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主旋律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2022-10-23向艳丽葛梦菲

电影评介 2022年6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跨文化建构

向艳丽 葛梦菲

一、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

1959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一词,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的迁移、扩散的过程,以及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中,既要重视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的有目的的形象建构,也要重视非政府组织与公民个人的跨文化活动行为;既有报纸、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也有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对大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跨文化传播作为国家和公众沟通的纽带,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联系紧密。

建构立体化、多样性的国家形象,提升传媒软力量、媒体宣传和影像化传播必不可少。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载体,电影业态正不断优化,并聚焦于大众现实展开叙述,以主旋律叙事彰显中华民族认同与自信。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影片,以单元叙事结构火热出圈,以“我”的故事和大众感动向祖国表白,激发了观众内心最朴素的爱国热情。影片中的文化符号营造了大众化的文化传播的氛围,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让海外观众能够在中国文化宝库的浸润中感受社会核心价值。

从体现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到以川航真实事件改编的动人故事《中国机长》以及抗美援朝背景的战争片《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大多通过民族记忆传递文化内涵,逐步从严肃的宏大叙事转变为以小人物视角来展现国家大背景。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制作具有故事内容多样化、剧情戏剧化、艺术手法创新化的特点,通过凝练阶层群体的深切诉求,满足了大众家国情怀的心理契合,通过向外弘扬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传播鲜活的国家形象。从传播角度看,主旋律电影在传播技巧,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电影产业从业者应当持续探寻内容传递和民族文化表达的创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以便于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打造民族品牌。

二、主旋律电影中文化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主旋律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往往会推进中华文化符号的扩散,将中国传统精神融入其中,展现丰富的中华风貌、人文景观和文化价值,推进中华文化输出。

(一)中华传统故事

坚持中华传统故事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是主旋律电影的核心魅力所在。《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影片,通过历史故事唤起国人的集体记忆,凸显家国情怀。影片中每一个单元故事都展现出新中国发展的百味人生,大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瞬间的亲历者,感受阅兵奇观、奥运盛景、神舟着陆、女排夺冠等大时代、大事件,以个体记忆唤起国人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

同时,主旋律电影通过把握时代脉络的政治色彩,深入挖掘民族本土文化宝贵资源,展现了民族精神和中华风采。《我和我的祖国》中,每一个故事都是取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件,通过各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展示被每一个中国人传颂的史册盛景。例如,《相遇》讲述了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斗争力量和奉献精神。《夺冠》对“小人物”的不同侧写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弄堂风貌,乒乓球的出现也寓意着中国的乒乓文化和国球精神,彰显大国风采。

(二)中国精神——儒释道之形

《周易·系辞下》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极高境界。所有的柳暗花明,都是经过艰难岁月的蛰伏,无边黑暗的煎熬才得以生机焕发。《夺冠》中“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展现了整个时代的精神符号,20世纪80年代女排之艰苦,之刻苦,之永不言弃,深深展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影片中千千万万的个体,蛰伏在大事件幕后的细微角落,默默无闻而又举足轻重。

(三)中式美学意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指出意境是“中华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由于智媒时代的发展,电影可以借助现代媒介的数字技术,将中华文化的意境美进行传达,弘扬中华水墨色彩和书画魅力。《我和我的祖国》画面以怀旧美学为主,加入现实主义风格,以7位导演的不同创作特色融合,共同营造中式美学意境。

画面色彩铸就奇观视效,借助数字技术打造震撼视觉,引发大众爱国热情。影片画面匠心独运,为观众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凸显了现代美学风格。在《北京你好》中,影片建构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与叙事艺术结合。画面开头,以倒车镜中出现的奥运五环作为原色,张北京头戴蓝白拼色鸭舌帽,身穿浅黄色衬衫、车内深绿装饰与街道边枝繁叶茂的大树形成同色系搭配,驾驶中出现身穿蓝色上衣的志愿者和广场前挥舞着的一抹中国红等色彩结合,以高亮度色彩和饱满的画面元素,打造出了屏入画的视觉冲击力,同时3D、AR、VR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创造了电影的奇观视效,为影片增添了视觉美感。

传统水墨之留白意境,镜头节奏营造沉浸观感,影调结合叙事,以隐喻手法观照人物内心。在7个篇章中,《白昼流星》故事展现了独具魅力的诗画意境,空旷的全景镜头映照出蓝天、骏马、金红的夕阳、辽阔的青草地与漫天黄沙,将审美意象与现代美学融合,蕴含人文色彩,展示了中国式美学风貌。白昼流星是指星光之亮足以照耀整个苍穹,梦幻而美好,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从片名上看,故事展现了自然苍茫之美。镜头采用大量全景和运动镜头展现留白艺术,虚实相生,以诗性对白的简短台词和慢节奏叙事赋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与传统水墨画的意蕴渲染和简约神秘相契合,营造了悠远的文化意境。在片段《相遇》中,画面影调与叙事结合,以长镜头叙述高远与方敏的相遇,以深绿色调结合窗扉空镜头,窗外随风飘动的绿叶画面,隐喻着高远被困医院时波动的内心。

声画融合独具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展现意象韵味。电影是用运动的声画影像叙述故事,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同名主题曲贯穿全片,呼应主题的同时让人不由心潮澎湃,当国旗升起时、当奥运会开幕时、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电影还有《义勇军进行曲》《北京欢迎你》《歌唱祖国》等插曲,在恰当的场景下融情于景,使观众产生沉浸感和在场感。影片以旋律的悠扬打开尘封记忆的大门,把观众拉回那个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建构具备传统美学和现代特征的意象世界,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

三、主旋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语言、意识形态的差异、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各异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等都对跨文化输出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文化折扣”。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等影像化手段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拓展传播路径、打造传播平台产业链于对外传播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中,主旋律电影应通过文化渗透助推内容传递,满足大众对家国情怀的心理契合;创新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打破话语体系壁垒,最后通过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拓展,打造民族品牌。

(一)文化渗透助推内容传递,弘扬家国情怀

近年来贺岁电影在不同的类型影片中皆融入了中国人对家国故土的情感羁绊,彰显了中华民族与文化的气魄与胆量。由于媒介生态良性运作的迫切需求,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目前仍以国家为主,而这种强传播的形式容易引发海外受众的逆反心理。正如《弱传播》中所说的,适当放低姿态,以弱者身份来传播反倒会提升传播效果。

(二)创新民族文化表达,打破话语体系壁垒,讲好中国故事

近代以来,西方话语霸权冲淡了中国文化内涵,为应对该种现象,主旋律电影制作方应主动承担起文化保护的责任,以观众审美为导向,有效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影像化的匠心打造,才能更好地留存文化内核兼并守正创新。华夏文明孕育了大禹治水、哪吒闹海等古老传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力量,闪闪红星、鸡毛信等红色故事,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为电影产业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需要在国际文明新秩序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注重家国大背景的塑造。主旋律电影作为视听结合的展现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打破了语言壁垒,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传递下,结合中华传统民族人文特色,通过多样态的传播媒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全面构建公共话语体系,从而提升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对话语境,增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只有持续凝聚中华文化内核,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吸引观众共鸣,树立强有力的国家形象。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应转变语态,改变以往严肃俯视的生硬语态,转变为“讲故事”语态,更能激发海外受众的共情能力,将我国弘扬的正面价值观以严谨不失活泼的语态传递出去,打破话语体系壁垒,提升传播效果,使海外民众也能体味到中华文化魅力。

(三)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打造民族品牌

观众在用户场域下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存在,而是成为了参与者和话题制造者,提升了大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为民族文化增添热度。在竞合式的媒介生存状态下,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借助其形式,更易构建可持续开发的IP体系,坚持民族品牌的打造,在回归故事本身的同时传递民族精神和情感,打造中国美学风格的视觉奇观。

结语

综上所述,主旋律电影作为互联网语境下影视生态的参与主体与新兴审美价值的载体,与其他类型影片相比承担着更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在主旋律电影曾经审美方式过于单一化、大片缺乏时代性、海外覆盖面不广造成文化折扣等问题背景下,如何实现其精品化创作、展现大国优秀风采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在内容和形式上,创作者应当保持创新思路,融合更多的民族特色元素,通过个人情感共鸣和典型故事展现国家情怀,建立民族影像风骨;其次,在智媒时代应当借助迭代的视听技术,营造奇观视效,增强观众黏性;最后,要淡化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加深美学探索和文化反思,通过潜移默化的弱传播方式推动国产电影强势“出海”。

国家形象需要在不断的话语交流间进行建构。扩大中国式主旋律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软实力输出和中华文化的有效传达。如何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内核,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助推打造民族品牌,是通过主旋律电影建构国家形象的关键,也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心所在。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跨文化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建构游戏玩不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