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逻辑进路*

2022-10-22王京跃

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恩格斯

杨 冰 王京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23 页。共产主义信仰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价值诉求,是支撑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奋勇前进的“精神之钙”。目前,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如何深化与如何教育的问题上。然而,不从根本上阐释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难以消解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困境,无法展现共产主义信仰的魅力。从理论中挖掘共产主义的价值魅力、从历史中把握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从实践中巩固共产主义的伟大成果,能够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提供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科学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逻辑

首先,共产主义是把握历史规律的科学预言而不是教条地策划未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664 页。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通过想象和预设详尽描述未来社会,而是将全部历史作为前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加以分析,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次,马克思不赞同像无政府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社会组织不作任何考虑。共产主义者从未诉诸于终极目标、终极价值或终极真理阐明自身立场,共产主义者“是不断发展论者”。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61 页。最后,不同于通过遵循教义获取通往彼岸的机会的宗教,共产主义的确立是基于条件的满足,并非预先假设的虚幻存在;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共产主义旨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通过幻想和虚构编造出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d《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551 页。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或是凭空猜测未知之事,他推论出的未来社会走向,是在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其次,共产主义学说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科学批判而不是基于臆想的永恒真理。共产主义学说是对旧世界“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416 页。在对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批判的进程中澄清和建构出共产主义。一方面,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批判“旧的共产主义”b荆学民:《当代意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三重维度》,《人文杂志》2005 年第5 期。中逐渐完成。“旧的共产主义”对私有制抱有幻想,认为只要改变劳动的组织关系就能去除私有财产的有害属性;“旧的共产主义”虽然彻底否定私有财产,却将公有制浅显地理解为平均分配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直接表明共产主义废除私有制的基本立场,基于对“如何废除私有财产”的思考,提出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赋予共产主义学说崭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95 页。马克思、恩格斯对“旧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偏向于理论的具体阐释,直至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废除私有制”为主旨的共产主义具有了现实意义。马克思将“批判的武器”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异化劳动为突破点,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及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无限压榨,批判了资本的逐利本性,指导无产阶级为自身利益进行斗争。

最后,共产主义运动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而不是虚幻的想象活动。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活动,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53 页。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e《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9 页。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与自由是资本家为继续压迫所营造的“虚幻幸福”。占有社会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产者承诺给无产者公平与自由,实质实现的是“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16 页。“消灭现存”的共产主义运动推动“想象主体”消灭“虚幻幸福”,实现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无产阶级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摆脱分工与私有制,实现真正的公平与自由。共产主义运动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国家政权由无产阶级掌握和占有的新社会。在这里,无产阶级彻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在“消灭现存”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中走向解放。

二、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逻辑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失灵”。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g《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7 页。一方面,资产阶级锻造了让自己灭亡的“武器”。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著变化,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由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资产阶级拼命扩大产品销路,加深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使“生产资料和发展资料远比资本主义社会所能消费的多得多”,h《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12 页。越来越富有的资本家与越来越贫穷的工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只能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得以解决。另一方面,资产阶级锻造了“武器”的现实载体。机器大工业的普及化打破行业壁垒,劳动分工的精细化程度、工人剩余价值被剥削程度的加深导致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2 页。两大敌对阵营。资本主义化程度愈发浓厚,剩余价值剥削程度愈发上升,加剧了工人工资的不稳定性,“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j《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40 页。对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诉求日益强烈,资产阶级想改变这种“失灵”状况,除了彻底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之外没有其他出路。

二是“新社会因素”萌芽逐渐壮大。一方面,具备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逐渐由“自发”转向“自觉”,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解放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社会因素”创造条件。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与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独立对抗资产阶级的大胆尝试,无产阶级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工人内部的联合逐渐形成,初步具备革命条件,但此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尚处于缺少理论指导的自发状态,无意寻找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采取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方式反对资产阶级,促使无产阶级实现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蜕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社会因素”逐渐凸显。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37 页。资产阶级必将“武器”指向自己。第二,资产阶级为争取革命斗争胜利拉拢小资产阶级,在取得胜利后踢开小资产阶级,促使小资产阶级成为对抗力量,无形中促成对抗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第三,资本主义内部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生产的股份制度与积极扬弃资本和劳动对立的工厂制度,为“由全社会负责和按预先确定的计划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第420 页。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探索。19 世纪70 年代,以蒲鲁东、巴枯宁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以“绿色革命”替代夺取政权的“红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第一国际的凝聚力。第二国际总结第一国际的经验和教训,由宣传团体向行动团体转变,促成国际工人运动更大范围的联合。19 世纪末,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篡改,第二国际逐渐丧失领导作用。机会主义与改良主义破产后,第三国际成立,在1917 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c《列宁选集》第3 卷,第791 页。吸引东欧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阵营增添了新的力量,世界由原来的资本主义势力一家独大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垒的新格局,证明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十月革命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d《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45 页。开辟了人类历史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纪元。“新社会因素”萌芽以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逐渐壮大,向全世界人民展现着共产主义的现实坐标与光明前景。

三、现实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实践逻辑

第一,中国成就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一方面,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权在中国建立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基础上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e《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3 页。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持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中国梦”愿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日益走向现实。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f《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0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突破“零和博弈”“国强必霸”“大国必战”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在于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g《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h《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22 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成就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图景与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光明未来,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跨过低潮重振生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遵循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49 页。相结合。首先,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特征,得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b《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11 页。的正确结论,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探索和调整所有制结构,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创造条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关系”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113 页。创造条件;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d《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第436 页。创造条件;坚持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着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e《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81 页。发展社会主义,合理配置资源、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最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保障一切社会成员拥有富足生活,意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地实现了“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彻底解放贡献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22 页。的最终目标。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影响着国际政治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g《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108 页。内蕴人们对“普遍性”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包容共赢又防范风险,能够正面应答“冷战”“零和”思维、直面全球性威胁与挑战,为加快变革未来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的不是少数国家的个别利益,而是建立“真正共同体”关照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从解放的价值、事实、方式出发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提供具体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建设一个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乌托邦”,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在不同理念、不同制度的国家中化解影响共同利益的消极因素,将对立冲突的逻辑转换为建设性逻辑,发现能够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回应了“两个必然”的实践逻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何合作与斗争的时代课题,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内在逻辑相契合,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迈进,为全人类彻底解放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h《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这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出了更高要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就要不断激励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信仰长期性与曲折性的实现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信仰力量。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为其必然性和现实性奠定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为其科学性和现实性提供前进动力,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为其科学性和必然性展现实践成就。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增强,沿着共产主义的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向前迈进。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阐明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共同构成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石,展示着共产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持久影响力和现实感召力。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抉择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