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实践探索

2022-10-23刘姗姗

江苏教育 2022年72期
关键词:研习界限心智

刘姗姗

亲子关系作为早期依恋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大议题。亲子依恋关系研究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以下简称“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聚焦亲子依恋主题,帮助心理健康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家庭原因,并逐步理解和完善自身的依恋系统。

一、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的理论依据

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主要围绕依恋理论开展理论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提出,他发现人类早期依恋对其终身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依恋分为3 类: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疏离型依恋。

后续研究发现,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个体的经历发生变化,如一段能满足个体的亲密需要且足够安全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智化水平,且依恋类型会往安全型依恋的方向转变。基于这些观点,英国分析心理学家冯纳吉提出了“心智化”的概念,具体指个体认识自我和他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心智化可以分为外显心智化和内隐心智化。外显心智化是有意识、深思熟虑且具有反思性的。但在人际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内隐心智化——自动且无反思性。

随着笔者对依恋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深入探索,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也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前期,工作坊侧重围绕依恋理论分享相关文献,梳理依恋理论发展的过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中期,工作坊主要结合案例探索心智化技术在理解和改变家庭动力上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期,工作坊通过团体辅导等实操环节,让教师在互动中感受心智化的过程,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二、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的活动架构和操作模式

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遵循从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分为理论模块和团辅模块。

理论模块主要从依恋理论的发展、相关实证研究出发,带领教师了解依恋关系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这样,教师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其问题背后的家庭因素;另一方面,能反思并尝试发展出与不同依恋风格学生互动的策略,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师生关系。理论模块的操作模式以讲座形式为主,包括“依恋与家庭教养”“依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依恋在理解和帮助来访者中的作用”“依恋的心智化历程”等主题。

团辅模块则是在依恋理论的背景下,聚焦成人依恋,以活动的形式带领教师尝试探索和理解自己的依恋系统,看到隐藏在亲密关系背后的依恋的代际传递,以及自己在依恋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心智化的做法,提升心智化水平。团辅模块的操作模式以互动体验为主,借助游戏、分组讨论、冥想、绘画等方式开展活动,包括“表达喜爱”“寻找我的边界”等主题。

三、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的具体流程

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经历了从理论模块到团辅模块的变化,下文将以其中的几次研习活动为例介绍不同模块下的工作流程。

1.理论模块一——文献分享

工作坊初期的活动以文献分享为主。其中,“依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活动围绕主题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文献,梳理了依恋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中的作用,发现亲子依恋的风格不仅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有明显影响,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活动同样也是围绕主题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文献,聚焦依恋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咨询室中依恋系统如何对咨询和治疗起作用,以及咨询师如何利用依恋关系建立咨询同盟,营造安全基地,并对来访者施加影响。

2.理论模块二——案例分享

理论模块一的活动结束之后,几位教师曾和笔者交流,他们认为以理论和研究分享为主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建议结合具体案例开展活动。因此,笔者对理论模块二进行了改进,侧重案例分享。其中,“依恋在理解和帮助来访者中的作用”活动围绕主题先从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的母婴互动实验视频开始,引发教师讨论。接着,笔者介绍了依恋是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发展的。在思考如何对待来访学生时,笔者呈现了一个学生的案例,根据依恋理论带领教师试图寻找该生早期依恋系统的线索,还原该生原生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模式,从而找到理解该生的更多切入点。该活动较好地引发了教师对咨询工作中相关经历的共鸣,从而带动对话题的深入分享。

“依恋的心智化历程”活动将侧重点放在心智化上。首先,笔者在简单地介绍概念之后,邀请教师共同做一个体验式游戏“石头剪子布”。游戏中,揣测与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调动心智化能力、促进心智化发展的过程。其次,笔者分享了关于心智化的2 种运作状态(内隐和外显)以及3 种前心智化类型(心理等同模式、假装模式和目的论模式)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围绕自己的理解以及遇到的个案展开讨论。

3.团辅模块——互动体验

随着工作坊内容和形式的落地,亲子依恋关系研习工作坊逐渐过渡到了团辅模块。团体起着催发安全依恋的作用。在“表达喜爱”团体辅导活动中,首先,笔者带领教师通过身体的碰触打招呼,放松身心。其次,笔者将所有教师分为两组,一组共同出演一个到访地球的外星人专家,另一组则为地球人。因为外星人专家有多个脑袋,所以每个扮演者每次只能说1~2 个字,通过轮流发言组成句子进行回答。为了表示礼貌和平等,地球人组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提问。游戏共进行三轮,除第一轮外,其他两轮都要求提问和回答有逻辑上的对应。在趣味生动的互动中,大家既要表达自我,又要倾听他人、猜测其意图,一开始乱作一团、错误频出。但轻松的团体氛围包容了这些困惑、焦虑和沮丧。在多次试错后,大家逐渐变得默契,信息的传递也更加精确。最后,笔者请大家拿出彩纸,剪成礼物送给团体中自己最喜欢的搭档,并且附加一个特别的动作,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

安全依恋意味着能保持界限。存在不安全依恋的心理咨询师通常较难保持界限,且容易因自己的困扰影响他们对来访者的回应。因此,不论是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还是保持人际交往中的界限,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非常重要。“寻找我的边界”团体辅导活动关注“界限”,旨在帮助教师发现和感受自我。

首先,笔者借助热身活动直入主题。在热身环节“闭眼传递电波”中,不少教师指出某些不太习惯被碰触的部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界限。

其次,笔者邀请大家在“个人界限表”(见表1)中列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能接受以及不能接受的事。在填写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有犹豫的瞬间。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对界限不确定的时候,这种不确定一方面是因为顾及别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内心需求还不够明确。

表1 个人界限表

再次,笔者请大家回顾自己过去一周的日程安排,并审视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处理别人的需求,当我们因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突破个人界限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我们内心的需求和期待是什么?

最后,笔者请大家再把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列出来,并思考如何把它们替换到日程安排中。呈现和探讨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是心智化技术的要义,活动通过这种“可视化”的处理,让无形的界限“有形”化,从而帮助教师反思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猜你喜欢

研习界限心智
界限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间隙
过去
破次元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为领导干部荐书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