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2022-10-27◎王

职教通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教学院院校

◎王 冰 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涌现了大量依托新兴技术的职位,职业类型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急需通过革新缓解新兴技能人才稀缺的情况。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指出推进“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在政策推动及环境影响下,产业学院成为与现代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相契合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作为产业学院的重要构建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呈现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当地产业特色成立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与电梯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政府协同筹建成立云南省新农人创新创业学院与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产业链对接共建华为“ICT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等等。但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强、自身定位不准、责权分配不清、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化解高职院校构建产业学院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策略,而且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明确其系统结构,从而加强产业学院结构重塑。

结构功能主义是对社会系统的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定位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认为所有社会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系统整体发挥着维持其稳定的功能。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构建与其他社会系统相同,均是由不同要素或结构构成的组织,如政府、企业、学校及其他要素均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实现各要素运行稳定以及要素间的协调,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剖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深化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功能分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帕森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结构是相互支持和趋向动态平衡的,重点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秩序的维持。他创新性地提出AGIL模式,并将其作为描述社会行动的共识性结构的工具,认为任何行动需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回应与调整,具备适应A(adaptation)、目标获取G(goal attainment)、整合I(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L(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四大功能,以确保社会行动的内生动力及环境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参与主体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因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其发展具有适用性。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适应功能分析

任何组织都不能独立地存在,必须通过一切手段获得资源从而适应环境。与其他组织相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想实现良好的运行,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从而达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构建之初多采用传统的校企合作的构建模式,学校是主要的管理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产业学院育人,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加速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元化,尤其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增,职业教育的育人机制与产业需求无法对接。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环境变化。一是丰富办学资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构建主体不再拘泥于单个企业,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始参与其中。二是拓宽办学空间。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办学空间由“引企入校”发展为“入园建院”,即摆脱传统地依附高职院校办学的桎梏,将产业学院设在产业园区内,实现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践教学相融合。三是调整专业设置。即减少专业间的隔阂,增设交叉融合型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调整与转型充分体现了产业学院的适应功能,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有效缓解了由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产教不相容的困境,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目标达成功能分析

任何系统都应具备自己的目标导向,有能力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调动整个系统。目标达成功能强调政治子系统在系统中的功能。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深化产教融合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缓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空缺困境,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颁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产业学院应集人才培养、企业服务、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功能与一体,并对其建设条件、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以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抓手的基础上,逐步重视产业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职能,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科研项目与技术研发能力,广泛开展创新实践类课程,在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营造创新氛围。此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还注重企业服务目标的实现,通过借助产业学院园区办学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学习的相关资源与环境。帕森斯认为,组织在适应过程中需建立符合组织本身的目标,实现组织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使系统与环境达到一个期望改变的过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以培育人才为基础目标,通过构建“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的培养体系,不仅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还担负起了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使命。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整合功能分析

整合功能是系统内部一致性与外部连贯性的体现,能够有效防止系统内部混乱并能够集中力量发挥系统的功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多方参与主体的资源投入,重新组合分配相关资源,整合和协调系统内部力量,以此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其中,学校在产业学院的构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产业学院提供优势学科专业,负责产业学院的学生管理以及规章制定等,履行监督职责;政府在产业学院的构建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主要负责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确保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顺利运行;企业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产业学院提供硬件设备等教学资源,还提供人才、管理、科研等资源,并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由此可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整合功能涉及学校、政府、企业或行业协会等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有效地集聚了技术、市场、设备、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协调多个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多方共同促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良性运转。

(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分析

文化子系统承担潜在模式维护功能,指系统必须提供、维护和更新自身动机以及创造并维护该动机的组织模式,这一功能要求强调主观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如社会正义观、道德观等在维护中的作用。高职院校构建产业学院的关键在于价值理念的构筑,其蕴含的文化因素是产业学院的灵魂所在,是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精神的体现。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尝试,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组织结构,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构建过程中所塑造和展现的文化精神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有别,其不但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平台,更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象征。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更加注重通过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专业设置、与产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等运行方式,塑造产教融合的文化氛围,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营造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社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想真正发挥其育人优势,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强化产教融合的能力,努力塑造产教融合氛围,提升竞争力与吸引力,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稳定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功能实现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集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于一体,具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职能。在现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模式中,地方政府、企业、学校、行会等多个社会主体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协同促进产业学院的深度发展。但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适应不深、目标不清、整合不足、维护不稳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适应不深:企业介入程度浅,参与积极性不高

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耦合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等组织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将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是实现适应要求的重要因素。而在现阶段,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较少介入运营管理、专职运营人员缺乏、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学院较少等问题,无法很好地发挥产业学院的适应功能。

一是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以学校为主。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有多个办学主体参与其中,作为“政—产—企—校”多元联合系统,如何协调各参与主体,妥善处理人、财、事等资源是产业学院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而运营管理机制是否适应产业学院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显示,在50所高职院校创办的71个产业学院中,仅有79%的产业学院拥有明确的运营机构,其中只有32%的产业学院院长来自于行业或企业。由此可知,现阶段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大多由高职院校承担,企业较少介入。

二是专职运营人员缺乏。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拥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结构及运营团队,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现象。鉴于产业学院的组成复杂,高校管理人员未必适应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产业学院需要企业提供或聘请专职人员,协调各方参与主体的权益关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牵头组建的产业学院较少。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办学主体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但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现存模式中,以院校牵头组建的类型居多,由院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型产业学院或联合其他高校共同与企业合作组建“校—校—企”型产业学院。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宁师范大学共同与科大讯飞、百度、海尔、中信国安、亿童和桃李幼教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此外,高职院校还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或职教集团)、地方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校—政—行—企”型产业学院。如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凭借竹山县雄厚的绿松石产业资源背景,借助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地方职教集团新建校区优势共建竹山绿松石产业学院。目前,由企业牵头建设的产业学院较少,企业大多以派出工程师、培训师或提供设备资源等形式参与产业学院的运行。该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教融合,但是只限于表层结合,未达到内部深层次融合,导致产业学院“有名无实”,无法发挥“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的适应功能。

(二)目标不清:自身定位偏差,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布局是衡量区域教育要素供给效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当地政府、产业行业以及龙头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是基于多方区位优势和多维参与主体优势下形成的系统,在创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清晰的目标定位。但在高职院校构建产业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多元参与主体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定位偏差、目标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

首先,专业设置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目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生的逻辑起点为实现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因此,产业学院的创设需要突出专业建设与区域相关产业的沟通与融合,依托当地核心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学院,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创新。但受社会环境影响,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专业设置上偏向于热门专业和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业,偏离了与当地产业链对接的目标。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起使得各院校纷纷创立相关专业,甚至部分院校盲目跟风创建与自身办学条件不符的产业学院,造成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错位。如在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调查中发现,位于苏州的产业学院主要服务于医药生物与光伏等产业,但这与苏州主导的轻工业、电子信息、纺织、化工等产业的适配度不强。

其次,对产业学院的认识不清,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普通二级学院混为一谈。由于我国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起步晚、时间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群体、管理团队以及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均对其性质与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产业学院与普通二级学院无异。这种认知上的偏颇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有着不利的影响。一是高职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易产生偏离。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产业学院是产教思维下的产物,是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的独立“二级教学单位”,具有与产业相配套的学科专业以及独立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与其他普通学院有着较强的边界。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采取搬照普通二级学院的方式,容易导致产业学院丧失其目标定位。二是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定位偏差。企业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构建过程中不仅是合作参与者更是主要的运行者,应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但受我国传统校企合作思维的影响,企业在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产业学院“四链”衔接的特性,认为产业学院的建设与普通校企合作形式并无差别。这导致许多企业虽然参与了产业学院的建设,但依然认为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而自身处于附属地位,较少参与人才培养环节。企业自身定位偏差使得产业学院的运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偏离了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协同发展的目标。

(三)整合不足:刚性约束不强,制度保障欠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整合功能是指系统或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整合各个子系统,保证每个子系统在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上,有效防止系统内部混乱并能够集中力量发挥系统作用。即在众多矛盾中追求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化合,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因此,制度在整合功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一系列行为进行约束,还支配着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构建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保障产业学院的顺利运行,但现阶段产业学院在运行中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组织法制建设薄弱、教师法律地位模糊等制度欠缺的问题,导致产业学院整合功能效能偏低。

一是法人地位不明确。产业学院的建设不是采取独立办校的方式,而是大多依托高职院校进行,因此一般意义上产业学院不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协作参与的合力很难发挥。一方面,难以实现独立的决策权,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被院校行政机构剥夺。虽然可以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部分问题,但面对多个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诉求,学院领导层很难进行有效决策。另一方面,吸引力被逐渐削弱。产业、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是产业学院蓬勃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是产业学院获得持续性资源的必然选择。对于民营资本来说,经济利益是进行投资、参与产业学院构建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现存运行模式对混合所有制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持,不能很好地保护民营社会主体的权益,导致参与构建产业学院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逐渐减弱。

二是组织法制建设薄弱。产业学院的各参与主体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享有怎样的权利等问题,在制度保障层面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高职院校是产业学院主要的运行者及控制者,承担主要的育人工作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等职责,但学校应如何合理使用行政权利,如何不过分干预产业学院的自主权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尝试与改进。政府在产业学院成立之初起到了统领的作用,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有效资源,还能够立足于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引领创办特色产业学院,达到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但在产业学院后续运行过程中,关于政府应承担怎样的角色的问题,还未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是产业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学院的运行中不仅起到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的作用,还需要参与学生的管理以及学院运行等相关决策,但尚未有政策规定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如企业需以理事会的形式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管理及运行等,由此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管理职能大部分由高校负责。截至2021年10月底,在12所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中,只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少数学院成立了理事会。组织法制建设的薄弱使得产业学院的管理难以实现高效运作。

三是教师法律地位模糊。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因其技能性较强的因素,对教师的选聘及管理与传统院校有所差别。产业学院的教学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还需从一线领域聘请技术型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如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兼职教师团队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为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的行业企业中的专家。但在教师选聘层面,对于产业学院聘请教师的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教师管理层面,产业学院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考核标准等均缺少制度保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教师的地位模糊,缺乏法律保护,使其对教师的吸引力降低,导致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维护不稳:文化氛围较为薄弱,模式维护困难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化是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过程。”产业学院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文化因素对它的长期维持和辐射带动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即文化因素在产业学院潜在模式维护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高职院校构建产业学院过程中,文化因素往往被忽视,一些旧观念、旧传统、旧模式的负向影响因素常常作用于产业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造成其模式维护困难的困境。

首先,产业学院内部“官本意识”较为浓厚。尽管在创立之初,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吸收了企业管理及市场化元素,但由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及运行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因此在日常管理以及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受到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思维的影响,“官本意识”较为浓厚。产业学院内部机构大部分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化管理,使得产业学院的管理效率低下。同时在学术方面,依然存在“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式微”的思想,产业学院的学术权缺乏独立性,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发挥科学研究的职能。

其次,社会固有文化观念落后。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 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型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而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比重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依旧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重学术,轻技术”以及“官本位”等陈旧思想,导致职业教育在很长时间内备受大众偏见。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从招生政策、运行管理、就业环境等各方面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地位,但效果甚微。而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样难以获得大众认可,往往被误认为是拥有新名称的普通职业学院。社会固有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产业学院在招生及长期发展方面存在困境。

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探索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良序整合。面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聚拢多方资源、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法律保障、塑造产教融合氛围等途径突破制约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桎梏,从而使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真正具备“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大功能,以促其良性发展。

(一)强化适应:聚拢多方资源,提高适应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来说,提升各主体的参与主动性以及积极调动多方资源,是“适应”功能要求的体现。面对产业学院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类型的多样性,其社会资源的聚拢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实现。一是构建包容机制,提升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包容性以及互信度。对于合作来说,多方只有在互信互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价值认同及利益共同点。包容机制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筑牢各社会参与主体的合作桥梁,使合作朝着平等互惠的方向发展。二是构建激励机制,增强主体参与积极性。由于参与产业学院构建的各主体的性质不同,其利益要求与合作目的也不尽相同,单靠产业学院自身很难有强大的吸引力。此种情况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优惠、社会舆论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从而有效解决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因吸引力下降所导致的合作失衡问题,提高产业学院内部合作的积极性,促使其朝多元化状态发展。

(二)清晰目标:明确目标定位,夯实办学基础

“目标获取”需要制定系统的主次目标,并能够调动环境资源和引导系统各部分去实现目标。首先,要从本质、特性和定位上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以正确的思维认知指导各项工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根本目标是为当地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加速转型。现阶段,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千差万别,结合区域特征和产业结构探讨差别化的发展路径,是构建产业学院的现实需求。产业学院需根据当地区域发展实际,积极设置区域特色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如城市院校帮助城市新兴产业建设,乡村区域偏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其次,产业学院应在治理机制、教学模式、课程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夯实办学基础。在治理机制层面,要实行多个办学主体平等协商、多元共治、民主决策的治理机制;在教学模式方面,需注重对接产业工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每学期的实践学时与质量;在课程研发方面,校企双方需深度对接,进行校企共享课程平台的搭建,按照职业标准、通识知识等要素进行课程研发与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参与主体需转变育人观念,积极推动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此外,企业可以通过与产业学院联合组建“双师型”教师平台的方式,对教师的技能与专业素养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更好地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

(三)深度整合:强化刚性约束,制定法律保障

“整合”在结构功能要求中占有核心地位,即协调各子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构建产业学院过程中会涉及越来越多产业制度与教育制度的问题,使得产业学院各个主体之间难以协调,因此急需建立相应法律制度对其参与主体及各部门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有利于各子系统整合形成合力,以保障产业学院的长期稳定发展。(1)在办学形式上,要增强产业学院的办学独立性。由于产业学院育人与盈利交织的复杂性,赋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地位反而不利于其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采取成立独立理事机构的形式。理事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高校的直接领导权,进而促使其行使监督权。(2)在管理形式上,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提升后,有必要平衡协调多个主体的话语权。由于不同参与主体的类型不一致且发挥的功能不同,因此管理决策机构的建立也需因地制宜。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在理事会管理模式下,产业学院的办学形式、权益划分、教学内容等事项均由理事会行使决策权,充分保障了不同决策主体的平等决策权,从而有效实现决策民主化。(3)在教学内容上,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学生权益。如规定每学期不少于多少实践课时、每学年需参加实习次数等。此外,鉴于产业学院教师的特殊性,需对教师的人才引进与管理、考核与奖惩等机制进行补充完善,保障教师权益。

(四)筑牢模式维护:塑造产教融合氛围,增强内部内驱力

帕森斯结构功能论认为,文化在系统中发挥着确保各参与主体积极扮演他们角色的功能,并起到维持社会共有价值观的作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加速变革,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践行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构建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稳定运行,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在外部环境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社会氛围的塑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因此,政府、官方媒体等组织应积极营造尊重职业教育、参与产教融合的社会氛围,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构建提供文化氛围。在内部环境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在产教融合政策的引领下,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创设实训园地、实习基地、创业园地等,将学院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精神相对接,与区域产业共创文化氛围,在增强其自身内驱力的同时辐射地方产业发展,深化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学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