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美育于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2022-10-22杨乐丽杨桂兰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生物学美育生物

杨乐丽,杨桂兰

(1.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家文件要求加强美育工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国家已明确提出各学科应融合美育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初中生物学的美育资源,探索初中生物学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和融合路径,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1.2 生物学教学中融合美育的意义

相较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一起探索生命科学的真理,进而寻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仅契合国家提出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也充分彰显了生物学特有的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路径。

2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合美育的路径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生物多样的形态美、与中华文化相融的传统美、突破创新的科研美三方面来构建美育活动,以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美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1 生物多样的形态美

生物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生物又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海洋、陆地和空中。丰富多样的生物便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天然引诱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媒介让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美丽。

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图片展示生物之美。比如,学习植物的分类和动物的分类时,无论是从藻类植物到被子植物还是从腔肠动物到哺乳动物,教材都配置了形象生动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生物的形态美和结构美,也能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

要想将各种生物的美精彩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需要借助视频类影视资源。视频类的影视资源极具感染力,可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也具备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加深其对事物的认识。在学习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时,教师可选取纪录片《小小世界》第二季第一集《草场》中部分镜头作为教学素材,它展现了当草原生态系统被人类当作草场时,对草等生产者及生活于其中的收获鼠等消费者和蚯蚓等分解者带来的影响,体现草原生态系统在被破坏程度较轻的情况下,仍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利用视频呈现真实生动的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草原生态系统时,也学习了生物学知识,深化了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意识。可见,视频资源的合理选用是促使教师更好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生命之美、开阔眼界的“钥匙”。

生物之美,源于生物种类和生物性状的多样性。生物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本领,如拟态,或独一无二的体色,如保护色。生物特定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这便是生物与环境适应的协调美。诸如鸟类能适应飞行在于其优美的流线型身体、中空的骨骼等,教学时,优美的语言配合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学生也会不禁感叹鸟类身体和环境的完美契合。从古至今,人类不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把思考付诸行动的双手。人类模仿鸟的翅膀设计出了最早的飞机雏形,之后,模仿鱼类流线型身体减少了飞机飞行时的阻力。此外,通过模仿一些生物的结构或功能,人类设计出了许多能造福自身的仪器设备,如模仿长颈鹿脖子设计的抗荷服等,这些都是人类对生物协调美的认可。

2.2 与中华文化相融的传统美

2012―2013年版初中生物教科书创造性地设置了生物学与艺术、生物学与文学等栏目,这些栏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为多元、更为显性,又不显突兀。翻开初中生物教科书,不难发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古诗词、成语、国画、书法、年画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内容贴切地与生物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2.1 古诗词、谚语、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许多古诗词能形象生动地表现生物学相关知识,如与生命的共同特征、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等有关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文学资源,能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彰显生物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之美。

优美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值得教师深入挖掘和探索应用。生物的应激性是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的就是这一生物特性。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一节时,可采用古诗词来刻画植物的无性繁殖,如周希陶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谚语和成语中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它们也承载着生物学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开始不易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而朗朗上口的谚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种瓜得瓜”体现了生物的遗传,而“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的是生物的变异。可见,比起枯燥的概念教学,巧妙运用谚语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此外,许多成语也极具启发性。如:“弱肉强食”体现了生物的竞争行为;“老马识途”体现了动物的学习行为;“螳螂捕蝉”体现了物种间的捕食行为。合理运用成语和谚语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能增加生物学科的文化底蕴,而且对提高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2.2.2 传统工农艺中的生物学原理

传统发酵工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等背后就涉及许多生物学原理,值得教师带领学生深度探索。在学习细菌和真菌时,涉及许多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相关食物的内容。传统的发酵技术因为比较简单,一直被沿用至今。诸如传统家庭制作腐乳或米酒时,除了稍微控制温度,一般不会严格地做防止杂菌污染的处理。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是向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契机,教师可开展一系列用酵母菌、霉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作美食的居家生物探究活动。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制作一道发酵的美食,该活动不仅能带给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能升华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传统的农业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完善的技术体系。将仍在使用的循环种养、间作套种等传统农耕技术引入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技术中蕴含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可向学生介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它能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完全没有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相反,它可保留动植物的遗传资源和相关的生物多样性。

2.3 突破创新的科研美

生物科学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在初中生物学学习阶段,教师也有必要从古至今、从基础至前沿地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进程,以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感受科研成果之美,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

2.3.1 科学家的精神美

翻开初中生物课本,无数科学家跃然纸上,袁隆平、孟德尔、达尔文等。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们的成就外,还有他们的科研精神。以孟德尔为例,他一生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进修道院之前一直为生计所困,豌豆实验研究不被人理解,遗传规律遭受冷遇,无妻无子孤独一生。尽管孟德尔的一生无比悲惨,可也不难发现孟德尔所具备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若不然,他就不会八年如一日地重复豌豆杂交实验,不会坚定地在布尔诺学会上发表两次否定“融合学说”的观点。显然,科学的发现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最让人赞美和敬佩的是孟德尔的坚持和专注,他的精神值得师生共同学习。

合理地把科学家的故事融于教学过程中,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科学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观察水稻种子的结构,同时也是向学生弘扬袁隆平科学精神的好时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禾下乘凉梦”,而他也用了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始终扎根田间地头,凭着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终于1973年成功地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以故事作为载体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悟,也启发了学生主动向科学家获取精神力量。

2.3.2 科研成果美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许多科研成果也值得我们关注,如仿生、植物组织培养等。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是转基因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实例,提前向学生讲解转基因的概念和原理。通过“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体内实验”,教师也可和学生深入探讨转基因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人类观察和模仿生物的结构或功能,创造出了仿生学。仿生技术被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模仿生物形态设计的鼠标、杯子等用品,模仿壁虎的吸附能力设计的手机支架等。初中生物教材中蕴藏的科研成果还有很多,如青霉素的发现、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等。这些成果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科研成果,在活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初中生物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也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仅能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美感,获得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

猜你喜欢

生物学美育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