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单元教学助推学生自我成长的实践探索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
2022-10-27张莉莉
■ 张莉莉
语文学科德育的首要之义是基于语文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学习并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扣牢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帮助学生从“双线”统整的单元知识结构,丰富的发展性教学,形成一个主动建构的“知识网”和“意义网”,引导学生从自我确认到自我实现。
语文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多个人文主题单元呈序列编排,单元内容都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从教学方法来看,主题大单元教学可以站在知识结构化的立场,建立起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生素养发展的意义联结,为学科育人赋能增值。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成长”,笔者以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角度,探索在主题大单元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的有效路径,助推学生自我成长。
一、统整知识结构,确定单元德育目标
语文学科德育的首要之义是基于语文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学习并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扣牢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帮助学生从“双线”统整的单元知识结构,丰富的发展性教学,形成一个主动建构的“知识网”和“意义网”,引导学生从自我确认到自我实现。这一路径可以概括为:整体解读单元文本—厘清大单元的大概念—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形成道德认识。
单元文本解读聚焦于人文主题。单元中的《文言文二则》是关于古人读书成长的两个故事,《囊萤夜读》侧重于描述车胤在学习上恭勤不倦的品质,《铁杵成针》记叙李白少年时读书半途而废,路遇老媪磨铁杵,方才醍醐灌顶,回转完成学业;《小英雄雨来(节选)》塑造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雨来热爱祖国,为掩护李大叔,面对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英勇不屈,不为所动;《我们家的男子汉》则讲述了小“男子汉”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小主人公在不断努力中学会独立、在敢于挑战自己中得以成长……单元的儿童群像,年龄层次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无不映照单元导语“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了成长的故事”,从学习、生活和精神等方面阐述“成长”的内涵,符合四年级学生的道德需要。
教材的学习需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进入到思维层面,获得具有普适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大单元教学恰是在纵观整个自然单元视域下进行,学习活动应该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还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编者意图,才能厘清大单元教学的大概念,进而搭建大单元教学的框架。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两点: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编者的意图可以理解为,在儿童成长故事的阅读中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的成长,抒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因此,教师需思考:提炼一个什么样的大概念,可以统整大单元的学习,基于学科学习,又超越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对“成长”的持续性认知和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单元导学课中,就此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得出结论:多形式地体认儿童成长和践行自我成长,单元学习的大任务可以是举行一场“童年成长故事会”。
厘清学习的大概念之后追问:以什么形式引导儿童体认成长,怎样践行成长?“人—知”互动关系由此产生,学科学习上升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种意义存在。学生的思考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主题大单元学习的德育目标也呼之欲出:1.引导儿童体认成长的多样性;2.体察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3.学做一件事,分享经历和体会,促进知行合一。由此,学生自主建构了对大单元的整体认知,通过文本解读体认到成长的多种样态,产生“我要成长”和“我要好好成长”的定向和动力。
二、驱动学习任务,明确德育推进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之一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呼应大单元的学习目标,努力在真实的情境中保持较高水平的道德情感,不断内化学生的成长价值。文本中的主人公或许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同处一个年龄段,基于人的共性与儿童思维是可以找到一些共鸣的。从认知和感悟的层面进行追问和审思,学生可以获得聚焦于成长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置了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教师结合学段要求和统整的知识架构,设计契合学情、有梯度的具体学习任务群,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求诸己,进行道德判断和自我评价,进而获得深度认同,推进学科德育有效落实。基于此,笔者对《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成长故事会”大单元任务进行了如下设计(见表1)。
表1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成长故事会”大单元任务设计框架
任务群在“童年成长”这个与学情相吻合的大情境中展开,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重整了单元的所有教学资源,并嵌入了新课标中的补充资源。任务群前后呼应,注重加强前后的勾连,如任务一在制作李白的人物成长名片时,可以把“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独坐敬亭山》”前置,在相对更长更广阔的时空中认知成长的内涵,并使学生有初步的关于“成长”的思辨性认识,从而恰如其分地体认李白的成长。任务群要具有一定的梯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理解、概括,到比较、综合、评价和创造,阅读思维从低阶到高阶,步步为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学习中,学生感受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赞成或反对学习伙伴的观点,面对人与事接受或拒绝,真实的道德情感反映着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对成长走向认同。如此便很好地体现了成长的价值既在学习的内容中,又在学习的形式中。
三、链接生活实践,优化德育实施策略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了语文学习链接生活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学习与生活逻辑是相统一的,链接生活是深化学习、学以致用的有效策略,也是品德形成与建构的必需。同时,链接生活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进行语文实践,才具有真实性,才更有学习与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表1中任务三即是落实“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所设计的发展型学习任务。
完成任务三,应然之务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充分地交流,想开去、说开来,由此小组交流“我的交友宝典”才有话可说,“我学会了……”才有内容可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你不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如果朋友做了令你不快的事情,你会怎样提醒他?这种换位思考,使学习的内容增强了针对性和现实性,促使学生联系自身,又跳出自我,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更合理地整理小组意见,在习作中写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趣味,突破“把事情经过写清楚”的难点。在此过程中,言语的建构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内容的学习与形式的学习相辅相成,学科学习成为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学科德育润物无声又水到渠成。
2022版语文课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主题大单元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德育,尤其要注重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联系。任务三的学习,可以融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也可以融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中的“说话要算数”“当冲突发生时”。学生从看见自我到看见家人,再到看见他人,扣好“自我成长”这粒扣子。如此,学科间的通道被打开,学习活动是动态的,学生思维是开放的,“洞穴隐喻”的影响被尽可能地消除,教育过程沉淀下来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