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2022-10-2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段协同育人

孔 维 明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57)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命题,并多次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重要性。近年来思政课一体化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彰显出一体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随着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蓬勃开展,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命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

学界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把握是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虽对其解读见仁见智,但代表性观点有“德育一体化同源说”“学段衔接说”和“目标一致说”。

(一)发展史维度:德育一体化同源说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 “德智体”蕴含的大德育理念,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 “四有新人”提出建构大德育思想,一体化构建德育课程,从1994年中共中央出台学校德育意见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再到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大中小思政课,韩震、陈大文、石书臣等一些学者以国家政策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出台的方案、意见、通知等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对比后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德育一体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源于德育一体化,是德育一体化在新时代的凝练、提升与再聚焦、再部署。

(二)发展维度:“学段衔接说”

“学段衔接说”认为,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来自改革开放后推进德育科学化、系统化和实效性而形成的。有学者从不同学段探讨思政课一体化,如从高校思政课的角度探讨思政一体化,把德育视为思政课程与日常教育的一体化[2];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认为德育一体化是用体系化的策略将分散零碎的德育工作有效衔接[3];有学者提出“三位一体化”格局,即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斜向融通[4]。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一体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系统观对学校德育进行整体设计,旨在实现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协作,实现德育一体化[5]。也有学者认为,思政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有效协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分层教育,形成德育一体化的网络系统[6]。由此,思政一体化内包含大中小幼思政课程一体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有一致之处[7]。

(三)目标维度:目标一致说

“目标一致说”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发展,将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衔接,赋予一体化全新解释。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系统,根据整体和等级层次原理,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分析一体化思想。从内部结构看,幼小中大学思政课有时间先后的系统性,有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协调一致性;从外部环境看,有德智体美一体的衔接性,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性。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体化来理解思政课一体化,从总体目标下形成各学段目标和目标要素直接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结构状态[8]。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内容

(一)一体化基本内容衔接的短板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内容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如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合度较高;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上也有重合。其二,内容缺乏统筹设计。不同学段以及同学段的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明显,导致教师设计课程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使思政课育人效果打了折扣[9]。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研究,学者认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割裂,手段和目的割裂,各学段教育割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割裂。提出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澄清传统文化精神现代价值的模糊认识,弘扬中华优秀教育的传统精神和德性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认识到教育的整体性和衔接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10]。

(二)一体化基本内容衔接遵循的原则

有学者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衔接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即:教材内容与特色、教师教研独创性与协同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1]。有学者认为,思政内容一体化要求按照整体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根据目前内容衔接存在的断裂缺失、倒挂脱节、简单重复等问题,提出按照课程内容一体化的总要求和基本原则,系统设置课程内容系统,构建内容一体化保障机制来对接大中小思政内容一体化的优化[12]。有学者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阐释思政内容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密切相关,思政工作者要换位思考增强学生意识,形成思政课内容综合融通的新认识[13]。

(三)一体化基本内容衔接深入研究

随着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对一体化衔接内容的研究范围在逐步扩大,目前主要有对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衔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衔接研究等方面。关于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衔接研究,学者提出通过整体、层次、理念和精髄等衔接理念,解决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衔接问题。通过线性衔接和非线性衔接两种模式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党的创新理论接受程度[14]。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研究,学者分别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提出具体的路径。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个人层面,以体验生活实践和观察学习榜样促进情感认同,促进小学生道德自律和行为养成。中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转向社会层面,通过知识教育、思想参与获得内隐认同,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大学阶段以国家层面为主,通过理论和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学者主要从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分层,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路径[15]。

三、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衔接是实现一体化目标、内容等方面衔接的前提。有学者从思政课一体化教师机制角度,指出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各学段教师的衔接意识,德育衔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方法的衔接的实施者,要建立大中小学教师衔接机制,促使思政课教师衔接的科学化和制度化[16]。

也有学者指出,整体规划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使教师从衔接性、层次性、延续性等角度进一步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建立接续发展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各学段教师队伍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有序衔接[17]。

还有学者指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教师队伍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目标的独立性和渐进性,能够系统规划各学段的层次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

四、一体化机制

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体化建设机制,如: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实践资源的一体化,行政沟通、个体沟通和学术沟通三种机制的一体化等。

(一)人力资源一体化机制

其一,大学要向中小学进行人力资源输出。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应与中小学进行人力资源共享,建立面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和专业指导机制,加强与中小学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一体化师资团队。大学教师可以参与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指导等方面,建立大中小学互动机制,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专业和思政教育进一步提升。其二,中小学对大学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中小学教师大多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大学教师来自各个学科与专业,其入职培训难以与系统的师范教育相比。中小学思政教育方法、手段、过程等各方面对教师技能要求较高,思想教育工作中自然流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都值得大学教师学习和借鉴。其三,建立一体化人才库。教育主管部门要培养一批一体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专门人才,建立互通交流机制,系统掌握各学段思政目标、特点和规律,促进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化[18]。

(二)实践资源一体化机制

大学的实践资源丰富,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之间合作紧密,大学应与中小学实现实践资源共享。如,大学生接受系统培训后的接受能力较强,适当增加大学生到中小学进行志愿服务的频度,使学生在互动中增强志愿服务意识[16]。实践资源中,区域文化资源一体化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意义凸显,能够推进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满足多样性、实践性的教学改革要求,为课程建设协同配合提供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19]。

(三)沟通一体化机制

也有学者从沟通机制的角度实现一体化建设,即行政沟通、个体沟通和学术沟通三种机制增强思政课一体化的沟通机制合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从行政沟通方面来看,需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推动,需要依靠专业教育组织的协同推进,从而构建一体化的沟通机制。从沟通沟通机制来看,需要激发各级各类教师线上线下交流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培训和网络资源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动。从学术沟通机制来看,需要完善第三方力量的学术推进作用,密切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增强思政课一体化不同沟通机制的育人合力[20]。

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述评和趋势

(一)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相对而言还存在以下情况:

第一,大多侧重德育一体化,研究领域侧重于德育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和机制一体化等某一视角,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

第二,关于德育一体化研究的表象解读多、深层阐证少,对于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思政课一体化的规律性认识仍需深化、掘进。

第三,关于德育一体化的措施、进路较为空泛、操作性不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强化具体路径。

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预留了研究空间,使对这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更有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趋势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数据截至2022年3月)

大中小学思政课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加以推动。因此宏观而言,相关研究趋势与政策关联性较强,呈正相关走向(见上图)。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出台,开启、带动了相关研究。但整体而言,一直不温不火。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中小学思政课高度重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央31号文件”、“高教新40条”到“3.18讲话”等重要会议、讲话之后,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决定、意见,制定了实施方案。相应地,学界掀起研究新高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后,相关研究成果成爆发式增长(见上图2009—2020年发文量走势)。

关于未来趋势,现有诸多学术信息表明,各地纷纷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联盟等,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期纷纷举办一体化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许多学术期刊也陆续开辟相应专栏、将其作为重点选题。上述迹象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必将更加成为学界研究热点、重点,也必将呈现出多元化研究趋势。

(三)未来展望

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基本问题研究,并进行学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从育人内涵的发展来透视协同育人的必然性,从育人遵循的规律来探讨协同育人价值意蕴、面临的困境、协同路径。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四个一体”路径进行重点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决非教师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统筹课程教材和课程目标的梯度衔接,教育主体遵循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规律,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育人发展。

第一,顶层设计一体规划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保证。 从思想指导方面,各级党委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培训,定期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各学段之间的沟通协调,针对协调育人的重点难点密切合作。从组织保障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协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结合各学段、各年级、各学校办学特色,建立资源共享的系统育人工作体系。从制度保障方面,加强各级学校制度建设,签订合作协议,认真研讨和细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目标、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评价等具体细节,建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协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第二,课程教材一体衔接是协同育人的内在结构。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不同学段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衔接不紧密,尚未推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利用各级学校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实践资源、课程资源等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课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的学段目标、具体明确的年级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协同建设、加强教材体系协同建设,实现育人目标由认知到理解、由具体到抽象、由内化到外化。

第三,育人主体一体参与是协同育人的主体维度。首先,协同育人需要发挥领导主体责任,既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从上至下的政策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从下至上的实践推进,还要依靠不同形式教育专业协会组织的第三方力量协同推进。其次,协同育人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规划、协同育人意识培养、协同育人能力建设和持续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最后,协同育人要加强学生主体参与。学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第四,育人机制一体健全是协同育人的纵横联动。一是要健全各级育人合力机制、行政沟通机制、学术沟通机制、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相辅相成,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同向同行机制,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三是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切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相统一;四是建立新媒体新技术机 制,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猜你喜欢

学段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