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设计分析与运用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为例
2022-10-27李婧雅
李婧雅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是小学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形式,也是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文章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做好记叙文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记叙文阅读习惯,同时强化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记叙文概述
记叙文是很常见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它是以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所以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和状物的文章,统统是采用记叙文这种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特别是中高年段的教材中,记叙文出现的频率很高,因此,记叙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小学语文记叙文呈现特点及阅读方法
(一)呈现特点
首先,在内容选择上,纵观人教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记叙文呈现内容和篇目众多,尤其是小学中高年段,写“物”(人物、动物、景物)和“记事”的文章篇目占据整本书内容的80%以上。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8个单元共27篇文章,记叙文贯穿于每个单元中,从第一单元第一篇文章《大青树下的小学》,到第八单元最后一课《一个粗瓷大碗》算起,仅有两篇文章涉及到古诗文,其余25篇统统是记叙文。
其次,在编排方式上,记叙文的行文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在行文顺序上以顺序为主,顺序又包括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一般情况下,写人物和动物的文章在编排方式上更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写,而写景物的文章更喜欢采用空间顺序。记叙文常用的行文结构模式分别为总分式、并列式和对照式三种,总分式又可以向下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模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常采用总分式的行文结构。
最后,在课后思考题的设计上,不仅考虑到学习内容的全面性,提问方式也是灵活多样。其中,中低年级更侧重于词句和写作方法的积累,而高年级更侧重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课后思考题不仅与教学目标联系密切,更是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内容。
(二)阅读方法
1.理解核心内容,抓牢“六要素”
要掌握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就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通常会在记叙文的开篇交代,是起着交代事件和引起下文的作用,有时作者还会以时间为线索,可以使记叙的过程更加详尽,事件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如三年级上册《美丽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作者直接通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样的时间线索,明确表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致特点,便于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再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作者通过间接描写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描写桂花的盛开、成熟与摇落,明确时间线索。地点,通常会跟在时间的后面,交代事情发生的场景和人物所处的环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为后面事件的展开叙述奠定基础。交代地点,不仅是交代了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作者的心境。人物,通常交代的是文章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出现。通过作者交代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可以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便于理解文章内容。起因、经过和结果,旨在完整地描述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通过这三个要素,可以使小学生把握全文的整体走向和行文基调,进而更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总之,抓牢“六要素”对于记叙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抓牢文章的主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也为之后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明确记叙文的行文线索,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结构的关键。在小学教材中,线索通常有明线索和暗线索,以明线索为主,暗线索为辅。明线的交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暗线的交代可以使文章更具层次性和趣味性,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虽然开篇交代了时间(4月14日)和地点(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但是接下来的行文并不是按照常规的双龙洞早中晚的景致变化,或者双龙洞整体的空间布局来写,而是按照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来写,从最开始的在路上、洞口探望、进外洞、入孔隙、进内洞,再到最后的出洞,通过详尽描写游览过程中景物的变化以及作者内心感受,使整篇文章行文完整流畅、脉络清晰,便于小学生整体把握。这样的写作顺序也使文章充满趣味性,画面感动态极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记叙文的乐趣。
3.弄清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风格会采取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对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通常倾向于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五种描写手法。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作者通常会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时也会采用对比手法(色彩对比、大小对比、形状对比等)描绘景物或事物,进一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
(一)记叙文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记叙文不同于篇幅较短的诗歌散文,不仅篇目较长,文章涉及内容也相对繁多复杂,因此需要更加系统的记叙文教学设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以便于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通常会根据记叙文篇幅的长短和内容的复杂程度进行1~2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具的准备通常也会依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里不仅展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还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教师进行记叙文教学的关键法宝和重要依据。因此,记叙文教学设计的好坏是评判记叙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记叙文教学设计的困境
1.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和学习能力的欠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集的基本是名家名篇,有的是基于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的思考而创作的,还有的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写作方法呈现作者眼中的世界万物,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章。这需要小学生耗费较长时间去学习和理解,而小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好玩好动、缺乏耐心、不爱思考等特点,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打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当下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是不完善的,具体表现在小学生理解文章能力的有限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推理判断能力不足等方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结合记叙文的特点,还要结合小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最恰当的教学设计。
2.教师教学思路的局限和教学方法的单一
教师在进行记叙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思维瓶颈”现象时常发生,常常表现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知道怎样优化教学过程和创新教学环节。这是由于教师们研读课标不透彻,不能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小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恰当结合,以常规的“讲授法”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既不完善透彻,又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
四、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设计策略
(一)多角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记叙文教学的设计要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小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设计可以多样化,对具体的观点和事件的看法,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提出,如:“如果你是……你会怎样做?”;可以从询问意见的角度,如:“你同意……的做法吗?为什么?”可以是假设因果,如:“如果真的……你会怎么办?”对于具体人物的评价,可以直接问:“你喜欢……吗?为什么?”也可以是开放型提问,如:“你此刻最想对他说什么?”对于景物描写的心得体会,可以用笔“描绘”出心中的景致,如:“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画出你此刻心中的……”
(二)优化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很强,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局部的学习热情带动整体的学习热情。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设计记叙文教学过程中考虑采用提问、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强化了小学生学习记叙文的水平和能力。
(三)注重积累与运用,提升学习效果
记叙文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内容与过程,也要注重行文方法的积累与运用,在记叙文教学设计上,通常要在最后的全文总结、应用练习、作业设计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学习和积累,更在于实践与运用。这便要求教师在记叙文的教学设计上,特别是最后的总结提升部分,要明确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强化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小学生不仅要“学懂”,更要“学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设计的运用
《灰雀》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提问回顾,激发兴趣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帮老师回顾上节课我们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概括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二)板书概括,方法总结
运用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产生疑问,引入新课
1.列宁和小男孩具体做了哪些事来表达自己对于灰雀的喜爱?
2.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又从中体会到他们各自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二、精读课文
(一)寻找关键词句,明确表达方式
任务一:文章通过哪些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任务二:从上面三个纬度分别找出能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PPT呈现)
(二)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PPT呈现)任务一:品词环节
第1组:“每次”“都要”“经常”(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三个词是描写谁的?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2组:“会”“一定会”(第8自然段)
提问:这组词展现了男孩怎样的心理变化?
任务二:品句环节
场景1:发现失踪
原文呈现: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语句分析:“找遍”一词表达列宁怎样的心情?尝试带着这种心情朗读。
场景2:引导归还
原文呈现: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语句分析:列宁真的是“自言自语”吗?此时的列宁有着怎样的心情?
场景3:重新飞回
原文呈现: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上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语句分析:“果然”二字说明了什么?男孩为何“低着头”?
任务三:课堂小测试
(三)分角色朗读,展现人物情感
依据上述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完整的、关于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朗读。
三、升华扩展(PPT呈现)
(一)开放思考
思考一:根据下面的人物对话,尝试补全人物内心的独白。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心想:
思考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列宁和小男孩身上都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呢?
(二)方法借鉴
环节一:教师提问
通过《灰雀》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通过对话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呢?
环节二:方法点拨
1.人物的对话要有“对象感”。对话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年龄和身份。
2.人物的对话要有“情境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内容等是不同的。
环节三:应用练习
1.范例展示:PPT给出几组情境对话的例子。
2.作业布置:参考上述例子,结合你自身的生活经历,试着描写一段人物对话。(150字左右)
四、板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