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

2022-10-22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李 慧

(广东培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其中包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时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并且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方面促进教育的创新,同时为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思政教育带来生动的历史资料,在丰富育人资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此外,红色文化的融入还能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为把大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青年助力。现在已有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但还存在红色文化融入不深、师生缺乏红色文化素养、融入方式较为单一等现实困境,如何突破现存困境,扎实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成为现今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制约

(一)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入

现在部分高校虽然已认识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已开始着手推进融入,但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选择部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将红色文化有选择地融入思政教育部分专题、部分教学内容中,未能在融入过程中坚持全面视角、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涵的育人价值,使得双方的融合无法深入推进。融合的不深入使红色文化先进的时代性和现代价值无法在思政教育中体现出来,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也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还存在大量优秀教育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红色文化也未深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造成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缺位,使思政教育效果难以提升。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在思政教育中使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形式存在偏差问题,导致红色文化融入流于形式。如在思政课堂中向学生播放红色影片,在特殊节日组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纪念馆、烈士陵墓等,并未将思政教育知识与之进行深入结合,导致红色文化无法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2],从而使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文化只是形式教育,根本无需认真对待。

(二)师生红色文化修养有待提升

在当前高校中,师生红色文化修养有待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融入造成了一定阻碍。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现今大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且大都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庇佑下,缺乏优良的红色文化素养,难以对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程产生共鸣。大学生只是将红色文化的学习当作思政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自身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缺乏优良的红色文化修养也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处于浅层,仅仅初步掌握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精神实质缺乏深入理解,无法将红色文化的优秀时代价值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3]。这样大学生只是被迫学习红色文化,无法真正理解其蕴含的深刻内涵,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也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思政教师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导,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其具备的红色文化修养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红色文化修养产生重要影响。现在高校中思政教师只重科研和成绩,忽视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具体教学中无法彰显红色文化,导致大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文化蕴涵的育人价值也无法充分展现。另外,现在思政教师由于其研究方向具有差异性,加上红色文化修养的缺失,使其对红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无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思政教育价值,致使红色文化本身的价值追求无法凸显,由此便无法推动红色文化的融入。综上,大学生和思政教师红色文化修养有待提升,成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阻碍因素。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教育的水平高低不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红色文化的融入。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其引领着红色文化的融入及思政教学方法的选择,但从当前具体情况来看,教师落实红色文化融入时,更多地采用传统方式,以灌输理论知识的手段,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授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能使教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将知识讲完,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对红色文化形成深入理解,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学生也无法形成参与文化育人的兴趣,其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也无法提升。再加上部分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程中讲授文化相关知识时,缺乏创新,表现出一定的照本宣科特征,使思政课堂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有些教师运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方法还有待提升,他们只是对表层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然后不加筛选和调整就生硬地搬到思政课堂中,这样不仅使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主体对接受相关内容的反感,最终成为红色文化融入的阻碍。同时,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还体现在其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红色文化的融入缺乏实践环节,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交流的途径,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效果也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无法获得巩固,从而不利于红色文化的融入。

(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还需健全的机制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形成高效的机制,发挥其保障作用,才能从多层面保障融入的顺利推进。但在当前阶段,首先,在制度方面,当前高校未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意义,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缺乏调节、引导和规范。红色文化的融入应成为体系,展现其系统化特征,但当前高校内缺乏相应制度对融入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控,致使红色文化的融入缺乏规范,也无法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在物质方面,承载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包含各种形式,可以是战争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文化历史遗迹、红色读本等,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教育需要将各种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有机融入教育各环节,然而现今高校却未能对红色文化各种物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未与当地红色文化区进行长期合作,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红色文化学习实践基地。同时,高校也缺乏系统化的针对思政教育者的培训,导致教育者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或持续深入学习探究红色文化缺乏有效途径。最后,在环境方面,环境具有较强的影响人的作用,尤其是对高校而言,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大学生更易受到环境熏陶,现今已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校园环境的作用,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红色文化,发挥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但更多高校还未有这样的认识,缺乏对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的建设,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少环境保障,红色文化的融入难以深度发展。综上,当前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还缺乏制度、物质及环境等方面的有效保障,阻碍了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入。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寻求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相融点,在教学各环节深化红色文化的融入

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夯实红色文化融入的基础,即寻求二者的相融点。首先,从内容上来看,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基因,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体现出的红色文化精神是我国历史上无数英雄先辈们在坚持抗战、建立新中国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形成的独特的先进文化,能引领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等红色精神与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将这些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为我国大学生提供独特的文化教育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思政教学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其次,从形式上来看,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丰富教育形式,因为文化中包含着革命遗址、红色歌曲及名人故居等一系列物质载体,这些都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形式,如参观名人故居、革命遗址,演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等都可成为红色文化教学手段,这些手段还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基于此,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融入点,只有找到这些融入点,并以此为基础正确运用红色文化,才能扎实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同时最大化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同时,要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解决融入不深入的问题,要将红色文化渗透在思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中,包括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要素中,红色文化的融入要实现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源,选择适合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不同的融入方案,最大化地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最大效果。此外,在时间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推进融入,并在循序渐进中展现文化育人的亲和力[4]。为此,高校应立足本校办学实际,依据大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从思政教育内容出发,有选择地推进融入,在确保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规划不同的融入方式,也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全程,充分展现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

(二)提升师生红色文化修养,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对教师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红色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作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应提升自身的红色文化修养,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结合教育要求,高效推进融入。同时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梳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文化精神,并不断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此为基础推进融合,开展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坚实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

红色文化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高尚的红色文化修养为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全局,充分发挥教学引领作用。为此,教师要以宏观视角规划融合,在坚实自身红色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把红色文化向学生讲授清楚,使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并且形成对红色文化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同,为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奠定基础。高校思政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凡事从自身做起,发挥高尚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在践行红色文化价值观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行为来引导学生重视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并且不断推进融入。此外,教师讲课要在坚持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真理追求,重视学生的情感升华和认识提高[5]。基于此,才能向大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特有的价值和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红色案例,可从更广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再结合红色文化座谈会、红歌歌唱比赛等形式,扩展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途径,在高素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在融入过程中也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提升自身红色文化修养,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融入,才能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效果。所以,高校还应关注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首先,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红色文化修养,具备正确的文化学习理念,在密切自身与文化发展联系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并且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红色文化融入,不能一味地认为红色文化只是历史上的革命精神,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没有作用。其次,红色文化的融入还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理论指导,通过学生加强红色文化的学习,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展现文化育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最后,高校还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红色文化融入的积极性,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高校可基于自身思政教育现状,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编写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同时要注意编写的教材一定要具备生动鲜活的特点,尽可能摆脱教材的枯燥空洞,这样学生才能看得进去,才能获得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自觉接受文化熏陶,进而提升其红色文化修养;在思政课中,教师也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中可以穿插相关小故事、小视频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以新型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基于此,只有师生双方都具备良好的红色文化修养,再加上高校的重视和各项策略的推进,红色文化融入便具有更强的动力和支撑。

(三)多元化地选择带有红色基因的思政教学法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多元化要求。同时,因为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先进性等特点,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属性相契合,所以在融入过程中会产生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法,这也就促成了更为新颖的带有红色基因的思政教学法的使用。如理论宣传、榜样示范、比较教学及情感教育等方法都可用于红色文化的融入教育。理论宣传法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具有较强理论性特征的知识进行转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理论传递,也以此类方法深化理论知识的影响。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读书会、红色文化主题辩论及教师讲解红色革命理论等方法,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加强对红色理论的宣传,通过理论宣传,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榜样示范法是指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具有榜样力量的优秀人物、红色事迹等的讲述,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悟榜样的作用,也激发学生向榜样看齐的动力,进而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红色文化中包含众多的榜样精神,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榜样人物,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我们能享受到岁月静好的生活,所以思政教育要重视榜样教学,向学生传递历史人物在奋斗中不怕牺牲、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榜样精神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比较教学法是指在红色文化教学中,将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蕴含的不同精神和价值进行适当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红色精神的一脉相传性,还能使学生意识到红色精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明白在新时期红色精神具有的新内涵和新使命。通过比较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红色精神的兴趣,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在比较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照片、影视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发展历程,更有效地提升红色文化教学效果。情感教育法是指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感情色彩传递给学生,发挥情感教育的独特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将红色文化中爱国、艰苦奋斗及坚持不懈的一系列情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人格感化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激励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将大学生带入革命圣地,更直观地感悟其中的精神文化,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推进红色文化融入,也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效果[6]。通过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可推动红色文化的融入。

(四)从组织、物质、环境等方面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

有效推进红色文化融入还需要健全各个方面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物质和环境等方面的保障。首先从制度方面来说,制度保障是推进红色文化融入的基础性保障,只有制度方面完善才能有效促进红色文化融入。为此,高校应提升对健全保障制度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建立相应的教育工作领导机制来落实,明确思政工作者及高校管理者在红色文化融入过程中的职责,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建设相关的制度规范,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机制保障[7]。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还需要制度来调节各环节中的关系,从而规范思政教育体系,为扎实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在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其次,从物质方面来说,红色文化有多种多样的物质载体,要推进各类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还需要完善的物质保障。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物质保障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区的保护,尤其是红色历史遗址和文物,为此就需要投入资金,大力扶持红色文化区,在物质层面坚定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此外,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还需要学校提高对思政课教师的待遇,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坚实后盾,以此来推动红色文化的融入。最后,从环境方面来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所以要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必不可少。为此,高校应加强红色文化校园环境建设,在教学楼、图书馆、景点等方面融入红色文化的元素,在校园内广泛传播红色文化,将学生置于浓厚的红色文化环境中,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进而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提升带有红色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其中带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决定了其融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综观当前高校中红色文化的融入现状,可以发现目前还存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不深入、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红色文化修养不高、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所以还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红色文化修养,高校要积极寻求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相融点,充实红色文化内容及形式的融入,并且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从制度、物质、环境等各方面切实保障红色文化的融入。同时,教师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继续以身作则,发挥学习传播红色文化的带头作用。学生要在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思政课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