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万计划”背景下校企基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和效果

2022-10-24李键许健松洪滔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层单位育人生态

李键,许健松,洪滔

(1.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1],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3]。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的局面[4]。因此,在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 高等学校的背景下,2019 年4月,教育部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5],即在2019—2021 年,建设10 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 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5-6]。通过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一流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7]。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8-10],它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11],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无机环境,生物圈和人类社会[12],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13]。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与生态学专业密不可分[14]。习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万计划”背景下,生态学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4-15],如何针对生态学学科特点,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下生态学专业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15-16]。校企合作模式在长期实践中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成熟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多因为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聚焦于高职高专院校[17],而本科教学存在重课堂、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为例,以“双万计划”和社会需求为专业改革方向,将“双万计划”的相关要求和元素融入生态学专业建设改革和实践中,采用调查问卷法明确当前生态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改进传统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基层单位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基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三方长效合作机制,并对校企基协同育人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改进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以期为指导一流专业点建设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生态学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2019—2021 届毕业生(154 人)对专业知识重构的需求,以及近五年生态行业龙头企业(11 家)和基层用人单位(15 家)对于生态学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的要求进行调查。

1.1 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毕业生与企业和基层单位对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调查结果表明,近8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生态学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说明当前生态学专业课程内容广泛,符合生态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特点。但是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不太能够或完全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操作”“室内实验及上机操作设备不太能满足专业需要”,这说明目前生态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实验设备需要更新的问题。根据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得知,绝大部分企业和基层单位认为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毕业生能够满足公司要求,体现了学校高质量的育人水平。关于“您认为学生入职后是否能够较快的上手工作”,分别有19.23%和46.15%的企业与基层单位认为非常能够或比较能够,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据统计,在“学生在工作中能否较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问题中,认为学生“完全能够”和“比较能够”的人数与“不太能够”和“非常不能够”选择比例相当,各占50%左右,值得关注的是选择“非常不能够”的比例为15.38%,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表1 毕业生对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Tab.1 A survey of graduat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表2 企业与基层用人单位对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Tab.2 A survey on the satisfaction of enterprises and grass-roots employers with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

1.2 毕业生应具备特征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图1),目前生态学课程设置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 “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有88.46%的学生选择这一项,学生表示目前生态学专业第5~7 学期的专业课程比较集中,课时比较多,尤其是第6 学期和第7 学期大部分学生有备考考研、考公务员及工作实习等需求,而这与学校课程产生一定的冲突。除此之外,还存在“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程较少(71.15%)”“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65.38%)”“某些专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知识没有及时更新(55.85%)”的问题,而校企基三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坚持“以生为本”解决现存的问题。

图1 现行生态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多选)Fig.1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cology curriculum design(multiple choice)

当问到“您认为新时代生态学专业学生最应该具备什么特征?”时(图2),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是“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40.38%)”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28.85%)”,表明新时代学生注重的仍然是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有17.31%的学生选择了“熟悉了解国家生态理论政策”,13.46%的学生选择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也逐渐开始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图2 新时代生态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that should be possessed by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logy in the new era

1.3 企业与基层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解企业与基层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对近五年11 家生态行业龙头企业以及15 家基层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图3 至图5)。关于“您认为企业和基层单位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问题,选择最多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型”(46.15%),其次有26.92%的企业和基层单位选择“思维创新型”,选择“可塑造能力较强型”和“理论知识丰富型”的比例较少,分别为15.38%和11.54%。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和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力,这应该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图3 企业和基层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Fig.3 Types of talents needed by enterprises and grassroots units

图4 合格员工应具备的专业方面的能力(多选)Fig.4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that qualified employees should possess (multiple choice)

图5 学校需要加强的教学(多选)Fig.5 Schools need to strengthen teaching (multiple choice)

在被问到“合格员工应具备哪些专业方面的能力(多选)?”和“您认为学校目前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教学(多选)?”时,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呈现出统一性。分别有“96.15%”和“92.31%”的企业与基层单位选择“室内实验级上机操作”,其次选择最多的是与“较强的野外实践能力(88.46%)”和“野外实践(84.62%)”,这样的结果表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有效的提升学生求职时的竞争力。80.77%的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认为合格的员工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此同时,69.23%的企业和基层单位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合格的员工也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73.08%)”,学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61.54%)。

2 生态学专业校企基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2.1 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8]。生态学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13],对于农林院校来说,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职业于当地基层单位,生态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生态学学科特点及新时代高校学生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学生生态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与基层单位进行联合,结合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福州地处东南沿海丘陵区,地貌为典型河口盆地,森林资源丰富,但存在着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破坏、海岸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师可以提出福建省沿海地区海岸侵蚀问题,引出沿海红树林在控制海岸侵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另外,在“全球变化”这一节,可以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入到中国四大“火炉城市”,由此介绍福州城市热岛效应现状,让学生分析福州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的原因,探讨缓解福州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宜居性的策略。

2.2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培养方案

生态学发展迅速,但课程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繁多[8],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是目前生态学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慕课”“哔哩哔哩”“超星学习通” 等APP 以学习内容可选择性、时间灵活性等优点收获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平台内大量且免费的课程知识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高校可借助“慕课”等平台的资源优势,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课本理论讲授为主,单纯向学生输出生态学理论知识,而缺乏与生态学前沿问题和地方环境问题的结合联系,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生态学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调整生态学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及时关注生态学最新科研成果,将生态最新科研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围绕生态学专业发展前沿问题和地方性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反转式课堂、思维导图式、现象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反映,当前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大四课程较多且集中的问题,影响学生实习、工作或备考。因此,学院从2018级生态学专业学生逐步开始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从图6 可以看出,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教学学期学时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5 学期与第7 学期的学时均有下降,方便学生备考以及工作实习。

图6 调整前后生态学专业学生课程学时统计Fig.6 Statistics of course hour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logy before and after adjustment

2.3 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是企业与基层单位最为重视的环节。现阶段,高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10,19]。实践教学往往仅是依托课程教学为基础进行设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出现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以及实践教学重复等问题,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效果,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破碎,无法形成综合性思维。生态学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紧跟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所学知识应该满足时代需求。因此,高校应该优化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将内容接近、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统一开展综合性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实践教学重复。另外,调查得知,现行的实践教学往往与实际脱离,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内容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导致实用价值不高,学生进入企业或基层单位后无法较好的应用所学内容。鉴于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发挥所学技能。企业与基层用人单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同时拥有丰富的资金和设备。高校要加强与生态相关企业和基层单位紧密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与企业和基层单位合作拓展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实习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助理教师,开展定期定向的实践教学活动,发挥企业和基层单位在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中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实践技能。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及用人单位对员工动手能力的要求,福建农林大学2020 级生态学专业课程结构做了重大调整,与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新的培养方案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调整前生态学专业实践课程周数为10 周,总的实践时长为26 周,改革后生态学专业实践课程周数为14 周,实践时长增加为30 周,在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4 强化课程思政,筑牢生态文明价值观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中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目标的实现与高校生态学专业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传授生态学专业知识与提高学生生态思想观念相结合,通过介绍中国生态学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生态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教师要将野外实习过程引入到环保教育中,建立“绿色生态”的教学主线,科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 “生态文明价值引领和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由浅入深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强化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3 生态学课程体系改革后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直接体现了改革后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由教师或者教务人员对学生各项成绩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极易将教师的个人价值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对知识思考和观点的标准,不仅具有局限性,而且难免有失公正,束缚了学生多维的创造性思维。本研究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维度考评方法,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考勤与纪律、课后作业、小组课程实践、期中测验、期末考试5 个维度。规定考核评价的总分为100 分,降低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将其占总的评价考核分数的比例设置为30%;将期中测验成绩比例设置为10%;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小组课外实践占比为30%;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规则意识,平时考勤和纪律占比10%;将学生课后作业比例设置为20%,由此构成考核评价的全部内容。

以第5 学期的生态工程学专业课程为例,对生态学专业体系改革前的2017 级和改革后的2018 级、2019 级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在考核过程中要保障客观和科学性,期中期末试卷的主观题答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指定几种(而非一种)标准答案;考勤与纪律评价由班委统计,老师监督执行;小组课程实践成果分为小组PPT 展示和个人实践报告,小组PPT 展示由全班学生投票评议,实践报告由教师与各组小组组长组成评议委员会共同评议打分,以期能够客观科学的评价生态学教学体系改革后教学成果。2017—2019 级生态工程学成绩如图7 所示。改革后考核降低传统考试的比重,从学生总成绩来看有较大的提升。2018 级学生成绩与2019 级相比,考勤与纪律、课后作业、小组课程实践和期末考试成绩这四个维度的成绩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期末总成绩也有所提高,仅有期中测验的平均成绩有所下降,这说明了改革后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效的课程小组实践能够提升学生最终的成绩。

图7 2017—2019 级生态工程学成绩Fig.7 2017—2019 grad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esults

4 结语

采用调查问卷法,在“双万计划”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以生态学毕业生和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改革方向,明确学生和企业单位需求,协同企业和基层单位对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现行的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建立校企基三方长期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吸收消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三方创新类教学效果评价,构建与企业和地方基层单位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推动生态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建立可借鉴、可推广的校企基协同育人机制,为指导一流专业点建设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生态学教学改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和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立德树人,协同企业和基层单位共同摸索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基层单位育人生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清除无形的牌子才能保证真正减负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政工人事工作
基层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以文化激励员工奋进 以文化推进企业发展——浅析企业文化如何在基层单位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