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

2022-10-22谷鹏飞

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阐释学西方哲学现象学

谷鹏飞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not the universal concretization of philosophy,but differential elucidation of concrete philosophy.Since the ideal nature setting of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New Geyi”interpretation method to promote it.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is to make the connotation of“creative hermeneutics”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s“contrapuntal hermeneutics”of“co-occurrence”,“combing”,“analogy”,“integration”,so as to form a process that takes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ext and interpreter as“double focus”,takes the intra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of text as bidirectional interpretation path,takes the comprehension of truthful meaning of tex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xistential meaning of interpreter as the bidirectional interpretation goal,and ultimately real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 interpretation community through mutual inspiration of text elements and interpreter elements.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ext interpretation community,“New Geyi”will enable each text to illuminate infinite implications,each interpretation is a new discovery of text meaning,and each interpretation activity is a new method for innovating self and comprehending self.Such interpretation will eventually turn into an event action,and the meaning of text will finally present an open form.

西方哲学阐释学是诞生于20 世纪上半叶的一种以理解活动为中心,对文本意义与理解者意义加以证验的学说,它在广义上包括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阐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以及费什的阐释哲学等。这些不同的哲学阐释学支流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晚期后,随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开放而一同进入中国,开启了自身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交融互鉴并适应中国当代阐释语境的本土化进程。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不是哲学普遍的具体化,而是具体哲学的有差别的展开,并通过有差别的展开而体现西方哲学阐释学作为思想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虽已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性探索,但只有经过对西方哲学阐释学本身的“新格义”阐释,才能最终完成。

一、“新格义”阐释方法的提出

“新格义”阐释法是我们对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格义”阐释方法融通后所生成的新的阐释学方法的概称,它在方法论上包含“创造的诠释学”与“新格义”融通阐释两大步骤。

二、西方哲学阐释学及其“创造的诠释学”问题

让我们遵循“新格义”阐释的步骤,首先对西方哲学阐释学作“创造的诠释学”阐释,以探索其本土化后普遍性的实体性内容。通过运用“创造的诠释学”分析西方哲学阐释学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意涵,可以发现其复杂的意义结构。

其一,在“实谓”层次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每一种文本,都代表了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样,每一种文本的阐释,也都代表了理解文本的独特方式,进而构成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基于此一观点,西方哲学阐释学认为:第一,读者原臆是文本意义的来源,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解释与应用,可以推定文本原义;第二,文本意义发生的过程,包含着一个由读者开启的阐释学循环,即文本理解中部分意义与整体意义的循环证解问题;第三,文本意义的确证过程,也是读者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现实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实现了融合;第四,读者的理解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的融合,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它决定了文本意义的无限完成性。

从理解发生的方式来看,理解活动中的理解者不是在聚光灯式的凝视中来理解事物,而是在对象的整体语境关联中,揭示不被人所注意的隐秘的东西之于对象的意义。当且仅当理解遇到障碍时,理解的本性才显露出来。比如,路边一块石头的存在意义可能是由于其绊倒了我们,或者说原本与其共在一体的他物突然被移走而变得显豁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即“让……成为……”,它让语言、文本、存在破除日常遮蔽而显示自身并成为自身。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合唱曲《人颂》,阐明了诗歌文本阐释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诗的意义的开显;第二阶段,我们理解诗的世界;第三阶段,诗的世界开启我们的意义,亦即通过倾听诗歌的声音,跟随诗歌所揭示的存在世界,开启自我的意义与生存世界。

从理解的过程来看,一方面,阐释者“去理解”的过程,也正是其通向文本本体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主体既是理解活动的发起者,也是理解活动的结果。理解活动作为文本意义的生发场所,也是主体意义的生发场域,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文本意义显露与主体自我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理解既是前见视域下的文本意义发现,也是当下视域下的文本意义创造,文本的最终意义就在此二者的视域融合中显豁出来。当且仅当文本语义要素消隐不现,诸义趋暗归无,文本存在的本相才浮现出来,理解才算完成,意义才能实现。

理解活动的上述两方面过程揭示出,哲学阐释学暗含着一种以存在为原点的现象学—阐释学思路,它将存在的事实性,而非先验主体的意向性,视为现象学—阐释学的根本特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曾表露了此在的现象学作为阐释学的根本特点的观点,认为本体即为现象,存在即为阐释。以此种现象学—阐释学来看,文本不是对象,不是物,而是一个有着自己世界的事件。世界不是空无与充满,而是由事件构建起来的存在。后期的海德格尔进一步否定了阐释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将现象学—阐释学发展成为一种遵循阐释对象的自然澄明与意义照亮,认为意义不再是人的赋予,而是客体给予人的东西,意义的赋予就是客体澄明化的过程。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语言的作用不在于概念陈述,而是言谈现象与言谈事件;与语言相关的理解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在语言中理解。理解的语言性本质在于:理解者以语言性的方式展现自身,存在者亦以语言性的方式展现自身。这样,理解者与语言一道,超越阐释对象而成为一种本体存在。

其三,在“蕴谓”层次上,理解与阐释活动是文本意义发生场所,也是主体意义发生场所,文本与理解者的意义完成于理解活动的辩证结构中。

其四,在“当谓”层次上,哲学阐释学强调文本意义的层累性,突出文本意义的不断生成与阐释者意义的经验获得在阐释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同于存在论现象学突出哲学阐释学在“意谓”层面的剥离性,“当谓”层面的哲学阐释学既强调文本在其原初语境中的原始意义乃至前原始意义,认为阐释的目的在于悉其本心、知其本义,又强调文本阐释的意义层累性,认为通过剖析后来意义的叠加,阐明每一个前在意义之于文本新意义的意义,还强调文本意义的层累性对于阐释者进入历史性的理解与意义的当下证成之重要性。

其五,在“必谓”层次上,哲学阐释学最终经由阐释的审美经验而走向文本诸要素的共同阐释与阐释者共同阐释的“共同体阐释”。

基于上述观点,费什虽然将文本意义归结为“作者”而溢出了以读者意义为中心的哲学阐释学本身,但其所谓的“作者”是一种阐释共同体或言“解释性的社会”本身,因为正是这种阐释共同体,而非作品或读者,才决定了作品的意义,也正是“解释性的社会”内部诸要素的复杂关联所组成的阐释共同体,才构成了文本意义的最终来源。

三、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及其“创造的诠释学”问题

与西方哲学阐释学类似,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也强调读者阅读对于文本意义与个体存在意义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创造的诠释学”五层次意涵来分析,同样会发现其复杂的意义结构。

其一,在“实谓”层次上,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在言与意、象与境、虚与实、静与动、形与神、理与气、未发与已发、既济与未济等对偶性观念的相互激荡、相互超越与相互生成中,衍生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与阐释者的美感经验,此即传统哲学阐释学的原始本义。

其五,在“必谓”层次上,传统哲学阐释学一直持有一种形而上的超言得义的审美追求,文本阐释不仅旨在透过文本言外之意以求得文本内蕴的真理性世界,更在于通过文本言外之意以证得阐释者的本体性生存与永恒福慧。广泛流传于元明时期以读者为中心的“尚趣”阐释学所强调的读者情感、趣味而非理性、伦理对于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正是其典型代表。当然,从哲学阐释学的当下意义来看,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哲学阐释学,应该强调阐释者的审美情感、伦理取向乃至哲学观念等知情意复杂心理情感结构对于文本意义的生发作用,应该突显阐释者在多层次的审美阐释中发现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已经内蕴却并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因而需要我们立足今天的阐释语境加以阐扬。

四、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新格义”阐释及其本土化形态

根据前述“新格义”阐释法,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本质上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方法的融通问题。现遵循“新格义”阐释的方法步骤,对西方哲学阐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作“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尝试探索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新形态。

第一步,对中西哲学阐释学观念作意义“共现”,发现二者相同的意义因子。通过比较发现,中西哲学阐释学均强调读者之于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认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本质上是对文本所代表的生存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理解,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即为文本意义本身,且这种意义具有开放性,文本的阐释也是对阐释者存在意义的阐释。

第二步,对中西哲学阐释学观念作意义“分梳”,发现彼此相异的意义因子。西方哲学阐释学认为理解不是去发现文本或隐或显的意义,而是去发现文本与理解者在“去存在”的过程中所指示出的存在可能性,即文本理解不是特定时刻的当下证解,而是在阐释者与文本的整体语境关联中揭示文本的可能意义,强调每一次阐释活动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层累性,突出文本意义的生成与阐释者意义的获得在阐释活动中的同等重要性。而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强调阐释的当下顿悟与个体性意义的重要性,认为阐释活动中每一次意义揭示都是不可重复的,都是阐释者审美经验与本体性存在的表达。

第三步,保留相同的意义因子,对相异的意义因子作基于文学本体的意义“比堪”,提取各自合理的成分。综合中西哲学阐释学的相同性与相异性,可以发现,一方面,它们都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探究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突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对文本所代表的整个世界与阐释者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格外强调阐释者与物周游、同于大道的阐释立场对于文本本真意义的建构作用,否弃语言在文本阐释中的积极作用,而西方哲学阐释学虽也通过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眼光探究文本存在之真理,但并未否弃语言在文本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相反,一直突出阐释活动本身的语言性,认为语言是存在与意义的家园,语言的阐释是一种行动事件,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与社会价值功能。

第四步,根据本土文学现实,融合中西相同的因子与中西相异的合理成分,创新西方哲学阐释学原有概念的意义内涵,或创造新的本土化概念。综合“新格义”阐释的上述三步骤,对中西哲学阐释学作“共现”“比堪”“分梳”后的“融通”阐释,可以发现,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形态应该是以文本与阐释者意义建构为双焦点,以文本的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为双向阐释路径,以文本的真理性意义生发与阐释者生存意义的获得为双向阐释目标,通过文本诸要素与阐释者诸要素的相互感发,最终形成一种文本阐释的共同体。在此阐释共同体内,每一个文本都可以滋生无限意涵,每一次阐释都是文本意义的新发现,每一次阐释活动都是阐释者创新自我并理解自我的新方式。这样的文本阐释将最终成为一种行动事件,文本的意义也最终呈现为一种开放形态。此即西方哲学阐释学本土化的理想形态。

猜你喜欢

阐释学西方哲学现象学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