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复绿记
2022-10-23段曼
段曼
“去年冬天,江夏区冬泳协会在这里举行了100多人的冬泳比赛……”9月9日,在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纯洁指引下,记者在灵山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区看到,山脚下一湾碧水波光粼粼,就像一块镶嵌在山间的翡翠。
“以前这里曾是采石遗留的25米深的大坑,被填到9米后,采空区的渗水聚集在此成为一泓潭水。”江夏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仲银介绍。10年前采石高峰期时,这里有20多台挖机同时工作,对面山上都是裸露的石头,炮声不绝于耳,粉尘漫天飞舞。
“我们在地里干活时,常常有放炮采石的石头崩过来,好几次差点把人砸伤。”“曾经我们村的树叶不是绿色的,上面都是灰。”“村民都不敢到采石场工作,灰尘太大,对身体不好……”说起过去的灵山,村民们直摇头。
灵山毗邻长江,采石挖矿历史欠账多。1959年,由于石材质量好,灵山有了第一座为武汉水泥厂供料的采石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灵山大大小小的采石场多达三十余家,一些水泥厂也搬过来,方便就地生产。
“扬尘使整个江夏区的空气质量都很差,给附近水域特别是长江水质带来污染,采矿废料和弃渣危害区域环境,地质安全隐患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张仲银说。
如今,漫步在旅游区平整的塑胶道上,两旁草木葱茏,以前采石的山坡上,也长出了茂密的绿植。抬头望去,山坡上多处固定危岩的锚索和防护网清晰可见,提醒人们将“满目疮痍”变成“绿水青山”所付出的努力。
2018年,武汉市按照“集中连片、有利复垦”的原则,将江夏区纳入湖北省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县)区,开展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复垦利用、产业融合等工作。
在对灵山矿区进行修复治理过程中,力争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经济可行。“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上,充分考虑灵山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以及地质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修复适宜性等要素,结合了生态功能修復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需求。
“矿山上长出来的草木和庄稼,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江夏区矿苑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植被严重破坏,复垦中遇到很多棘手难题,例如需要喷洒营养土后再播种等边坡整治、绿化植被问题。这些复杂的难题,被新技术逐一解决。
一组数据显示了当地在深挖生态“富矿”上做出的努力:地质环境治理上,清除危岩6万立方米、喷播复绿2万平方米、安装主动防护网2万平方米、挂包塑网1万平方米;土地复垦上,复垦耕地400余亩、林地180亩、坑塘水域60亩、农村道路40亩;生态绿化上,种植乔木藤本6000株、灌木3万平方米、地被花卉7万平方米。
“通过一系列措施,形成治理、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矿山新格局,还灵山翠绿的同时,充分利用环绕矿区周边的灵港渠、灵山洞、文物古桥及13个自然村湾,保障高品质生态产品输出,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负责人谭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