思政小课堂是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课堂”,社会大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化知为行的“社会课堂”。这两个课堂需要紧密结合,因为思政小课堂需要社会大课堂提供实践载体,而社会大课堂则需要思政小课堂提供价值引领。两个课堂的结合存在结合机制不健全、结合程度不紧密、结合效果不显著等现实困境。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从以上困境出发,遵循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理念,从制度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阵地建设和品牌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两个课堂的融合探索。
关键词: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自媒体时代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2020SJB0755)、2020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路径研究”(20JSSZZD0025)、苏州市首批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工作站(太仓站)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提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遵循。那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如何才能有效结合呢?如何才能最大化发挥两者结合的作用呢?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际,探索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的路径。本文对两个课堂结合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以及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的理念、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思政小课堂是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社会大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化知为行的“社会课堂”,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领域。两个课堂之所以要结合,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思政小课堂需要社会大课堂提供实践载体
思政小課堂的基本属性是理论性,即面向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理论性是思政小课堂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但同时,思政小课堂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认同及科学运用。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与实践脱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社会大课堂恰恰能弥补思政小课堂实践性不足的缺陷。社会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家风家训、民俗风情和文物古迹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载体。因此,思政小课堂亟须“破圈”,即突破传统的内容和模式,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2.社会大课堂需要思政小课堂提供价值引领
首先,社会大课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机会。但同时社会大课堂也错综复杂,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出现精神懈怠、思想迷茫等不良倾向。这就需要学校发挥思政小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社会生活领域,一些基层群众存在思想困惑、政策理解不透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对生产、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区、乡村和企业等社会基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基层理论宣讲为群众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传递政策“好声音”,发挥“大思政课”的引领作用。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各高校在两个课堂的结合上展开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两个课堂结合的现实困境。
1.两个课堂结合的机制不健全
首先,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的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政小课堂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只是将其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且在教学计划中占比较小,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机制,没有将学生的“校外活动”、思政小课堂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校外实训等纳入社会大课堂考核评价体系。其次,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大课堂的机制不健全。不同于专业课教师有专门的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实践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社会工作量的认定也存在困难,这影响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两个课堂结合的程度不紧密
当前,两个课堂结合最常见的形式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学习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尤其是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思政课如果不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就会内容空洞,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忽视了思政课教师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小课堂的主导者,应当带头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坚持用专业能力服务基层岗位,将服务经历转化为思政小课堂的鲜活案例,这样才会使授课更有底气和说服力。
3.两个课堂结合的效果不显著
当前,两个课堂结合的实践活动往往只是为了满足思政小课堂的教学目标,活动的受益面较窄,忽略了以下因素。一是基层群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见类型是服务基层群众,但这些活动往往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需求,且缺乏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导致基层群众得不到系统和持续的服务。二是潜在受众。两个课堂结合会产生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成果,如地方英雄人物话剧、名人家风故事等,但这些最终只是课堂教学成果,没有通过自媒体等手段向大众传播,受益范围小。
针对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现实困境,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的理念,以实现两个课堂共建共享、同频共振。
1.融合内容上:实现学生、教師、课程与社会大课堂多元融合
两个课堂融合育人应当是多元融合。一是促进学生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支持思政课教师通过基层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到基层历练,不做“空谈者”。三是促进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通过收集和整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
2.融合方式上: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融合
两个课堂融合育人应当是双向融合。一方面,制定政策支持教师和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出去”,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参与社会服务,接受实践教育。另一方面,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优质社会资源“引进来”,让这些“鲜活的价值观”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反哺思政小课堂。
3.融合效果上:实现学生、教师、基层群众多方受益
两个课堂融合育人应当实现多方受益。一是思政小课堂的“理论性”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机会,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教师在社会大课堂的服务实践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加阅历,锤炼技能,从而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使基层群众获得持久而全面的服务。
1.制度建设
出台具有激励作用的配套制度。为提高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实效性,学院出台了一整套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学院设置思政实践课,把它作为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学期的课时量不少于16课时,课程涵盖辅导员组织实施的志愿服务活动、思政课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等。同时,颁布“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将实践学分归入必修学分,将学分成绩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和评奖评优考核要求。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将基层理论宣讲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实践的核心要求,要求年服务场次不少于20场,同时还将理论宣讲、专题报告等社会实践纳入公开课范畴及聘期考核体系。三是建立优质社会资源进校园机制,开设“健雄大讲堂”,邀请艺术团体、一线专家、先进典型为学生呈现“身边的思政课”,要求每年活动不少于40场,使其成为学校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团队建设
组建具有实践品格的教师团队。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师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广阔的社会视野,教师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实践品格就难以胜任实践育人的重任。基于此,学院重点强化思政课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打造出两支具有实践品格的教师团队。一是成立由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支部书记组成的“健雄理论学习宣讲团”。团队成员围绕“四史”教育、方针政策解读等开展课题调研和集体备课,打造理论研究型的团队;团队推出理论宣讲“百千万”计划,即面向全市开展宣讲服务,力争在10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1000场宣讲,让10万人受益。二是与市级宣传部共建“苏州市理论宣讲名师工作站”。该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吸纳和培育各行业的宣讲骨干、百姓名嘴等共14人,打造了“群众身边的宣讲团队”。工作站成员不仅是基层理论宣讲员,也是思政课校外指导教师,他们结合自己的岗位讲身边的模范事迹和百姓故事,使理论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这两支团队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课程建设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专题。两个课堂融合育人必须做到成果的共建共享,使学生和基层群众都能受益,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紧贴群众和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思政课唯有扎根中国大地,汲取地方资源鲜活的养分,才能使理论有根、有源,使教育更有特色、更接地气。以此为指导,学院有序推动地域文化进思政课,着重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专题上下功夫。第一,分类收集地域文化素材,建立地域文化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实现思政课与地域文化的“点”融合,如将太仓地区传奇家族的传承故事渗透到知识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中,将太仓的城市定位“现代田园城”渗透到知识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第二,将思政课教学体系与地域文化融合起来,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课程,实现两者的“面”融合,如专题“全面小康与幸福太仓”“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绿色发展的太仓路径”“廉砖精神与加强从严治党”等专题,实现了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第三,开设“江南丝竹”“娄东文化”等地域文化课程,编写地域文化读本,组建地域文化社团,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地域文化,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4.资源建设
整合具有育人功能的社会资源。社会生活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如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活动资源,整合这些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院主要从以下方面整合育人资源。一是加强校地合作,将当地人文景观资源打造成思政课“实境课堂”。利用太仓革命历史陈列馆、东林村生态循环农业展示厅等15处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二是引入先进人物,上好思政大课。学院先后邀请援鄂医护人员为学生带来“抗疫思政课”,邀请太仓籍抗美援朝老兵分享他们的硝烟战史,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挖掘“精神富矿”。三是共建共享活动资源,学院与当地宣传部门联合举办“新时代理论大家说”活动,将思政课搬上舞台,通过红蓝两队思辨说理、观众提问、专家点评等形式,打造互动式的思辨课堂,推动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5.阵地建设
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实践阵地。一方面,建设思政小课堂这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能仅靠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还需要与当地党建阵地、文明教育阵地联合起来,构建集学习阵地、实践阵地和服务阵地为一体的“大思政”教育阵地。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党建阵地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组织活力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引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组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此为指导,学院依托思政课主阵地,联合校内外基层党建阵地打造了具有引领作用的实践阵地,主要有以下举措。一是与当地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开展理论宣传、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项目合作。二是选派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农村党支部挂职锻炼,帮助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三是选派优秀学生为基层单位建设和运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思政课教师则对公开发布的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平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四是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建设,举办思政课教学沙龙,打造“思政课共同体”。
6.品牌建設
培育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政品牌。思政小课堂的建设成果只有转化为群众的“精神食粮”,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学院挖掘校本资源、地域文化资源推出网络思政课,打造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政品牌,主要有以下举措。一是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传承“吴健雄精神”。学院是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世界著名“核物理女王”———吴健雄的名字命名的,“吴健雄精神”主要体现为“爱国、创新、求实、律己”的精神。为扩大“吴健雄精神”的影响力,学院将“吴健雄陈列馆”建设成“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二是挖掘校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学院的前身太仓师范学校已有百年历史,校友中有五位革命烈士。为传承烈士的革命精神,学院组织编排了红色舞台剧,并通过江苏教育频道线上直播,将其打造成了“网络思政大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三是录制网络思政微课,利用网络阵地为思政课持续拓展空间。学院相继推出“开学第一课”“信仰的力量”“美丽江苏”等思政微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总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和理顺这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于铸魂育人的使命。高校需要正视两个课堂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阵地建设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突破现实困境,最大限度发挥出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何益忠.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
[3]田训龙.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
[4]王娜,韩喜平.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N].光明日报, 2019-10-25.
[5]王茂涛.思政课如何汲取地方资源[N].中国教育报,2019-03-18.
[6]石书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1).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room with Social Big Classroom
———Take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Yuanchao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Taicang 215411,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room is a "campus classroom"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the social classroom is a "social classroo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These two classes need to be closely combined, becau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 needs the social big class to provide practice carriers, while the social big class nee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 to provide value guidance.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lasses, such as the imperfect combination mechanism, the loose combination degree, and the insignificant combination effect.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difficulties,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llows the concept of two classroom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and carries out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wo classrooms from six aspects: system construction,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position construction and br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smallclassroom;socialclass;integrated education; ro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