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索*

2022-10-27施晓娜

中国德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理想新课标

■ 施晓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本年度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党和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人”的要求具体化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目标要求,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及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重要论述的体现。本文将以“新方案”和“新课标”为指引,以某区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为蓝本,分析梳理当前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状况以及探索在“新方案”“新课标”背景下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现状分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起点

2020年某区共抽取12所小学共358名五年级学生和8所中学234名九年级学生参与抽测,通过考查学生对国家认同、集体意识、奋斗观和人生榜样的看法来监测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状况,监测结果如下。(见表1和表2)。

表1 国家认同度、集体意识和奋斗观的监测结果

表2 人生榜样方面的监测结果

由监测结果可见,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征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反映了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特别是疫情以来,我国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系列重大工作,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抗击疫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和国家以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战胜风险挑战、解决社会难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一系列治国理政措施取得的卓越成效是身处时代之中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伟大的成就不仅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怀,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一切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监测结果呈现出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方面的年龄、性别特征差异,这体现了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独立和自尊意识增强、理想信念正在构筑却未完全定型的特征,他们渴望被认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也容易被外界的不良思想动摇其理想信念。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化在拓展青少年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体验多元文化、方便生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受到消极思想、低俗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与人之间直面交往不足引发的隔阂和社会适应低下等社会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甚至地域差异也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提出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新时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新时代为青少年创造了视野更为开阔、知识更加广博、活动更为丰富的环境。因此,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从监测结果反馈的数据可见一斑。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竞争加剧,青少年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社会适应和竞争压力也不断提升,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中,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近年来所形成的“丧文化”和“燃文化”、“躺平”和“内卷”、奋进和“摆烂”,这些矛盾对立的现象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话语体系,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造成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出现偏颇的原因。

二、培养时代新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积极回应“新方案”“新课标”的人才培养需求

“新方案”“新课标”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引,是引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遵循。“新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具体化为“三有”目标,并将“有理想”作为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指引学生成长方向。在“新课标”中,“三有”育人目标被进一步具体化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有理想”主要体现于政治认同这一素养之中,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指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奠基阶段,尤为关键。在青少年学生中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是继承和发扬党和国家重视思想领域建设的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新方案”“新课标”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抗未来不确定性

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洪流之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驱动全球进一步相互连结、相互依赖,局部突发性事件引发全球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对社会各领域以及人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不断加深,黑天鹅事件不时发生,未来不确定性凸显,由此引发的困惑、焦虑、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未来充斥着各种不确定的形势下,如何永葆青少年学生的使命底色,这就需要青少年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其理想追求最为丰富,也最为摇摆,是最需要稳定塑形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让其“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诱惑、矛盾、焦虑充斥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如何指引青少年练就内心的坚定以应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明晰理想信念的内涵,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知道并认同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才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并将继续以伟大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实现伟大中国梦。其次,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定好方向、迈稳步子、明辨是非曲直,以崇高的理想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以笃定的信念坚定前进方向,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才能经得起复杂现实环境的考验,才能对抗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

(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应对成长的困惑

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其理想信念直接关系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青少年自身的知识构架尚未构建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定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误导而产生精神危机,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懈怠心态,进而导致理想信念的偏差,丧失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一些青少年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华中迷失自我,追求物质享受,关注个人感受,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生活的舒适化,以“躺平”为借口,拒绝艰苦奋斗,丧失对理想信念的憧憬,甚至出现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的现象。另外,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反复和曲折,而且理想信念形成机制也因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用赤诚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用奋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发展航向、战胜成长中的挫折尤为重要。

三、教育路径: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让有理想信念的人讲理想信念

“新课标”将政治性作为思政课程的首要特征,并将“政治认同”作为学科第一核心素养,彰显了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师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导者,也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者,其理想信念、学识素养、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必须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首要关键点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战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理解“新方案”“新课标”的内涵,坚持素养目标导向,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将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心入脑。

(二)构建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征的教育方式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向来都十分重视的思想工作,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做到“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并非易事,如何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让青少年学生“知—信—行”合一,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深入分析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征,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符合当代学生实际特点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一是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现实困惑。在关注宏观层面的崇高理想信念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伟大中国梦的同时,也需贴近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将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与现实困惑的解决统一起来。例如,“躺平”“内卷”等网络词语热度不减,且逐渐从成人世界延伸到青少年之中,成为一种普遍性交流话语,并由此衍生出“躺平主义”等新生词汇。这一社会现象,传递的是人们在个人理想的规划和面对现实时产生的矛盾而引发的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行为偏颇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从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理性应对成长中的困惑,及时解决成长路上的问题。

二是要构建与青少年学生相匹配的话语体系。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应该包含理论话语和生活话语,在不同的场合及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不同的话语体系各有其优势,但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学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如果将青少年学生等同于党员干部进行理想教育的宣教,那么理想信念教育将无法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入心入脑。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浅出地讲透大道理、讲明小道理、讲倒歪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升华到内心的认同,进而落实到实践中。

三是重视生活化教育资源的选择。一直以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高大上”但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难事,这和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灌输、缺少生活化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关系。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亲和力和亲近感,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选取耳熟能详、可感知、可触摸的榜样典范、典型案例、文化资源,甚至凭借信息技术的力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和优秀志士一往无前的奋斗故事,对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三)建立进阶性的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无缝连接、一体贯通的渐进过程。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坚持一体化设计,与学生认识水平的渐进式成长结合起来,根据青少年学生在成长各个阶段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经验阅历,在不同学段设计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段性目标。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各学段目标共同指向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个阶段性目标在整体目标的统领下有效衔接,既避免了断层的出现,也防止了重复和倒置,进阶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比较容易达成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其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呈现曲折和反复,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贯穿于青少年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随时随地整合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持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自觉将个人理想和伟大中国梦联系起来,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新方案”“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三有”目标为导向,站在党和国家对人才培育的要求这一高度开展,构建形成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范式。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理想新课标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2021款理想ONE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