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解读课标精准实施教学

2022-10-25罗树庚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标素养文化

文|罗树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继承2011 年版课标的基础上,有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变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地,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原先我们提得更多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现在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2 年版课标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版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一、“群、融、魂”三个字彰显课标新理念

(一)群——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学习任务群的表述,是2022 年版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群,意味着语文学习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意味着要站在一个系统的视角看待每篇课文的学习、每个语文知识点的获得、每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避免碎片化,要克服从“麻布袋里摸山药蛋”的不良教学现象。我们要像串糖葫芦那样,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像走螺旋式楼梯那样,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近亲”与“远亲”,让学生体会能力发展的螺旋上升感受,领着学生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群,意味着序列,意味着结构,意味着系统。学习任务群这一崭新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既见树木又见树林”。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还要看到这组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童趣诗词”。浩瀚的古诗词中,有多少童趣诗词呀,选入教材的就有许多,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吕岩的《牧童》等等。因此,在学习《古诗词三首》时,我们就可以围绕“童趣诗词”这一主题,设计一个学习任务群,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群的学习,不仅存储一组童趣诗词,还在对比中感受穿越千年的永恒主题“快乐童年”,同时还形成主题学习、专题积累的思维能力。

(二)融——强调跨学科学习与设计

强调学段衔接与跨学科学习,是2022 年版课标又一显著特点。课标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关注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义务教育段到高中三个学段的衔接,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盛、教育水平的提升,从幼儿园到高中,普及15 年的青少年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体系的构建将会越来越凸显学段之间的融合。

在六个学习任务群中有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跨学科学习。2022 年版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融,意味着勾连,意味着整合,意味着运用,意味着实践,意味着融会贯通。近几年大家在探索实践的项目化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跨学科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的“长作业”,其主旨就是综合运用,就是多学科融合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体现。

(三)魂——凸显文化自信的主题与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突出文化自信,凸显这个“魂”,是2022 年版课标第三个显著特点。2022 年版课标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课标在四个学段要求的结尾,都有一段总结概括性的话语(见表1),让我们能清晰明了地读懂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表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段要求

现行统编教材一共有95 个单元,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有49 个主题单元,所占比例达到51.6%,其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40 篇,占教材比例达12.3%。

坚持文化自信这个“魂”,是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转化、聚焦、变革”三个词实现精准教学

(一)转化——让理念成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理念是笼统抽象、概念化的思想阐述。理念要变成可操作的实践策略,中间有个桥梁,这个桥梁叫“转化”。2022 年版课标有一个重要理念是文化自信,提出要“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穿靴戴帽、贴标签、灌输式、教条化的方式进行,很显然,理念没有真正落地,没有真正转化为长在学生骨髓里、流淌在学生血液里的基因。

在谈论转化这个话题时,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这档节目一经播出,在全社会赢得广泛赞誉,成为继“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之后,又一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节目。“戏剧+影视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涵养下一代营养品的一个高明的策略。

《小英雄雨来》《王二小》《小兵张嘎》这些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与感染。排演课本剧就是一种转化。红歌班班唱,每周观看一部优秀影片,绘制二十四节气图画书,拍摄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微视频,举行童眼看中国摄影比赛……演唱、观看、绘画、拍摄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就是让理念落地的桥梁,都是转化的好策略。

(二)聚焦——用思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022 年版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如何落实这一培养目标呢?我们要聚焦核心素养,用思辨发展学生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维品质,避免人云亦云,避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可以选取社会热点,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激烈的争辩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双减”已经推行一年,课后托管已经实施一年,你真的减负了吗?你喜欢课后托管吗?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争辩,重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辩论过程中学生思辨力的提升。

学了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一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海公主多次面临抉择:救王子,很可能被木板砸伤,甚至有死亡的危险;不救王子,能永远幸福地生活在海里。喝下巫婆的毒药,就会失去美妙的嗓音,每走一步都会刀割一般疼痛;不喝毒药,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刀刺王子,就能变回原来的模样,成为美人鱼;如果不刺死王子,自己就会变成泡沫。面对海公主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如果你是海公主,你会如何选择?”“你觉得海公主这样做值得吗?”,组织学生展开激辩,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变革——坚持问题导向

2022 年版课标为什么备受瞩目?因为它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比如,如何真真切切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减负提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唯有变革。

长期以来,大家对问答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诟病不止,但常常是都知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可就是很难扭转、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难以逃脱高耗低效的窠臼。怎么办?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把教师的备课本改为学习活动设计本,把原先的教学设计改为学习设计,把关注点与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用一个个或独立或关联的学习活动架构起一节课。这样的变革,就能让全体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权,就能让学生全程、全员、尽情地参与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总是减不下来,学生放学回家后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如何解决这个顽瘴痼疾?变革作业制度。如果我们能采用倒推的方式,即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内完成,基础性作业必须在校内完成,把这个制度执行好,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一定能彻底减下来。这样,就能确保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有大量的闲暇时光用于广泛阅读、户外运动、社会实践、家务劳动。基础性作业不出校门,放学回家只做一些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长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就能成为我们期望成为的时代新人。

2022 年版课标是顺应时代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的全面修订。其实,新词、新概念并不多,但新词与新词、新词与旧词重新组合,就从量变上升为质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它的全新面貌。我们在学习、解读过程中,要准确领会,深入贯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22 年版课标对汉语拼音学习要求没变,识字量没变,习作量没变,阅读量没变,背诵量没变,等等。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基本特点没有变,语文要加强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没有变。因此,辩证学习、解读2022 年版课标,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要感到恐慌,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猜你喜欢

课标素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谁远谁近?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