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提升数学课堂实效

2022-10-23邱丹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教版情境数学

邱丹

提问是人的天性,只要会说话,一个人从小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直至长大,心中依然有不少疑惑,既然如此,何有“培养”一说?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问题有高低之分,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无益于思考的深化,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养成。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固然成为必要,但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更为重要。唯有如此,数学课堂才可能因学生的有效提问而生成难以预见的生动和精彩。

一、调动心理,乐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提问似乎轻而易举。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课堂上不提问、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呈现出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思考的动力,为此,需要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自由思考、大胆提问,渐渐形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

1. 创设情境,触发“趣点”。知识不是冰冷的存在,任何一个知识只有在相应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变得鲜活而生动,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触发学生的思考动机,并在动机的萌发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提升实际运用能力。正因如此,数学教学往往非常重视情境化设计,教师应借助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开启教学的新旅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通过课件出示欢度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在布置好的教室中挂着50个标上号码的彩灯,这些彩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教师笑着说:“同学们,请随意说出彩灯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也能一下说出彩灯的颜色。”学生每叫一个号码,教师就不假思索地说出颜色,而且没有一个是错误的。学生不服,教师请几位学生猜,结果没有几个猜对的。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错愕之余,疑问随之而来:“老师,为什么你一猜就准,我们就不行?”“老师,这一定有什么规律,快告诉我们吧!”就这样,教师趁热打铁,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际,开启新知识的教学,使后续教学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2. 营造氛围,引发“乐点”。一个问题的提出大约要经历疑问产生、动机形成和语言表达三个环节,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密切相关,每一环节都涉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心理愉悦轻松,大脑就松弛畅通,创造性的火花才能迸发。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并肯定学生发言的亮点,还要在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心理刺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下“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标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问:“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都笑了,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教师不仅没有批评还表扬了他。班级氛围更为活跃了,慢慢地,学生相继提出了“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一年有时是366天,有时又是365天?”“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最少?”等问题。随着学生的发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问号一个比一个大,表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教授方法,善于提问

就提问而言,有些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甚至觉得数学知识并不难,没必要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提问方法的渗透与指导,从中明白每个知识点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提出好的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个性思考的自我成长过程。因此,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隐藏在数字后面的“为什么”、概念背后的“是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怎么办”是数学学习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六上“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教学前通常会展示一组关于各类型圆的设计图,在学生欣赏完后,留些时间引导学生用“为什么”提出问题,学生会问出“为什么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为什么圆的边是弧形的?”学生有了以上疑问后,教师就顺势将圆与其他几何图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表达之后,教师用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来总结圆的特点,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结合圆的特点来提问。”学生们提出了“一中是什么?”“同长是什么?”等问题。在教学用圆规画圆后,让学生用“怎么办”对画圆进行提问,学生会问出“要画出规定半径的圆,但是没有圆规怎么办?”“要在户外画一个大圆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促使学生自主地去理解概念,还抓住“圆,一中同长”的本质来创造出铅笔加毛线、木桩加软尺等创意圆规来。

三、强化预习,主动提问

预习是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学为本、学为中心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预习更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广泛存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发地提出问题,可以很好地捕捉到学生的困惑,这些困惑恰好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就能切合学情需要,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下“比例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课前预习,可通过阅读数学文本,从标题开始,字斟句酌,文图兼顾,关注关键词句,尤其是新名词、特殊说法和总结性表述等,有疑问或是补充的设想,都可以用画圈或画线的形式进行及时、醒目的标注。教师通过对以上预习方法的指引,要求学生提出疑问。学生提出“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用处在哪里?”“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当学生读到“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时,又提出“三个、四个比相等的式子也是比例吗”这一问题。预习时生发的问题,自然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四、家校合力,助推提问

数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持有大数学观。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同时教师也应思考如何将数学思考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将提问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一定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巨大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到家校合力,可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认识到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思考的家庭环境,助推培养出具有“十万个为什么”思维的学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来一场有目的的“购物之旅”,在逛超市时,让孩子观察不同的物品价格,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由此产生不少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带有小点呢?这个小点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小点去掉还能表示出这个物品的价格吗?该怎么表示?”教学伊始,先以聊天的方式,向学生了解家长带他们购物时的发现和疑问。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聚焦核心问题。通过买一买、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认识小数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成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数学知识并不只是单调、枯燥的数字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出现且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人教版情境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护患情境会话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