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革命之根 悟生命价值
——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2022-10-25徐良英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代代传中华革命

文|徐良英

【整体思路】

1.教材定位解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承载着中华文化自信。梳理概括课文中的三件事,实现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进而理解周恩来立志投身革命,成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探寻“中华不振”之因,进而感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弘扬革命文化精神,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学习的难点。

2.确定学习主题。

2022 年版课标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鉴于此,设计“革命精神代代传”这一学习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探寻革命成因,认识生命价值。

3.设计情境任务。

“革命精神代代传”学习主题的关键词是“革命精神”和“弘扬”。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创设不同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革命故事,学习革命品质,弘扬革命文化精神。由此,在学习总任务的驱动下,设计了三个前后连贯的情境任务,构建了学习主题统领下的学习任务群。

三个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层次探究和实践“革命精神代代传”。同一任务中的多项学习活动也是相互关联、逐层深化,带领学生在言语的实践中感受革命文化之精神,感受生命价值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生平事迹,熟读课文。理解“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能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在故事情境中归纳出影响周恩来成长的三件事,学会在语言实践中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积累语言经验,体验简练表达语言的秘妙。

3.能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感悟生命价值。

4.研读革命题材作品,立下读书志向,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

【评价要求】

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需要对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提出具体的、可观测、可操作的评价要求。

“革命精神代代传”活动任务评价表

【教学流程】

任务一:追寻革命足迹

活动1:初识人物

(1)观看《百年恩来》视频选段,学生谈感受。

(2)学生交流分享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教师适时补充周恩来年轻时和年老时的照片以及相关文字介绍。

(3)学生畅谈感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博学多才、受人景仰。)

(4)揭示课题,一同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探寻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感悟生命价值的意义。(重点写好“崛”字,并理解“崛起”以及课题的意思。)

活动2:学词理句

出示学习单一:(呈现三组词)

(1)检查第一组词:肇事、屈辱、训斥、淮安。(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检查第二组词:为之一振、惩处、背着伯父。(出示词语在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重点读正确“为、处、背”三个多音字,强化“据义定音”的学习方法。)

(3)检查第三组词: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聚焦“家父、明理、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理解意思。理解“光耀门楣”时,出示门楣的实物图片,并联系“光宗耀祖”一词帮助学生理解。理解“当效此生”时,采用师生引读的方式并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学会积累,建立言语资料库。)

任务二:探寻革命成因

活动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单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弄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

(2)选用不同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先果后因法:课文是按照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顺序叙述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法:按照“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新学年开始了”的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情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要讲清多件事情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弄清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一些关联词语把几件事情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4)透过这三件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周恩来从小志存高远,有着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引导学生体会三个主要事件为周恩来播下了革命之种子,从而促使他走上革命之路。)

(5)学法迁移,学以致用。阅读《吴玉章奋勇挂国旗》,思考文章讲了发生在吴玉章身上的几件事情,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活动2:思辨“不振”之况

出示学习单三:默读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中华不振”的?哪些地方感到特别意外?画出相应的句子,写上批注。

(1)交流“意外点”。

①中国妇女在哭什么?还在哭什么?

②中国巡警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她,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质问一下这个巡警。

③围观的中国同胞,想不想帮?敢不敢帮?帮不帮得了?围观的中国同胞会有哪些心里话?

④追问:这个不幸的女人该不该得到帮助?肇事的外国人该不该受到惩处?中国巡警该不该主持公道?围观的群众该不该站出来伸张正义?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意外”。

(2)激发情感。

中国妇女受欺侮,无人主持公道,那是因为——中华不振!

外国人肇事,却受不到惩处,那是因为——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那是因为——中华不振!

活动3:探寻“不振”之因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100 多年前旧中国的相关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图片和文字。

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在上海租界的电车里,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租界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在上海租界公园门口,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任务三:弘扬革命精神

活动1:读一读,悟革命之志

(1)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振兴”之意。

出示: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体会周恩来被“中华不振”的画面所刺痛,深深地明白唯有读书报国。

(2)配乐朗读《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之为。

12 岁立下的“振兴中华”这一伟大志向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1917 年9 月,19 岁的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在去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气势豪迈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聚焦人物情感,感受革命斗志。

此时此刻,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奋勇求学、救国救民的革命斗士形象。)

活动2:写一写,知生命价值

100 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越来越强大,生在和平时代的你们又为何而读书呢?请你写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写清缘由。

(1)小组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2)指导表达:可先写理由,再写读书目的;也可以先写目的,再写理由。

活动3:学一学,扬革命精神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青年,他为中国的明天而革命;中年,他于外交场挽回大国形象;晚年,他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不止有他,无数和他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了今日之中国。接下来,我们深入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活动。

历时一个月,根据完成星级颁发荣誉奖章。

猜你喜欢

代代传中华革命
民族精神代代传
中国的出行革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雷锋精神代代传
老少携手心向党 雷锋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