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傩戏传承与保护的美学之思

2022-10-23孙丰蕊

美与时代·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摘  要:傩戏的美不在于艺术层面,而在于通过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让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得到诉说。同时,傩戏在展演过程中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实现村屯力量的凝聚,构建起和谐的生活。因此,它美在生活、美在象征、美在和谐。保护和传承傩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应保护其本真之美,保护过程中“去仪式化”的做法是不利于其传承的。二是应倡导整体性保护,注重保护其活态传承与传播的文化空间之美。广西傩戏之所以能活态传承至今,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仍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因此对文化空间和传承语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三是保护传承人的传承心态,注意传承人梯队建设和动态管理,注重传承人文化自觉性的培养。优秀的传承人队伍将为傩戏的长期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傩戏;传承;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来‘党管媒体实践与经验研究”(21JZD010);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项目“广西壮族师公戏传承与保护研究”(ZC202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近些年来的热门话题。从国家到地方建立起了多级非遗保护体系,将品类繁多的民族民间文化样态纳入非遗名录之中。作为古老文化样态的傩戏在非遗保护和抢救语境下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贵州将傩文化作为名片进行打造,各种傩文化艺术节、文化公园、研究中心院所等层出不穷,成就为业界瞩目;广西近年来也着手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积极申报“中国傩文化之乡”,各地以傩(师公)文化进行申报并使其成功进入各级非遗名录,扎实做好傩文化保护工作。

关于广西傩戏(师公戏)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研究成果颇多。黄世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研究——以武鸣壮族师公舞传承为例》一文中以非遗传承人活态保护的视角,对武鸣壮族师公舞的传承人的主体意识及其文化在生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探究,从而提出壮族师公舞传承人的活态保护路径[1]98-104;袁名泽在《广西壮族师公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港覃塘区为例》一文中提出丰富壮族师公戏内容、加强宣传等保护策略[2];周月梅在《广西壮族师公戏传承保护之我见》一文中提出建立合理传承机制、以新媒体技术扩大师公戏的传播等策略[3];笔者在《壮族师公戏的传播、传承和转化》一文中认为非遗抢救和保护语境下的“去仪式化”倾向不利于师公戏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如果将师公戏向一般戏剧转化,师公戏性质改变之后其传承前景将充满不确定性的观点[4] 。

总之,关于傩戏传承与保护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学界着力颇多,不过从美学视角思考此一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少,故笔者不惴浅陋,尝试从美学视角对广西傩戏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加以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傩戏类非遗的美学品格

傩戏常被视为戏剧“活化石”,其源于上古巫傩文化,时至今日在边疆民族地区仍多有遗存,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广西傩戏中的壮族师公戏来说,它关联着民间信仰,渗透于壮族民众的生命活动之中,传递着民众祈福消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健康长寿、族群绵延的美好愿望,发挥着调节日常生活、凝聚教化民众、传承族群记忆的多重功能,是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戏究竟美在何处?经过多次现场观察,笔者以为,如果以精英艺术的美学标准和眼光来衡量的话,其几乎毫无美感可言,无论从演员的身段、唱腔、舞蹈、面具、服饰,还是从神图、法器和演出内容来看,似乎都缺乏美感。傩戏的音乐节奏单调,舞蹈步法与动作多有重复,服饰为一身红袍且几无变化,实在难言其美。但一种文化样态能够传承千年,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基础,也应该是在民众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

傩戏之美,非艺术之美。老百姓对傩戏的需求之首要目的不是欣赏艺术表演,而是要通过戏剧表演以期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广西壮族师公戏为例,师公戏是仪式剧,是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壮族师公戏的演出契机主要生发于民俗节庆、人生仪礼等重要节点,于庙宇、村屯、家屋等场域中进行。传统壮族师公戏的演出以民间信仰为依托,在壮族丰富多彩的信仰文化中昭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庙宇祠堂、村屯家屋、广场地坪、岭头山地、水塘溪边、墓地灵前,亦或民俗节庆、神灵诞期、人生节点,我们都能在铿锵的鼓乐声中见到师公们忙碌的身影,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舞台,他们的舞台就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傩戏的魅力正是在这天地间的广阔舞台上得以闪现,与民众生活水乳交融,在其展演过程中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愿景。正如季中扬所言:“这些民间艺术一旦脱离小传统,仅仅作为审美的对象,的确没什么吸引力,因为它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依托于小传统的结构性的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它的意义才能充分彰显,意义的接受者才能心领神会。”[5]笔者以为傩戏正有这样的特点,在老百姓眼里它的意义无须叙说,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傩戏之美,美在生活。傩戏的生活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世俗生活增乐趣;二是在演剧中实现人神沟通,传达出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三是演剧内容世俗化。壮族民众多聚居于偏远乡村,日常生活较单调,傩戏成为调节生活的重要手段。从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村屯社区凡举行傩仪活动皆全体参与,无论打斋、安龙、神诞等都是如此,是全村的重大节日。丁永祥说:“仪式性活动通过将生活程式化使平淡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而具有审美意义”。[6] 应该说不时举行的傩戏活动给乡村平淡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些许乐趣,成为凝聚族群力量、和谐村屯生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通过仪式演剧的方式,人们实现了人神沟通,传达出人们的美好心愿。傩戏有魅力、感染力的秘密在于它与人们的世俗生活需求完美融合,人们通过演剧实现了人神沟通,在内心深处留下了美好的期许,得到了心理的满足。季中扬认为:“长生、健康、多子、升官、发财等是世俗世界中人们的普遍愿望,植根于人类要求生存、发展的至深本能,自命清高的文人对此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刻意回避,而民间艺术却从不忌讳其俗气,非常直率地予以表现。”[7]傩戏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生活愿望的充分宣泄,人们渴望家人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这些愿望正是在傩戏的展演过程中得到诉说,从而期望获得神灵的护佑。傩戏艺术的生活之美还体现在演剧内容的世俗化。从壮族师公戏演出剧目来看,傩班常演的剧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唱神剧目,如《唱三元》《唱三师三将》《唱功曹》《唱土地》《唱夫子》《唱四帅》《唱五龙》《唱社王》《唱真武》《唱天師》《唱家先》《唱雷王》《唱盘古》《三界》《岑顺王》《北府下马》《奉伯雨师》《寿王》《金王》《银王》《兰陆大王》《莫一大王》《冯四》《冯远》《梁吴》《令公》《甘王》《广福王》《朱千岁》《武婆》《甘五娘》《罗四仙娘》《白马仙娘》等,主要唱诵神祇故事,其中诸如三界、岑顺王、莫一大王、冯四、冯远等都是土俗神,是壮族人民心中的英雄。二是唱世俗故事,如《唱文龙》《毛红与玉音》《梁山伯与祝英台》《唱东灵》《唱二十四孝》《孟姜女》《达架》《秀英》《达二》《达三》《达五》《达七》《达八》等,这类剧本多立足于社会现实,内容贴近壮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表现爱情婚姻、传统孝道、反抗压迫等主题,有的是由汉、壮文化交流而来,有的是以壮族神话、故事、传说等为底本演绎而成。无论演唱哪一类剧目,都是乡音土语壮话演唱,并吸收了壮族山歌、舞蹈等的演唱与表达方式,形式内容贴近世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

傩戏之美,美在象征。如果撇开傩戏展演中丰富的仪式意义不谈,作为旁观者十之八九感觉不到傩戏的美感。傩戏演出中,演员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皆有象征意义。比如笔者曾考察贵港东龙镇师公举行的安龙仪式,师公举一只公鸡在前,另外的师公和村中众人托一条红布在后,在村中空地游走前进热闹非凡。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恐怕只能感觉到场面热闹,大家都很开心。在仪式中师公以公鸡象征龙头,以红布象征龙身做游龙仪式,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整个游龙仪式约二十分钟,人们兴高采烈地自发参与,直至将红布挂在村中的大榕树上方告结束①。在壮族民众的观念中,安龙之后村屯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这是全村的大喜事,值得庆贺。游龙仪式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实现了民众愿望的诉说,完成了象征之美的构建。再比如师公舞的动作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譬如平果凤梧师公的打斋仪式中有压坛舞,喷水画符净化坛场之后,师公开始驱鬼,有比较激烈、大幅度的扭动胯部的动作,并伴有呼喊声,有镇压邪魔恶鬼的功能。

傩戏之美,美在和谐。傩戏活动中民众的参与度很高,一方面是在傩戏展演环节直接参加演出,另一方面是参与到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不少的仪式环节中演员和观众的界限是模糊的。譬如在平果凤梧师公主持的丧场仪式中,有一出剧目名为《唐僧取经》。两位师公分别扮演八戒和悟空的角色。八戒和悟空有很多逗笑观众的表演,比如悟空抓耳挠腮、不时翻跟头,围着灵堂四周翻来滚去,忽而又蹲坐地上从身上抓下几只虱子吃掉,一时又拿起金箍棒耍弄一番;八戒时而拿钉耙舞动表演,时而去引逗周围的观者、吓唬围观的小孩,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在展演过程中,演员与观众之间有频繁的互动,师公扮演的八戒和悟空频频去挑逗围观的人群,悟空抱住围观观众的腿索要钱财,人们会拿出小面额纸币给他,悟空或竖起大拇指或频频送出飞吻表示谢意,引得观者大笑。人群中也有人拿小面额的钱币去引逗八戒和悟空,八戒和悟空将纸币抢过来放到手里捧着的一面锣里边,周围又不时有人试图将钱抢回去,悟空八戒则奋力保护住钱币不被抢走,场面很热闹。周围的观众也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下这有趣的场面。在孙悟空和八戒表演的同时,另有二位师公唱取经唱文(主要是唱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悟空和八戒的逗笑场面中,几乎没有人关注师公唱诵的内容②。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傩戏展演中很多环节是观众和演员共同完成的,有时甚至自始至终都需要观众的参与。另一方面是每当举办类似活动,村屯社区几乎全员投入到活动各项工作中。傩戏活动对村屯来说是重要的节庆,全村上阵人人参与,活动的吃用准备、祭祀仪式等全程都有条不紊,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整个过程中民众是自发积极的,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此类活动成为凝聚族群力量、强化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因此,傩戏之美美在参与,美在和谐。

综上,傩戏的美不在于艺术层面,它的美在于通过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让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得到诉说;在整个展演过程中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实现了村屯力量的凝聚,构建起和谐的生活。总之傩戏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美在生活、美在象征、美在和谐。

二、傩戏保护与传承应保护其本真之美

保护傩戏,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其本真性。何谓本真性?学者对此多有论述。刘晓春说:“一方面强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并且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个真实的本原,真实的、本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处于濒危状态,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学者、媒体以及商业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行为,试图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遗产化,将其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塑造成为超越地方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地方的文化形象。”[8]155他进一步指出:“现世生活中并不存在所谓历史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8]157他认为应该以传承、发展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非遗”本真性问题,陈金文说:“在‘非遗保护中强调保护原生态是不现实的,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生活日新月异,非物质文化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不能变化的只会僵死,唯有变化才能传承与发展。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强调保护本真性还是有道理的,如果不能保持‘非遗仍然是它自身的那种‘专有属性,那还算什么保护?如果它变成了一种全新的东西,那还算是‘遗产吗?”[9]作者认为强调本真性还是有道理的,但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以为,就傩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保持本真性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傩戏是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其构成要素涉及剧本、音乐、舞蹈、美术、角色行当等,作为民族戏剧、民间小戏和仪式剧,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傩戏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如果对其进行“改造”,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让它变成“四不像”的东西。例如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宾合山的“壮师剧”,其脱胎于传统师公戏,但现在的面貌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其演唱内容增添了《唱十九大》《唱脱贫》等,贴合时代语境的新作品不时被搬上舞台,“壮师剧”主要被用于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这类剧目的演唱除了唱腔调式等对传统略有沿袭,演出场域发生了改变,演员不再是师公,演出内容与民间信仰没有关联,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不再是师公戏了。这已经不是传承而是转化了。因此,傩戏传承要坚持本真性,不能任意改造,让其变成非傩戏的东西。其二,广西傩戏传承的基本面是好的。当前在各地都活躍着民间师公班子且演出活动频繁。譬如平果凤梧镇,大大小小的师公班超过30个,贵港东龙镇有近20个师公班,忻城县欧洞乡各村几乎都有师公班子。这些师公班都活跃在各村屯,进行着仪式演出活动。比如百色平果的韦锦利师公班,每年大小法事有七八十场;贵港东龙的何家前师公班,每年参与的各类活动有五六十场;忻城的韦斌师公班每年做仪式活动二十余场。总之,壮族师公戏传承的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傩戏的本真性是现实的选择,因为从各方情况来看没有必要去改变其本来面貌,如果有一天广西傩戏失去了其存在语境,完全没有了价值,那它就会进入博物馆中成为文化遗产,但现在贸然改变它是不利于其传承的。尤其某些人仍然将傩戏视为封建迷信,在保护和传承中倡导“去仪式化”,笔者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傩戏的传承。

保护非遗,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其本真性,没有了本真性,文化传统也就消失了。特别是如上文所述及的将师公戏“去仪式化”的转化意义不大,因为现在可以娱乐的艺术形式非常多,各种传统戏剧包括京剧、昆曲的传承也面临不少问题,其它的地方戏的处境就更艰难了。师公戏如果转化为一般性戏剧,向一般戏剧靠拢,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离开了服务于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宗旨,转而以娱人为主要功能,其前景恐怕难言乐观。

三、傩戏保护和传承应倡导整体性保护

——文化空间之美

广西傩戏之所以活态传承至今,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仍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壮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特点决定了各地方都分布着相对封闭的文化小空间,这是傩戏展演的沃土,有利其活态传承和保存。因此,笔者以为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注重的是保护文化语境,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提倡整体性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譬如贵州建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当地非遗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就是很好的做法。

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注重保护其文化空间和存在语境,或者说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在壯族民间,节庆是生活中重要的调节,也是师公戏演出的重要契机。民间节庆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重要的民俗节庆,如春节、元宵节、三月三、中秋节等;另一类是神灵诞期,即各路神仙的诞辰,这时都要上演师公戏。譬如春节期间一般是庙会的高峰期,庙会是各地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庙会期间各种民间表演团体举行盛大聚会,师公戏演出往往是壮族地区庙会中的重要内容,比如2019年春节期间,笔者就亲历了在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新庆村举办的九子娘娘庙会,并在庙会上看到了师公舞演出。2019年元宵节当天笔者观看了南宁市新兴师公团在北府庙的展演。各类神灵诞期如雷神诞、花婆诞、土地诞等也都上演师公戏。譬如南宁市郊活跃着不少师公团体,每年农历二至三月是他们演剧的高峰,“档期”很满,因为二月二土地诞、三月初六花婆诞、三月三节庆展演等都集中在这一时段,各师公团体演出不断,非常繁忙。傩戏演出的另一契机是人生仪礼。在壮族社会中,人生仪礼与族群认同、民俗记忆关联在一起,早已成为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且不断延续,这是“一条流动的河”。壮族师公是这条文化之河中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几乎在所有重要的民俗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师公忙碌的身影。人生仪礼也是师公戏展演极其重要的文化契机,譬如求花求子、老人添粮添寿、丧葬仪式场合等都是师公戏上演的契机。现在师公戏较多的场合是丧场,在来宾忻城一带,师公的主要法事在丧场。据师公讲,这类法事每年约十几次,一般做两天一夜③。在平果凤梧的师公法事中,丧场法事占了很大的比重,每年有70-80场④。师公戏能传承至今,是因为民间的需求还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还在。

试想如果离开了生存语境,傩戏将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广西傩戏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其生存的文化语境、保护文化空间。如果失去了文化空间,师公戏前景恐怕不容乐观,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如季中扬指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一旦其赖以生存的整体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保护充其量只是一种‘临终关怀。”[10]然而在当前乡村振兴、文化变迁、非遗旅游等语境之下,原生态如何存在?傩戏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保存?这正是非遗保护的根本性难题之一。变化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亘古不变,这是唯物辩证法教给我们的基本道理。毕竟谁也没有权利要求人们必须住在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地方,保持所谓“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当整体生存环境改变,师公戏的生存空间显然会被压缩,其存在价值可能也会弱化,这种时候该如何保护、谈何传承呢?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也不必过于忧心。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即便在城市中心,师公戏仍然是活跃的。在南宁的不少地方仍不时有师公班子演出,神诞、节庆活动中都会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甚至被邀请赴省外、国外参加演出。所以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师公戏仍有其存在空间——尽管这一空间在日益缩小。

此外,在傩戏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有人提出“去仪式化”保护,意在去除傩仪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将其净化为健康纯粹的民间艺术。殊不知傩戏的本质就在于其仪式性,它的演出过程是与仪式黏连在一起的。如果去掉仪式部分,将其彻底转化为一般戏剧,可能不利于其传承。

总之,傩戏的保护应倡导整体性保护,注重保护其活态传承与传播的文化空间,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活鱼在水中看”,才能留住广西传统的傩戏。

四、保护传承人的传承心态——传承人之美

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少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得到官方认同,成为各级非遗传承人,文化身份得到认可,这对非遗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没有传承人的积极参与,官方发多少文件、学者写多少论文恐怕意义有限。

在笔者的观察中,非遗传承人可以分为两类:积极、开放的传承人;被动、封闭的传承人。积极开放的传承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建立起自己的传承队伍,在团队中树立威信,能带动团队稳定的展开工作;二是能敞开心扉,欢迎各方官员、学者的调查访谈,积极参与官方活动,建立起与外界的广泛联系;三是有较强的文化保护意识,能主动积极开展工作,注意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甚至建立起文化馆所,主动做文化传承工作。这样的传承人显然能对文化保护和传承发挥很好的作用,正如黄世杰所说:“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培育将有助于推动师公舞的传承与发展。”[1]101 在传承人序列中也有被动、封闭的传承人。他们有官方认同的身份,但由于多种原因对非遗工作并不积极,有官方活动时去参与应付一下,平时则忙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将心思放在非遗传承上。对外来的访谈、调查活动应对不积极,甚至拒绝。这样的传承人对于文化传承功能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体。正如刘锡诚所说:“杰出的传承人应是继承传统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他在非物质文虎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受到一方民众的尊重与传颂。”[11]这样的传承人队伍是非遗保护工作急需的,但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强。对于传承人应该注意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官方带动传承人的积极性,激发传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找到有意愿的传承人。注意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不以资历作为唯一条件,“无利不起早”的传承人是没有办法做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应该想办法建立起自发的、有热情的传承人队伍,选出真正有文化传承意愿的有想法的传承人,推动戏剧类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同时应该注意传承人梯队建设和动态管理,在确定传承人后应保持长期联系和跟踪,对传承队伍有规划地做整体性建设,保持传承队伍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为长期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保护传承人的传承心态”既在于保护,更在于建设。持续抓好传承人心态建设工作,帮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到长期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持续发挥正面作用,这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效果实现来说意义重大。

五、结语

广西有比较丰富的民族戏剧形式,如壮剧(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邕剧、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饭节、钦州跳岭头、瑶族师公戏、侗剧等,都有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其中壮剧、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入选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钦州“跳岭头”入选2011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此外,广西各地壮族师公戏、师公舞等多项入选县、市、区级名录。

广西众多的戏剧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价值较高的,如邕剧、桂剧等。这类戏剧有较成熟的表演套路和较高的艺术水准,适合舞台演出。另一类是居大多数的仪式剧,这类剧在仪式中展演,主要是为生活的,有明确的功利目的,艺术性则在其次。这部分戏剧类型依托日常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展演,连接着戏剧和民间信仰,综合了多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对两类剧应该准确定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艺术性戏剧的保护和传承要在保持和提升艺术水准上下功夫,也可以通过剧目的创新丰富舞台内容,吸引观众,大型舞剧《花界人间》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对仪式戏剧的保护则应注重保护其本真性,在保护生存语境、传承人方面多思考多行动,保持其仪式剧本质,充分发挥其和谐乡村社会、建构民族记忆的多重功能。这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不应该过度包装、本末倒置,重在原生态、本真性,以利其活态传承。

总之,广西傩戏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认清其美学品格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注意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坚守本真性,二是要注重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三是要注意做好传承人的选择和培育工作,重视传承人心态建设。

注释:

①笔者于2018年12月4-6日考察武宣县桐岭镇禄鸿村安龙仪式,仪式由贵港市东龙镇何家前师公班完成,何家前为壮族师公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②2018年2月25-26日,笔者考察在百色市平果凤梧镇环德村局内屯举行的壮族师公丧场仪式展演。仪式由凤梧镇韦锦利师公班完成。

③据访谈资料。受访人:韦斌。来宾市忻城县欧洞乡永合村师公。访谈人:孙丰蕊。访谈时间:2018年8月4日9:00-12:00。访谈地点:韦斌师公家中。

④受访人:韦锦利。平果凤梧师公文化馆馆长。访谈人:孙丰蕊。访谈时间:2018年7月27日9:00-12:00。访谈地点:韦锦利师公家中。

参考文献:

[1]黄世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研究——以武鸣壮族师公舞传承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8-104.

[2]袁名泽.广西壮族师公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港覃塘区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1):22-26.

[3]周月梅.广西壮族师公戏传承保护之我见[J].北部湾大学学报,2019(11):21-25.

[4]孙丰蕊.壮族师公戏的传播、传承和转化[J].四川戏剧,2019(9):122-125.

[5]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J].东南大学学报,2014(1):91-95.

[6]丁永祥.当代美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州学刊,2011(3):235-238.

[7]季中扬.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5(1):205-211.

[8]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2):153-158.

[9]陈金文.非遗本真性再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4):87-91.

[10]季中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与文化认同困境[J].江苏社会科学,2013(5):197-201.

[1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报,2006(5):21-29.

作者简介:孙丰蕊,博士,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站博士后,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日忧美军“保护”钓鱼岛能力 将强化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