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聚力“民心守护”
2022-10-26泸州市委编办
●泸州市委编办
编者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导向。四川省泸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统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全域推行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镇街“扁平化”管理、探索镇街对县派驻机构“一体化”管理路径、推进镇街人财事综合集成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本期地方改革实践专栏介绍泸州市及部分区县的有益经验。
四川省泸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统筹优化编制资源,聚焦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人才保障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民心守护”工程,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聚焦体制管理新需求,“暖心”惠民
泸州市紧扣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深化改革,创新管理,让各类编制资源“活起来”,并有效统筹供给,确保机构编制的“好钢”用在保障民生的“刀刃”上。
(一)通过深化改革“要”机构编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本级通过撤并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精简了34%,收回一批事业编制,占总数的11%。收回的编制全部用于保障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比如,单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推进生态环保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市生态环保执法支队编制达164名,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二)通过统筹管理“调”机构编制。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大数据平台,探索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合理流动,扩大有效供给。市县两级使用事业编制直接考核招聘5 4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派到“七大产业链”有需求的重点企业,实行3年管理期,助力企业发展。
(三)通过精简设置“挪”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内设专业机构数量按不低于内设机构总数80%的比例进行设置。将市应急局下属4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人事等内设机构进行整合,腾挪出2~5人充实到技术服务保障、监测监控等专业岗位和新增职能岗位,释放编制红利,解决应急救援所需高科技装备仪器、信息化软件使用和维保人员力量不足的难题。
二、聚焦公益服务新格局,“贴心”利民
为解决群众反映的教育、安全等突出问题,泸州市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新时代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新格局。
(一)助力教育事业发展。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等重大决策部署,着重从2017—2021年全市学生数变化趋势、各区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编制分布情况,全市2022—2024年达到退休年龄教师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情况,主城区2022年新建扩建学校情况、现有空编情况、2020及2021年生源数等三方面系统分析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现状。通过分析,按照“一区县一方案”和市级学校“一校一策”创新三项举措进行动态调编。一是通过跨层级、跨行业、跨区域调剂编制,重点保障江阳区、龙马潭区等主城区新建扩建学校新增学位所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通过深入推进“学区制”,推动1600余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下沉基层一线,助推古蔺县、叙永县等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发展;三是通过探索统筹编制管理,调剂增核编制200余名,优先保障其他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目前,市本级及所有区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基层便民服务。精准扩权赋能,一个平台优服务。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承接下放事项,统筹设置综合服务窗口,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赋予和县级部门下放(延伸)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提效率。实行“A B岗”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通过机构、职责和人员的“物理整合”,实现“只进一道门,办成所有事”的“化学反应”。一套服务解民忧。推行特殊对象延时服务、困难对象上门服务、村级代办服务等方式,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推进赋码工作,将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清单、办事指南生成二维码,指导群众网上办理各项业务,真正让“数据跑路”成为工作常态。
(三)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厘清电力行业和“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经济、新业态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明确安全主管部门和职责,明确具体监管部门和职责,建立部门联动和齐抓共管机制,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聚焦打造人才强磁场,“连心”为民
泸州市强化保障,优化配置,大力推进“酒城人才聚集行动”,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强化党管人才,组织架构更加有序。将原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在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挂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泸州分中心牌子,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创新力、竞争力、服务力、聚合力。在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设立人才工作局,强化高层次人才招引培养和使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重新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促进中心、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长江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推动构建简约高效人才体制机制,助力酒城创新人才聚集行动。
(二)强化统筹协调,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在全市统筹调剂20 0名编制,服务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工业技校整合到泸职院(技师学院),助力“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探索“一镇街一事业机构”,将区县部门派驻乡镇(街道)农业、社保服务等领域1751名人员编制下放乡镇(街道)实行“属地管理”,镇街事业编制增幅达76.5%,切实缓解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强化激励保障,引智聚力更加有劲。制定《关于因地制宜探索人才发展新路 建设人才工作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为基层乡村教师提供编制保障。按照“特需特办、人编对号、人留编留、人去编销”单列管理方式,核定100名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