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2022-10-26李木子
李木子 孙 健
(盘锦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盘锦 124000)
脊柱骨折属于临床较为多发的骨科疾病,轻则导致软组织受损、韧带受损、椎骨裂纹骨折,严重的可造成碎骨片移位与神经根损伤,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早期治疗是减少疾病对机体损害的有效途径[1]。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科技的发展,MRI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相关脊柱疾病的检验中。有相关报告指出,将MRI测定应用于脊柱骨折疾病的诊疗中,收效较为理想[2]。有利于清晰显示脊柱各部位损伤,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希望能为后续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临床资料。在此次实验中,对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结果开展对比,现将此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共85例进行观察研究,患者中女性37例,男性48例,年龄在21-69岁,平均值为(42.62±4.71)岁,根据患者脊柱损伤类型不同,其中脊髓损伤35例、椎体压缩损伤58例、神经根损伤46例、椎间盘损伤52例,均实施螺旋CT检查与MRI诊断方式,研究项目均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督下进行操作,全部脊柱骨折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诊疗知情同意书。
2 方法:(1)螺旋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通过日本东芝16排TSX-101A CT进行脊柱查扫,扫描平面与椎体保持垂直,参考管电流时间乘积为250mAs,管电压为120KV,螺距因子0.6,准直128×0.6mm,扫描层距5mm,层厚控制在2.5mm-5mm,由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共同阅片,影像科主任最后进行审阅检查。(2)MRI诊断。患者取仰卧位,通过GE Signal 1.5T MRI仪扫描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对脊柱骨折部位实施SE-T1WI和T2W1横断面与矢状面扫描,其中扫描层厚控制在3-5 mm,层间距调至1mm,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执行,对于特殊病变部位,使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将扫描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3 观察指标:(1)对比螺旋CT检查与MRI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与诊断正确率。(2)记录螺旋CT检查与MRI诊断对于不同损伤类型的检出率,损伤类型主要包括脊髓损伤、椎体压缩损伤、神经根损伤与椎间盘损伤等。
4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诊断结果与不同损伤类型检出率)用(%)表示,卡方(x2)检验,若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85例脊柱骨折患者中,MRI诊断的正确率为96.47%,螺旋CT诊断的正确率为88.24%,相较于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患者经MRI诊断的误诊、漏诊率更低,诊断正确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正确率比较(n,%)
5.2 85例脊柱骨折患者不同损伤类型检出率对比:相较于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患者经MRI诊断后的脊髓损伤、椎体压缩损伤、神经根损伤与椎间盘损伤检出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85例脊柱骨折患者不同损伤类型检出率比较(n,%)
5.4 分析85例脊柱骨折患者良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用螺旋CT检查可见,良性脊柱骨折患者共75例,恶性脊柱骨折患者1例,用MRI技术检查可见,良性脊柱骨折患者检出共82例,恶性脊柱骨折患者检出共3例,相较于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患者经MRI诊断后的对良性脊柱骨折及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更高(P<0.05)。
讨 论
脊柱骨折是常见的骨科创伤类型,占全部骨折类型的5%-6%。大多数椎体骨折是因外界暴力加重脊柱屈曲程度所致[3]。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方式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脊柱骨折患病率逐年增长,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患者,严重患者可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严重患者可致截瘫。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增长等原因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骨质问题,另外,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基础疾病,长期服用相关的药物可能导致人体骨质疏松,更容易在发生间接或直接暴力后诱发脊柱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造成影响。在患者患病后可见患者根据骨折部位、程度、轻重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相同,主要以活动受限、畸形作为常见临床症状,而并发脊髓及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症状。由于脊柱生理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为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误诊率较高。脊柱骨折后往往伴有屈曲度改变、椎体骨折等,甚至造成碎骨片移位与神经根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4]。
因此,快速、准确诊断脊柱骨折,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是脊柱骨折临床诊疗的重点。CT诊断可利用超声波、穿透光和探测器对机体进行连续、反复的断面查扫,后由计算机显示扫描部位。可精准定位与观察患者的脊柱损伤状况,判断骨性椎管狭窄程度,对于椎管周围结构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无法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5]。在以往的临床检查中,CT、X线检查是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也可通过体格检查在患者胸腰椎段可见后凸畸形,触诊受损部位可见患处存在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症状,提示脊柱已经出现损伤。CT检查能够根据患者骨折的特征测量椎管横截面积以及矢状径,可见患者骨折特征属于椎体上半部骨折、椎体下半骨折和骨折片侵入椎管等。用X线检查能够直接明确患者胸腰椎骨折部位、类型及骨折性质。侧位片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椎体前上部有明显的锲形改变或整个椎体压扁改变,椎体前房边缘骨的连续性中断,或可出现碎骨片;对粉碎性压缩骨折患者可见椎体后部可向后呈弧形突出症状。骨折合并脱位的患者可见椎体与椎体间有前后移位发生,另外可见椎板、关节突或横突骨折变化。但在临床检查中,受到患者检查不配合、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等的影响,导致检查出的影像学图片可能不清晰,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检查。近年来,脊柱骨折患病率逐年增长,早期明确骨折病因及程度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技术能够直接反应患者脊柱中的水分子扩散异向型改变,从而显示患者脊柱内的细微病理及生理变化,不仅可对患者骨折类型进行诊断,同时也可观察到患者的脊柱良恶性,从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MRI技术中能够利用弥散加权成像等多种技术观察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其中例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利用组织水分子运动而非组织的自旋质子密度,为组织成像对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组织中水分子扩散是指组织内水分子的一种随机扩散运动,扩散的方向与幅度可受到生物膜以及组织中大分子的影响,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呈布朗运动,可使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表示。MRI是断层成像的一种,能够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人体信息,能够获得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还可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MRI本身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对静磁场中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在脉冲停止后,质子在驰豫过程中产生MRI信号,通过MRI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及图像重建等技术的处理从而产生MRI信号,能够清晰显示检查所得的图像。在患者的临床检查中,MRI信号越高亮度越大,能够通过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将血管及血液等组织器官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将人体不同的组织分开,从而保证检查的准确性。MRI能够对脊柱、心血管等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诊断,可做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相对更高,能够显示患者的组织及病变全貌,能够显示周围结构关系,检查结果明显更高于CT等其他检查技术。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科技的发展,MRI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相关脊柱疾病的检查中。MRI技术是一种经原子核强磁场中重建共振形成的信号,后经图像重建处理的成像诊断技术。其通过对脊柱骨折部位进行横断面与矢状面扫描,对于特殊病变部位,使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可进行多层面、多参数与多方位成像,可全面观察椎骨骨折形态、脊柱序列变化、椎管狭窄情况、脊髓信号变化,同时可清晰显示脊髓与椎间盘突出损伤、韧带撕裂情况,可为脊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6]。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螺旋CT检查方式,脊柱骨折患者通过MRI诊断的误诊、漏诊率更低,诊断正确率更高,相较于螺旋CT检查方式,脊柱骨折患者通过MRI诊断的脊髓损伤、椎体压缩损伤、神经根损伤与椎间盘损伤检出率更高。提示MRI诊断的应用效果更佳,具有敏感度高、操作简单和分辨能力高等优点,有利于清晰显示CT无法鉴别的椎间盘、骨髓、神经根等软组织损伤,可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利于脊柱损伤类型的诊断鉴别。脊柱骨折患者影像学表现:(1)CT及X线片表现。平片检查主要以椎体压缩呈锲形,前缘变短为主,由于断端嵌入,因此不仅不见骨折线,反而能够观察到患者不规则致密带,同时,椎体前上方有分离的骨髓片,其上下椎间隙一般维持正常现象,严重骨折患者可见脊椎后突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常并发棘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甚至部分患者可并发棘突撕脱骨折等现象,另外,横突也可能出现骨折[7]。X线片检查常不能完全显示患者脊柱外伤的范围及严重的程度,但CT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脊椎骨折的严重程度,同时又可观察到患者骨折的类型、骨折片的位移程度,椎管变形及狭窄、椎管内骨髓片或椎管内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也更有优势,也可对部分脊髓外伤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8]。一般情况下,椎体骨折能够直接分为爆裂骨折及单纯压缩骨折,前者属于脊椎垂直方向上受压后的粉碎性骨折,椎体及椎体附件的骨折片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移位,椎体压缩变扁;单纯压缩骨折主要表现为椎体密度增高而不一定可见到骨折线,在矢状重组图像上见到椎体变扁呈锲形改变。在对脊柱骨折患者采取CT检查后能够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各种椎体附件骨折及椎间小关节脱位的现象,包括椎弓骨折、椎板骨折等改变。而在临床检查中,CT检查的重点在于观察骨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了解是否出现骨折片突入椎管及骨折移位及脊髓压迫情况的发生,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方便医师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9]。(2)MRI检查能够在脊柱外伤的检查中通过观察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以及韧带撕裂的方式观察患者的脊髓挫裂伤或脊髓受压的状态,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而脊柱骨折可分为以下6个情况:①爆裂骨折。MRI检查下,除能够显示CT检查能够见到的骨折情况外,由于患者其椎体内的出血和水肿能够在MRI 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骨折线也相对常T1和短T2信号[10]。②单纯压缩性骨折。利用MRI检查在矢状面上可见典型的锲形改变,同时,受伤脊髓的信号改变与爆裂骨折相同;③骨折错位。MRI检查可见患者骨折错位后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游离骨折片可对脊髓造成压迫或损伤,但在检查中,椎体附件骨折及椎间关节脱位利用MRI检查也较难发现。④椎间盘损伤。多见于患者脊柱骨折后的晚期时间,由于患者损伤的椎间盘呈退行性改变,信号逐渐变低,因此能够在MRI矢状面T2WI中显示良好,从而方便医师观察疾病类型[11]。⑤韧带断裂。韧带断裂根据断裂的部位可分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在MRI检查下可见在各成像序列上均呈低信号改变,损伤或断裂后其低信号影失去正常的连续性,且由于水肿和出血因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影。⑥脊髓损伤。是指患者在脊柱外伤骨折后其脊膜囊及脊髓均可受压和移位,严重患者甚至可见脊髓内出血、水肿甚至可发生脊髓横断现象,利用MRI检查还可见患者神经根撕脱或硬膜囊撕裂[12]。在周德明[13]等人的研究中,将5年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采取3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以及X线片检查,并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判定的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式下患者疾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研究数据表明,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螺旋CT的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MRI的准确率虽高于螺旋CT准确率,但2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检查后分析3种不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椎体压缩损伤、脊髓损伤、椎间盘损伤以及神经根损伤检出率比较可见,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MRI检查椎体压缩损伤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和X线平片(P<0.05);MRI检查的脊髓损伤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MRI和螺旋CT椎间盘损伤,神经根损伤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另外,该学者还针对3种不同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检出时间以及检查的费用进行了观察,发现,MRI的检出时间均显著长于螺旋CT和X线平片,螺旋CT长于X线平片(P<0.05),MRI的检查费用均显著高于螺旋CT和X线平片,螺旋CT高于X线平片(P<0.05)。由该学者的研究数据分析可见,3种检查方式各有优势,而在患者的临床疾病类型检查中可见,MRI检查的准确率明显更高,能够对患者的脊柱良恶性骨折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是否伴有椎体压缩损伤、椎间盘损伤或神经根损伤等多种并发症,方便了临床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但由于MRI技术检查的费用和时间较长,不适合用于检查不耐受患者,而螺旋CT以及X线片的检查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临床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诊断措施,以提高患者疾病检出率。在黄海营[14]等人的研究中,该学者将2年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在进行分组后分别对患者采取X线片以及MRI技术进行检查,同时分析联合检查下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研究数据表明,采取MRI技术联合X线片检查的观察组患者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漏诊率、敏感度、特异度等均明显更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表明,在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干预中,通过对患者采取MRI技术联合X线片检查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疾病的检查准确率,同时又能够帮助临床医师观察到患者疾病的良恶性程度,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能够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等优势。在邹璇[15]等人的研究中,将其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均采取MRI技术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检查,检查可见,采取MRI技术检查的患者诊断准确率与采取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明显更高一些,64排多层螺旋CT确诊率为97.06%,1.5TMRI确诊率为98.53%,但2组之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由该学者研究数据可见,通过MRI技术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椎间盘内严重程度不同的突起症状变化,同时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脊椎管内是否进入骨碎片,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有效,对患者脊柱骨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在临床干预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选择合理的干预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对于全面显示脊柱损伤,早期予以治疗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将其普及推广于临床诊断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