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课程标准下重构学校审美教育评价研究

2022-10-23陈小静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体艺术评价

陈小静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艺术课的学习评价应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应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下,部分小学艺术课程教师,仍然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忽视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作用,造成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发展迟缓。由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艺术个性,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等教学评价原则,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制约小学审美教育正确评价发展的因素

(一)教学中重知识轻实践

笔者观察到现阶段的艺术课堂仍然只属于小部分有艺术兴趣的学生。究其原因是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没有起到诊断、激励和改善学生艺术审美的作用。在教学评价语言上,还有一些教师的语言仅仅是“真棒,你真聪明”“你的艺术感觉非常敏锐”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评价。在艺术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的讲解,没有关注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继而在评价反馈中,仅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终结性评价,即用一张试卷的成绩替代学生一个阶段的艺术学习成效,导致学生对艺术课堂缺乏兴趣,直至与艺术审美渐行渐远。

(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艺术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将学生能唱出歌曲、画出作品作为评价标准。这样蜻蜓点水般的评价,是缺乏生命力与艺术性的。在一些音乐课堂上,有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个别学生在体验、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流派后,能对作品进行一小节、一个衬词的新创作,甚至仅仅是几个戏剧、舞蹈动作的新编排。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这样的创新、创意,将目光锁定在学生对作品的还原程度上,在意的是“像不像、一样不一样”,忽略了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没有对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无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忽视艺术课程教学评价

为数不少的艺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仅仅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现,即以学生能否演唱一首完整歌曲替代音乐评价,以学生能否绘制一幅画作替代美术评价,忽视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评价,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没有围绕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学科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无法做到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更没有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在艺术课程活动中存在以上“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都忽略了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无法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作用。

二、重构小学美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评促学,加深学生艺术体验

艺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围绕学生艺术素养进行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评价,把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纳入艺术评价体系。美育教学中应积极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在艺术学习、艺术实践、艺术探索、艺术表现中实实在在呈现出来的进步。艺术教师更需要善于在开展、指导教学活动时寻找、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加深学生的艺术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艺术潜能,同时合理、有效地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提升他们的艺术特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信息化工具为学生建立档案,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展示,从个体表现到团体合作,从模仿表现到创意实践,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同时,学校应摒弃简单化、统一化等“一卷到底、一曲定调”的考核理念,改变传统的考查评价方式,围绕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过程、参与艺术实践积极性、呈现艺术水平真实性等多方面开展考核,通过勤互动、晒表现、显创意等艺术活动和融合实践,激发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兴趣。

(二)重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美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实践表现,学校应当围绕学生艺术学习体验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开展审美教育的表现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审美感受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审美鉴赏的思维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及审美实践能力。艺术学科落实在表现性评价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展示旋律认知、演唱、模拟乐器演奏等,美术学习则可以关注学生作品的绘制、色彩的呈现、造型的制作等。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富有艺术特点的教学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挖掘、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如2022年4月,我校围绕三坊七巷的建筑、传统风俗等元素,为学生设计了“福”文化主题的坊巷美术课程。一年级学生使用超轻黏土,结合绘画的形式表现坊巷中的微观小景,感受生活中的美就在身边。二年级学生使用综合材料制作坊巷中的美食模型,拓宽他们的美术表现技法。三年级学生运用立体感较强的材料制作坊巷古建筑中的浮雕,锻炼他们空间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进行坊巷古建筑的速写,提高他们概括表现、突出主体的美术技能。五年级学生采用水粉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坊巷风景,以写实的形式记录坊巷的样貌。六年级的学生尝试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工具及材料,采用写实加夸张等手法创作坊巷人生百景。同时,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表现开展紧扣学科素养的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纷纷展示出自己的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多主体评价,形成共同激励机制

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纸笔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将多元主体评价渗透艺术教学的整个过程。多主体评价理念提出,让艺术教学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学校的艺术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众多评价者的出现,也能有效加强同伴间的互动。教师可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艺术活动,然后让组员分别汇报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感、所闻、所想,并请其他成员做好记录,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是评价者,都可以对组员的表现作出评价。教师作为评价的主导者,应根据自身细致敏锐而专业的观察,结合各组的分享作出相应评价。课堂外,可以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扩展,鼓励学生和同伴、家长、专业人士、教师之间开展多样的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群体合作评价。这样的尝试能加强校园内外资源的统筹,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促进校内与校外多元主体、课堂主陣地与课外实践活动协同发展,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有效合作和协同审美评价模式,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增强学生学习艺术的动力和信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达明小学 )

猜你喜欢

主体艺术评价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纸的艺术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爆笑街头艺术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