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统整教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2-10-27郝赫
郝赫
艺术统整指的是一种学习艺术的过程teaching in the art),或者通过艺术的手段和方法(teaching through art)来教与学的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指一种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方式。在西文语境中一般采用art-integration的表述。但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艺术统整更多用于绘画、雕塑、设计等视觉艺术门类,音乐、戏剧、舞蹈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在中文语境中也会将艺术与美术二词通用。另外,根据学者徐秀菊[1]和钱初熹[2]的相关研究,艺术统整可以分为学科统整和超学科统整,或学科综合和生活式综合,而跨学科综合目前也较常被使用,因此本文在研究此问题时,除采用艺术统整的概念外,还将根据语境采用美术统整、艺术跨学科或美术跨学科的表述。
艺术统整是现代课程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统整的一个子课题。其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但作为对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之一,艺术统整在现代意义上的用法是在1994年由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联盟(NAEA)提出的。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3]中提出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统整的角度力图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并尝试以美术的方式对多个学科门类进行整合。此后,我国对美术综合课程(实际上的艺术统整教学)的探索从未停下脚步,经历20年的新课程改革,我国的艺术统整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立足这一选题背景,本文试图对中国知网收录的艺术统整相关中文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探知我国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现状。同时,本文还利用Pro-Quest教育专题数据库,对艺术统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检索,并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把握国外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最后,本文将就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国内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一、国内艺术统整教学研究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本文以“(美术统整OR艺术统整OR美术跨学科OR艺术跨学科)AND(教学OR课程)”构造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获得文献143篇,经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获得该领域的总体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该项研究自2000年开始有所讨论,此后虽增长缓慢且有所波动,年均有3篇文章发表。到2011年,研究数量出现一次跃增,达7篇,此后一直维持明显的上升趋势。2020年,该研究领域有27篇相关论文发表。这样的数据变化并非偶然,其关键节点都与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相呼应。
2001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此前一年《艺术探索》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跨学科艺术教育》的文章[4],可见对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教学探索已经成为当时的学术话题。总体来说,正是2001年美术课标的颁布开启了对艺术统整教学的讨论。200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是课程教学专家钟启泉的《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5],可以说该文具有开启研究序幕的象征意义。
该趋势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2011年后的一次研究数量跃增。2011年正值《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6]颁布之时,在这次课标修订中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本位、加强美术学习活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要求。自此,以艺术统整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为更加全面地把握我国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情况,本文用相同的检索式检索到学位论文119篇,其中硕士论文97篇,博士论文22篇。根据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到研究热度和增长趋势与期刊论文基本一致(图2)。相关研究自2002年课标颁布后起步,在2014年后数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20余篇的高峰。
在上述检索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文献进一步精炼并剔除无关后,获得核心期刊论文74篇,学位论文80篇。在对这部分研究进行内容上的分析后,可以大致找到我国艺术统整教学研究现状的几个方向和特点。
(一)艺术跨学科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运用
我国艺术统整教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运用艺术跨学科的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并实践。在74篇核心文献中,该主题下的论文达18篇,学位论文7篇。而这些研究的一个普遍方向是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和课程架构进行探讨和实践。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属性,如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融合交通与艺术跨学科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7-9]等。此外,实验艺术作为前沿的艺术专业,也是艺术跨学科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之一,周庆在2020年的论文《实验艺术的形式特征与教学实践》[10]中阐述了该专业适合跨学科探索的原因:以观念表达作为创作的主导,因此其实验性特征和交叉性知识的构成运用包含了更具内涵的文化维度和社会现实语境。
另一个在高等教育中与艺术统整教学有关的主要方向是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探索,共检索到5篇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跨学科视野下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研究》[11],作者立足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学校美术教育最后一站的立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立的现状、价值、依据和具体设想。
在对国内高等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的同时,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对外来经验的介绍。如《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启示》[12]《日本美大“御三家”专业院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探究》[13]《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模式探究》[14]等论文,分别对美国、日本等较早采取艺术统整教学的国家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跨学科教学经验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二)艺术统整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
艺术统整教学的一个研究重镇在基础教育领域。在本文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中仅有29篇聚焦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比之下,学位论文中有62篇(占学位论文总数的78%)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如《统整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课程研究》[15]《UBD教学理论下小学五年级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验探索》[16]《以美术统整多学科课程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17]等论文。期刊论文中较典型的有《对美术新课标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理解与实践》[18]。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
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实现艺术统整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以课程实践和设计为主的硕士论文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较多。如《非遗视野下“二十四节气”融入初中美术课程设计与实施》[19]《你们所不知道的“我”——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20]。前者是以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发的,在自然和文化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美术课。而后者则是以“你们所不知道的我”为主题设计的美术课,尝试对综合探索课程做具体实施。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也是常见的统整角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学美术相统整的课程研究》[21]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及文化精髓的继承,力图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用美术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同年的另一篇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22]则对我国中学非遗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试图采用跨学科课程的方式设计非遗鉴赏课,并通过教师工作坊推广。
与其他学科融合:第三个方向则是尝试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间的融合。《指向人文底蕴素养的跨学科课程研究——以融合美术、语文、德育为例》[23]一文从以学生本位进行课程研究的视角,提出探索美术、语文、德育的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小学绘本教学设计与实施》[24]则希望以小学绘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切入点,利用绘本特殊的图文叙事性,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美国基础教育中关于艺术和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研究》[25]是较早关注艺术与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研究。该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探索情况,是一项难得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引进国外经验参照的具有综述性质的研究。《论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26]则是一项尝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背景下,打破小学教育中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数学与美术跨学科整合的本土研究。此外,较常被提及的跨学科综合还包括小学科学与历史学科,如《美术知识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7]《美术与科学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8]等。
(三)STEAM教学日渐受到重视
无论在核心期刊还是学位论文的梳理中,一项近年较常出现的主题是STEAM教学。STEAM源于美国的STEM教育理念,即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的教育。2011年,STEM教育正式发展为STEAM教育,其中的A指的就是艺术。对于这一著名的教育理念,不少论文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角度涉及与艺术学科的超学科统整。目前检索到的该选题下的核心期刊论文共有6篇,学位论文5篇,且均出现在2017年以后。如《STEAM教育理念落地:数学文化项目学习模式构建及案例开发》[29]立足数学学科,通过科学和技术解读艺术与工程,构建数学文化项目学习模式。《STEAM教育理念下木偶戏工作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30]则借鉴项目式学习模式,以木偶戏工作坊课程为切入点,融入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实现STEAM理念下的课程设计。《智慧教室环境下高中STEAM课程的实践研究》[31]这篇学位论文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情境,重点研究接触APP辅助高中美术教学的STEAM课程,并设计了“让生活用具更美”的课程案例。可以说,我国的STEAM教学研究刚刚起步,且逐渐受到重视,但仍停留在介绍和尝试应用的阶段,并未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创新。
(四)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创客教学设计
目前国内的艺术统整教学研究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也关注了校外,特别是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涉及该主题的研究有8篇)。在此类研究中,除了引进国外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统整教育的经验外(1篇),较为常见的是对创客(Maker)教学的研究(3篇)。如《从〈我与我的主体世界〉展览看艺术设计创客课程》[32]《深圳图书馆创客空间运行模式研究》[33]这两篇文章。前者依托一项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展览项目,设计了促进学生成为主动应用知识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创造者的创客课程。后者则以深圳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并融合STEAM教育理念,制定跨学科创客教育课程体系,意图形成理论指导与方法参考。在学位论文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美术馆教育研究》[34]从学校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馆教育之间的合作契合点和矛盾点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开发了单元型美术馆教育活动。该领域研究虽不属主流,但是也是国际上一项在公共教育领域的艺术统整研究。
就国内的研究现状来说,除了上述几个方向,艺术统整教学还有一些立足于教师培养、国外经验介绍、以木偶剧为项目统整、舞蹈戏剧与美术的统整、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前沿性,但并未形成规模和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近十年国外艺术统整教学研究趋势
本文通过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教育学数据库对艺术统整教学研究较为前沿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尝试对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方向有所把握,并对有价值的研究趋势予以关注。检索以(art integrat*)为检索式,剔除无关后共获得84篇英文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献中,除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85年,谈及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文献外[35],其余文献在1994年后几乎不间断地涌现并缓慢增长。这个时间点与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联盟(NAEA)开始重视艺术统整的时间节点相吻合。这一部分研究最早开始于对艺术教育跨文化统整能力的研究,探讨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36,37]与此同时,跨学科统整的研究也在继续。[38]还有一些文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统整教育对创造力、批判思维等认知能力的促进。[39,40]2009年以后,关于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规模开始进一步扩大,并在十年后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2010年以来的文献在相关度和历年发表平均数上明显高于之前,因此本着把握趋势的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近十年的52篇文献集中分析。
(一)从STEAM教学看艺术统整的研究热点
目前艺术统整教学在英文文献中被谈及最多的话题莫过于艺术在STEAM教学中的统整作用了。自2016年起有8篇文献是关于STEAM教学的,也是近五年艺术统整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这8篇文献中,有2篇涉及STEAM艺术教师的培养。《Making Partnerships With STEAM》[41]的作者通过在加州一所地方小学的培训课程,总结了艺术教师在STEAM教学中应具备的方法和实践。另一篇文章《What Constitutes Korean Pre-service Teachers’
Competency in STEAM Education:Examining the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42]虽然并不直接针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但作者基于对238名韩国预备教师的研究数据,提出STEAM教师在对艺术抱有积极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防范STEAM教师培训陷入碎片化知识学习的困境。
此外,其余6篇文章则或从案例实证或从理论阐述的角度探讨STEM如何向STEAM转化并使之得到改进。《STEM to STEAM:Effect of Visual Art Integration on Long-Term Retention of Science Content》[43]一文明确提出了艺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021年,由Semmens K.、Fosbenner L.、Maxfield K.等人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则以中学生通过艺术活动学习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内容获得良好效果的案例,提出艺术统整有利于知识与个人经验的建立,从而增进学习效果的观点。[44]总体来说,这部分研究倾向于解释艺术是如何促进STEM学习的实际功效以及背后的原理,同时用具体的课程案例来加以证明。
(二)艺术统整与教师培训研究
另一项国外艺术统整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教师培训,近十年相关论文数量达16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预备艺术教师培养的。Ingalls Vanada D.在2013年撰写了一篇关于艺术家、艺术教师和领导者应有的角色定位的文章[45],倡导艺术教育工作者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学习者和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其他对教师身份和角色问题的研究则提出艺术教师应努力建构学校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有的研究利用设计教师培训课的方式来使预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增加艺术经验和对艺术统整作用的认识。[41,46,47]一些研究使用了全能教师(Generalist)的概念[48,49],这可能是与艺术统整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师在小学教育领域一个被期许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关于艺术统整教师培训的文章中,还有一项Bradshaw R.D.完成于2016年的研究,以一位初入职场的教师经历为例,说明艺术统整教学在教师融入新的学校环境的过程中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三)艺术统整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关于艺术教育有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认识已是老生常谈,但对这一过程具体如何发生、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及艺术统整的教学策略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功用等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2011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学生的创意经常发生在超越课程和教室环境的情况下,比如讲故事、开玩笑、艺术创作等,而艺术统整正是一种通过艺术项目超越教室和学科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50]此后还有一些致力于如何通过艺术统整课程的设计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研究。2016年,Rule A.C.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艺术项目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知识的积极性的作用并有效实现了课堂知识的创造性转化。[51]这些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研究为较难把握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四)其他有关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方向
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研究关注相对小众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启发意义。如2019年Romanski N.M.提出木偶剧是融游戏、想象、讲故事和合作等多种活动和能力于一体的跨学科学习形式,非常有利于艺术统整教学。[52]类似的研究可以在我国稍晚的一篇硕士论文中看到。[30]对地方艺术统整课程(place-based)的开发也是一项富有特色和启发性的研究,该研究区别于传统的利用地方资源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统整课程,提出基于地方资源并解决地方问题的课程理论,提出了施行的几种方法和路径。这类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是十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向。关于创客课程与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有2017年Lakind A.的一项将公共图书馆视为艺术教育、创客运动场所,将图书馆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53],该研究早于国内同类研究。此外,在2018年Carpenter T.和Gandara J.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还能看到艺术统整教学不仅可以用来实现跨学科的融合,还有融合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更加有效的课程的趋势[54],这将为我国相互独立的高等、基础美术教学研究带来启示。
三、国内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趋势
在对我国艺术统整研究文献和有关艺术统整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后,对比两者的特点,可以发现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部分基础教育领域的艺术统整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整理发表
目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期刊发表成果,可以获得143条文献,经过粗疏筛选,有关基础教育的文章只有51条,占总体研究数量的36%。在核心期刊文献中,有关基础教育的文献29条,占总文献的39%。而在学位论文中,有关基础教育的研究占总量的78%。从期刊与学位论文两个领域截然不同的研究状态来看,有一部分以学位论文进行的基础教育研究,其成果有待进一步整理发表。部分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精炼和传播,不利于学术再生产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础教育中的艺术统整教学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研究一般立足于指导硕士生后续师范就业的实际需要,属于实践应用研究。这部分研究者在工作后并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也不一定在艺术统整领域深耕,导致其学位论文被束之高阁,难以起到推动后续研究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对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艺术统整课题的实践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硕士研究生等初级研究者贡献,相对而言,我国高等师范专业的高级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和关注有所不足,没有形成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相适应的理论研究规模。
(二)期刊成果研究方向较为分散
我国艺术统整研究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是研究方向相对分散。学术期刊应该反映出一个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趋势,但分散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艺术统整教学仍处在较为初步的状态,不少文章停留在对艺术统整或跨学科综合理念的认知和应用上。虽然艺术统整作为一项教学策略并不应局限于应用在何种教育阶段中,但目前将艺术跨学科的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较为常见,更加反映出艺术统整研究与基础教育领域隔离分化的趋势。也许目前国外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启示,艺术统整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与基础教育的融通合作,高校科研力量如何与中小学教师、艺术家通力合作,开发艺术统整课程与项目是一个打通上述隔离问题并整合不同研究方向的方法。
(三)对外来先进经验的浅层应用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与参考的文章有18篇,占比24%。这之中的外来经验主要包括对英美、日本经验的借鉴,但有近一半的介绍性文章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如对某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并非具体的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此类研究通常流于对整体问题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建议。课程架构改革还停留在拼盘的阶段。其中的原因也与这方面研究成果大多出自高等院校教师的自身教育实践,而非长期专门的研究有关。此外,仅有的几项针对基础教育经验的引介,也只是对某门课程或者理念的介绍,如对STEAM教育策略的介绍、结合食品安全教育的跨学科课程设计等,鲜少有系统和深入地对国外某项主流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的文章。
(四)缺乏本土化理论性创新研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对于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有相当大一部分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类的应用报告,研究者对很多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比如对STEAM中艺术如何发挥作用、艺术统整教师人才的培训、艺术统整如何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等。这也与艺术统整教学高级研究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有关。而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关系到艺术统整教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实施,更关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在原理。对艺术统整教学的研究只有突破应用实施层面,对原理和创新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促进符合本国人才需求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