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探赜

2022-10-25孙利平彭胡萍王胜杰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孙利平 彭胡萍 王胜杰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此背景下, 高校在探索人才培养工作路径的过程中,应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作为核心,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系统构建,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原则

1.应遵循系统性和长期性统一的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将协同育人所涉及的各要素统筹起来,从整体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要点进行准确定位,并处理好各环节育人和思政元素渗透的关系,使各项工作形成协同推进的局面,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创新提供支持。同时,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 要重视长期性和延續性,注意以长远的眼光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面临的各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促进各项协同工作的开展,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能形成良好的衔接,能在内在逻辑的支撑下稳定推进,取得良好的成效。

2.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并重的原则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应该遵循科学性,即认真探究本质现象和内在规律,探寻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真理问题,在对核心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系统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审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突出思想性,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并重的发展理念,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想性的彰显作为重要内容,使思想性融入具体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使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彰显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积极的引导。

3.应遵循适应性和超越性融合的原则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要注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应契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应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视角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 使教育工作能够凸显时代特色和教育发展需求。超越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即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体现出超越性的特点,能预见性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指导, 使学生能够产生自觉的超越的力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基础,促进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逻辑关系的定位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较为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协同育人体系内部的核心联系,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与教学各环节相适应,进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内部所涉及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定位

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存在知识融合的过程,而课程思政教育就是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点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精神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而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思想,能使专业教学活动与专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教育状态, 从而提高专业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深切认识到思政知识的学习是自身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关系的定位

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体, 也是价值观塑造的主体,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要想彰显其价值和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促使学生内化思政知识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想全面彰显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价值和作用, 就需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引导学生的“学”,就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可以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从专业知识角度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和策略

基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能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深化推进内涵式发展,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机制

教师承担着育人重任, 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的成效。因此,要想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高校就要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作为核心,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

首先,要把好教师准入关,按照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完善、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严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能以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道德意识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導。其次,要对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进而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再次,要在高校内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贯彻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使其成为高素质的课程思政人才。最后,要构建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按照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对教师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 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高校育人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融合,凸显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此外,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还可以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在协同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思政育人工作。

2.创新教育管理,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的创新,有利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应创新教育管理,全方位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仅要为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外部系统的有机协调机制,还要健全内部系统的相互协调机制。只有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才能支撑各项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首先, 需要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目标, 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使德育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正确目标的导向下着眼于人才培养工作,从学科建设需求、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定位,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的目标引领。其次,需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系统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为了将不同专业学科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应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结合学科教学活动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实。在实际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学内容,重点对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 进行道德准则和人格修养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比如,在建筑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2020 年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武汉火神山医院10 天建成的相关视频, 进而融入敬业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意识等。再次,需要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凸显课程思政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迁移运用式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案例解析式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从多角度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最后,需要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在健全课程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高校要认识到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评价指标纳入课程体系,使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倒逼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做出合理化的教学指导。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思想认知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行为选择能力等设置指标,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保障体系,健全高校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保障机制的构建能够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行,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科学开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从以下角度建立和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其一,资源保障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以资源为支撑,在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资源体系能够支撑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贯彻落实,能够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做出积极的引领。以物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例,在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搭建微格教室、新媒体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综合影响力。其二,制度保障机制。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要将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基础,通过制度保障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有序化的推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一方面要根据相应的政策文件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比如,高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座谈制度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及时对教学大纲和教案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形成精品课例等。其三,师资保障制度。高校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对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师群体做出积极的引导,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能够形成“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联动, 真正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平台,有效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 打造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为高校育人工作在现代社会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融合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从合理化的视角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从而使人才培养工作更上一层楼,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个人力量,实现个人价值。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