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课程集群研究助力专业成长
2022-10-27周迎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周迎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体前期的历练与积淀,离不开学科细分领域的聚焦与研究,只有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与坚守,最后才能有机会感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美景的人生体验。在我迄今为止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中,乡村学校任教时间占据了三分之二,我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十余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引领下,凝结了自己心血的一本本STEM课程陆续出版,STEM教育也因此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 岁月凝练初心,着力夯实专业发展素养根基
人生的运行轨迹常被多个维度的变量所左右。1984年的中考志愿被同学“抄袭”时发现我少填了新苏师范学校,于是在征得教务主任同意之后,我用大括号加了师范志愿,然后14岁的我以镇上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我先在秋泽小学、双浜小学两所村小任教五年,稍有空闲的寒暑假时间我就呆在远离小镇的老家,延续师范里就有的爱好——摆弄无线电,还考取了全国家电维修证书。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待修电器也就慢慢占据了我的房间。维修所得及有限的工资或购买了《电子报》《无线电》《电脑爱好者》,或邮购集成电路等电子零配件,自行组装HIFI功放、电子混响、逆变器装置等。这段经历所沉淀的技能,为我今后STEM课程的建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梅堰中心小学的江苏省“八五”课题“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在省教科所立项,急需懂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人才,我于是调入中心小学分管学校小电视台工作,并担任自然学科教学工作。然而无常来袭,由于原来的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调离,我又被迫转行担任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之后学校成为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由于我是当时唯一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自然非我莫属,这又促使了我对多媒体及动画制作软件技能进行各种修补。
● 凸显特色主张,跨界融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兴趣难以有效激发、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减弱、跨界知识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教育把去情境化的知识抽象出来,再精挑细选分成若干科目,分科进行教学,而学生遇到的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非良构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主张创设跨界融合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情境学习能让学生的身份角色定位、社会生活经验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学校学习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STEM课程基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无缝接轨,及时刷新了现有的课程内容。基于项目的STEM课程不但有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且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高度契合,是加情境、加联接、成集群的过程。近年来,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游戏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游戏觉醒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构建了STEM跨界融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重体验、显灵动、善创造的教学特色。
● 潜心课题研究,引领区域STEM融合创新再上新台阶
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从2016年至今先后主持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化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基于Arduino的机器人STEM创新课程创设开发研究”“小学普惠型STEM课程群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基于项目的人工智能创新课程开发研究”等省级课题,上述课题的研究也让区域教师理念不断刷新,区域STEM融合创新水平不断进阶,多篇课题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报刊索引。
● 成果不断凸显,致力提升STEM课程集群建设水平
STEM教育致力于以跨界知识技能融合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协作、创新实践及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制约STEM教育开展的瓶颈之一是STEM的课程建设,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生活化游戏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研究与平民化本土化STEM课程的创建研究,最近五年相继有专著《中小学生3D建模打印教程》《面向STEM的SCRATCH创新课程》《面向STEM的mBlock智能机器人创新课程》《AI机器人创意搭建与mBlock5慧编程》及《基于项目的STEM课程群构建实践与思维训练》出版发行,上述创新课程由于具备适切性、低门槛性、可复制性、可迁移性、可选择性等特点,为破解STEM教育、机器人普及教学长期以来的诸多困扰提供了新思路,为小学阶段STEM教育乃至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开展提供了借鉴。
● 示范辐射引领,精心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201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2019年组建周迎春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又先后被聘为苏州市第四、第五届乡村骨干培训班导师,2019年成立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STEM教育方向),虽然成立仅两年,但网站已有原创资源千余项,全省近200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组织研修活动四十余次。同年我被聘为江苏省第五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考虑到STEM骨干梯队的培养需要,将培育站的研修主题定为:聚焦教师STEM素养提升,着力信息技术课堂融合创新。2021年成立周迎春劳模与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目前,以校本化课程集群为载体,以上述工作室为途径,着力推进STEM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
厚积薄发现成果,创新实践再出发!开展STEM教育及AI教育实践研究的道路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领导的鼓励、同行的肯定、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最后借用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话表明持续推进STEM及AI课程实施研究之决心: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