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治疗子宫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例的护理
2022-10-24李莎莎
李莎莎,卢 英,刘 颖,刘 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北京, 100078)
近年来,女性子宫脱垂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有年轻化的倾向。子宫脱垂是子宫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脱出阴道以外的疾病[1]。据调查,目前国内子宫脱垂发病率为1%~4%[2],虽然并不致命,但会导致慢性盆腔痛、尿失禁、大便失禁、性生活障碍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3]。目前认为,子宫脱垂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产伤、卵巢功能减退、先天发育异常、腹腔内压力增高等[3]。《医宗金鉴》指出:“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故阴挺中医证型有气虚下陷、肾气亏虚、下焦湿热三类。针对子宫脱垂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另有电磁刺激等辅助治疗手段,但均有其局限性。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气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4]。作为一种“绿色”的物理疗法,因其安全、有效而日益受到青睐。中医认为该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拔毒泻热等作用,并已在临床得到一定程度认可。着眼于现今中医对于子宫脱垂的临床治疗的进展,从气虚下陷、肾气亏虚、下焦湿热三种证型入手,结合拔罐的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治疗子宫脱垂的新方式。本文总结拔罐法治疗1例子宫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和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年轻时产多乳众,劳逸失调。主诉常感神疲乏力,劳逸失调。半月前,因劳累诱发,现自觉阴道口有物突出,并伴有下坠感,在咳嗽、举重物时出现尿失禁,气短乏力,纳少,二便调,舌淡白,脉细弱。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可见宫颈脱出阴道,距处女膜缘0.5 cm。双合诊未及明显异常。诊断:中医诊断:阴挺,气虚下陷证;西医诊断:子宫脱垂II度,压力性尿失禁。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2.1.1 子宫脱垂症状评估
I度轻: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但未达到处女膜缘;I度重: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过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子宫颈;Ⅱ度轻:子宫颈已脱出于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重: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于阴道口外;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本例患者子宫脱垂评估为Ⅱ度轻。
2.1.2 SUI分度测定评估
SUI分度根据Mario等的临床评分标准进行,对SUI程度评估主要根据患者发生尿失禁的状态、频率、数量的情况而定,在咳嗽、举重物、打喷嚏、跑步时发生尿失禁记1分;在大笑、上楼梯、性交、行走时出现尿失禁为2分。每周都发生尿失禁评1分,每天发生评2分。在发生尿失禁使用卫生巾的数量上,每天用1片评1分,如每天用2片或以上评2分。累计总分1~3分为轻度SUI,4~7分为中度SUI,8分及以上为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本例患者SUI分度测定评估分值为2分,评定为轻度SUI。
2.1.3 盆底肌力测定评估
采用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测试患者的肌力。盆底肌力分级:①肌肉无收缩,为0级;②肌肉收缩1次,收缩维持时间<1秒,并伴有肌肉颤动为I级;③肌肉收缩2次,收缩维持时间2 s,肌肉存在不完全性收缩,肌力为Ⅱ级;④肌肉收缩3次,收缩维持时间3 s,肌肉有完全性收缩,无对抗阻力,肌力为Ⅲ级;⑤肌肉收缩4次,收缩维持时间4 s,肌肉有完全性收缩,有轻微对抗阻力,肌力为Ⅳ级;⑥肌肉收缩5次,收缩维持时间5 s,肌肉存在完全性收缩,可持续对抗阻力,肌力为V级。0~Ⅱ级的肌力为异常。本例患者盆底肌力测定评估分值为Ⅳ级,肌力无异常。
2.2 预期目标
预期目标包括:①减轻尿失禁症状;②缓解子宫脱垂症状。
2.3 护理措施
2.3.1 中医特色护理
拔罐法:选穴:关元、气海、中极、归来、子宫穴、提托穴、地机、三阴交、肾俞、膀胱俞。①操作方法: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选择相应穴位先进行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拔吸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然后进行留罐,留罐拔罐后,一般留置5~15 min。随后将罐取下。治疗时间为20~30 min,,每3 d实施1次,5次为1个疗程。②拔罐手法:《内经》记载:“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病为气虚下陷、肾气亏虚、下焦湿热所致,固选择补法拔罐。补发拔罐方法:吸罐深度浅,动作缓和,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固沿经络顺时针走罐,轻压重提,应用旋转补法: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5]。③注意事项:用火罐时应防止皮肤烫伤。治疗后应注意保暖,一天内不要洗澡防止受凉。年老体弱患者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应留罐5 min。拔罐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2.3.2 常规护理
2.3.2.1 盆底肌锻炼:嘱患者自行Kegel训练法以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具体操作方法为:站立姿势,进行提肛缩阴运动。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 min,每日进行2~3次[6]。
2.3.2.2 饮食护理:嘱患者多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饮食,如瘦肉、鱼虾等;另可适量多食用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蜂蜜、苹果等。
2.3.2.3 精神及心理指导: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嘱患者勿进行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愉悦,积极锻炼。积极治疗便秘,习惯性咳嗽等。禁止长期站立或蹲坐。
2.4 护理效果评估
治疗前,患者子宫脱垂症状评估为Ⅱ度轻;15 d后,子宫脱垂症状由原来的Ⅱ度轻到I度轻,效果显著。治疗前,患者SUI分度测定评分为2分;15 d后,SUI分度测定从2分降为0分,效果显著。治疗前,患者盆底肌力评级为Ⅳ级;15d后,前盆底肌力评级从Ⅳ级升至V级,效果显著。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对比
3 讨论
子宫脱垂的发生是由于分娩损伤、绝经后雌激素降低、长期营养缺乏、先天发育不良等引起盆底的支持组织薄弱以及长期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加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7]。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有支持疗法、盆底肌肉锻炼、物理疗法,如生物反馈、电刺激、放置子宫托、手术等[8-11]。中医学对本病有明确的认识,称之为“阴挺”、“阴突”、“阴脱”范畴。《景岳全书·妇人规·前阴类》中记载:“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或因胞络损伤,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多产、劳累使气血亏耗,故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脏首当其冲,脾居中焦,调节气机升降出入,脾气受损则气机失调,气陷于下则子宫下垂;或分娩损伤、房事不节致肾气受损,带脉失约,提摄无力致子宫脱出;或生湿化热致下焦湿热。除脾虚气陷、肾虚不固外,子宫脱垂还与肝相关。肝主疏泻,是脾升清的重要条件,肝气亢逆则横犯于脾,脾不升清,气陷于下,且脾气受损,气血乏源,气虚无以固摄,故致子宫下垂。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依赖肝气的疏泄,故肝病可致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进而导致子宫脱垂[12]。张靖敏教授认为本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以“正虚者治其本,健脾补肾以举其陷;邪实者治其标,清热祛湿兼化其瘀”为治疗原则[13]。
拔罐法治疗I度、Ⅱ度子宫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明显。清代医者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明确记录了利用拔罐法、针刺法和中药疗法相结合治疗痈疽阴症的方式。近些年来,拔罐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普遍应用于外科、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上。拔罐法遵循中医经络学说,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任脉的气海、中极可补肾壮阳、调理冲任;吉冬梅等[14]发现针灸联合补中益气丸对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肉和性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地机为足太阴睥经郄穴,足太阴脾经在循行过程中抵小腹,与冲任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有生血和统血的作用,脾所生、所统的血,直接为胞宫行经提供物质基础;归来穴具有推动脏腑气血运行顺畅之功能;三阴交穴亦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故名三阴交,三条足阴经经筋又环聚于阴器,并与冲、任、督、带脉有密切关系。诸穴合用,共奏升阳益气、提升子宫的作用,减轻因子宫脱垂而诱发的尿失禁[15]。
综上所述,拔罐法能够在子宫脱垂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治疗优势,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轻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有利于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值得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文贴近临床,文字表达通顺,内容详实,条理清晰,通过病历观察拔罐法对子宫脱垂所致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体征进行评价,拔罐对于治疗子宫脱垂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恢复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