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观察
2022-10-24宋利梅杨冬颖
宋利梅,杨冬颖,郭 淼,王 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妇科,北京, 100102)
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是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1]。手术后腹胀、腹痛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影响术后进食,不利于营养补充和机体康复[2]。妇科腹部手术后较早恢复胃肠功能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相关研究报道骨折术后并发腹胀、便秘、尿潴留的患者采用捏脊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3-5]。本研究选取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捏脊疗法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科室收治的6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18~60岁。②子宫和/或附件病变,需要在全身麻醉下经腹子宫全切或/和单/双附件切除术的住院患者。③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不愿接受捏脊疗法治疗的患者。②营养不良、贫血患者。③背部皮肤疾病不适合捏脊疗法的患者。④便秘患者。⑤重度肠粘连患者。⑥顽固性腹胀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和肛管排气患者。脱落标准:①不能坚持到排便前最后一次治疗要求退出的患者。②不能准确提供排气、排便时间的患者。
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年龄[(18~60岁)范围内患者每10岁为1层,共分4层]和术中肠粘连程度(轻、中分2层)]分层,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进行动态随机分组,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30例,年龄19~54岁,平均(39.63±1.43)岁;对照组30例,年龄22~60岁,平均(38.87±1.72)岁。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研究过程中,均无脱落病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两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营养、精神状态、依从性、饮食习惯、排便状况、疾病知识等进行评估。进行心理护理,介绍环境,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心理。知识宣教内容: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排气的意义;进食水的指征;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和产气食品等。术后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翻身,并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
1.2.2 捏脊疗法: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捏脊疗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为了避免伤口疼痛,应避免俯卧位,放松肌肉,保持精神愉悦。具体方法:①提捏:食指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抓捏皮肤,有规则提松,使皮肤产生“弹跳”;②滚捏:食指曲环状,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朝前翻;③分捏:在滚捏的基础上,同时向两旁同向分离以加强滚捏的效用;④挟捏:将食、中指环曲,形如钳挟,有规则将督脉及膀胱经加气、放下,根据疾患性质上推或下行[5]。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6]。以此类推还有“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捏拿完毕再按穴位。在捏脊过程中,提拿膀胱经的有关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可以针对腹胀、便秘提高临床效果。捏脊动作要领:操作时拿捏的力度要事宜,开始力道要轻些,然后循序渐进,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力道为准则。手法松紧适宜,利于推进和捻动。沿脊作直线前行,避免歪斜。在此期间观察患者不适,倾听主诉,调动情绪,愉快沟通,调整手法。术后6 h进行首次捏脊治疗,以后2次/d,20 min/次,至首次排气、排便为止。
1.3 观察指标
记录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实际住院天数,数据进行两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8.17 d,研究组平均住院天数11.57 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s) h
表1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s) h
?
3 讨论
捏脊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疗法,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疳积”,即消化不良、积食,所以又称“捏积疗法”。现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人疾病,如哮喘、痛经、呕吐、失眠等等。本法主要沿“脊”线部位行手法操作,故又称“捏脊疗法”。由于脊柱及其附属组织与某些经络和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脊柱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影响某些经络和脏腑;同样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也可反应于脊柱及其附属组织。这就为应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7]。脊柱的正中有督脉经,脊柱两侧旁开1.5寸有膀胱经。沿督脉经路线进行捏提,有利于统全身阳气,络全身阴气,可以疏通经脉,使气血流畅。同时提捏膀胱经,可以调理气血和脏腑功能。此疗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通经舒络,活血化瘀、扶正理气作用。捏脊疗法是中医按摩推拿的一种,因此也需要辨证施术。在捏脊时根据不同的病情,捏提不同的背俞穴,以加强疗效。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8,9]。腹胀、便秘可以通过提捏胃俞、大肠俞、肝俞,提高脏腑生理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调节脏器功能的植物神经主要分布在脊柱部位,捏脊时刺激植物神经,可以调动脏器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捏脊使脊柱部位皮肤燥热,增加血液循环,同时也促进腹腔脏器的功能。正常的排便反射是直肠内粪便刺激肠壁的感受器,排便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得到刺激信号后上传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指令排便中枢发出排便冲动,形成肠蠕动,收缩提肛肌,松弛肛门括约肌,排出大便。腹部手术后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腹胀。腹胀引起患者的不适,不利于术后切口的愈合与患者的康复[10]。原因包括:由于手术全麻造成胃肠蠕动受到抑制,甚至肠道麻痹以至于气体不能排出;麻醉时吸入气体,造成胃部胀满;术前宣教不到位,造成患者紧张不能正常呼吸或呼吸过快;术后腹部疼痛或留置引流管致早期翻身或下床活动不便,造成肠蠕动恢复减慢;肠道产气过剩,以至于腹胀[11]。上述因素也是导致排便时间延长的原因。另外手术前、后禁食水和术中失血也造成了排便延迟。中医学认为术后腹胀的原因为:是由于术中津液亏损,气血亏虚,脾胃机能功能失调导致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气机壅滞所致[7,12]。
临床多采用腹部顺时针按摩缓解妇科腹部术后腹胀,但由于腹痛拒按,患者抵触;因留置尿管,患者早期下床依从性差;施行针灸因具有不舒适感,且需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捏脊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精华沿袭至今,特点是易于操作、无创伤、不良反应轻微,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操作者能够与患者密切沟通,同时开展心理调护,可以很好地将中、西医护理结合起来,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疗法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但该疗法并未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反而对照组住院天数更少,进一步通过调查及患者电话随访发现,研究组居住地在本市以外地区的患者比例较高,多存在疾病治愈后巩固2~3 d出院的心理,此外部分患者因出行不便未能及时购买到车票而间接延迟出院时间。
捏脊疗法通过其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施治于人体脊柱两侧的体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产生生理、生物化学、神经体液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良性反应,通过这些方面的变化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3]。本次研究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排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饮食结构以及水分的摄入;身体的调节功能;情绪;不同年龄的免疫力及身体机能等等。本研究未能将以上混杂因素一一排除,加之样本量较小,可能是造成两组排便时间上没有差异的原因。但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更短,亦能说明捏脊疗法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中医理论及既往研究数据也能证实这一点[14-16]。
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使得患者能够早期进食、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加强营养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期恢复[17-19]。在实施捏脊疗法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冬天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注意保暖。实施过程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增加与患者交流沟通,如遇有心慌、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捏脊疗法可以缩短妇科腹部术后患者排气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对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和促进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使患者获益更多。虽然捏脊疗法的开展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更多的受益是医护的宗旨,也符合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本文贴近临床,内容新颖,有一定创新性;符合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可以看出作者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护理技术扎实;实验设计严谨,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