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生长及氮吸收的影响
2022-10-21张小明李广丽王健健
张小明,李广丽,王健健
(1.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7;2.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7)
薏苡是贵州省重要的经济作物,黔西南州兴仁县更是有“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1]。截至2017 年,贵州薏苡种植面积达5.13 万hm2,占全国薏苡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仅兴仁县的种植面积就达2.33万hm2[2]。贵州薏苡产量高,品质优,流通量最大[3]。2019 年,薏苡成为贵州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单品之一,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目前,对薏苡的研究多集中在品种筛选、施肥量优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4],关于不同密度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通过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薏苡株高、叶片数、叶宽、叶长、茎粗、生物量、分蘖能力、根长、根粗、根颜色等指标,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薏苡生长状况;通过测定薏苡氮含量,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薏苡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情况,揭示种植密度与薏苡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良薏苡种植技术、提高薏苡产量提供依据,为贵州薏苡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20年4月10日在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基地开展,9月10日结束,共计5个月。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兴仁小白壳薏苡。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4 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盆栽试验(花盆规格49 cm×21 cm),密度设置为4 577 株∕667 m2(K1)、9 154株∕667 m2(K2)、14 000株∕667 m2(K3)、18 846株∕667 m2(K4),播种前每盆施加3 g尿素和3 g磷酸二氢钾。
1.4 测定项目
薏苡地上部分形态特征指标测定:用直尺测量株高、叶宽、叶长,叶片数、有效分蘖数直接计数,用游标卡尺测量茎粗;薏苡收获后在60 ℃烘箱内烘干,再用电子天平测定其生物量。
根系测定指标:主根数直接计数,根长用直尺测量,根粗用游标卡尺测量。
薏苡各部分的氮含量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单株氮含量和氮吸收效率计算:
氮含量=作物总氮含量∕作物总生物量×100%
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氮量∕施氮量×100%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进行整理,利用GraphPad Prism6分析统计和绘制图形。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薏苡分蘖的影响
由表1 可见,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分蘖枝数量、分蘖枝角度、分蘖枝株高均存在影响;种植密度越大,分蘖枝数越少,分蘖枝之间角度越小,分蘖枝株高越小。其中K1 处理的分蘖枝数最多,达到4.8 枝;K2、K3 处理的分蘖枝数相差不大,K4 的分蘖枝数最少,平均只有2.3 枝;K1 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K2、K3 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种植密度对薏苡分蘖能力有一定影响。分蘖枝的株高反映薏苡的生长状况,也影响薏苡的最后产量;分蘖枝株高也受种植密度的影响,K1 处理的分蘖枝株高平均为45.3 cm,分别比K2、K3、K4 处理高16.11%、13.91%、37.90%;K2、K3 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的分蘖枝之间角度也有差别,其中K2 的分蘖枝角度最大,最大可达40°,K4 的分蘖枝角度最小。综上,种植密度影响薏苡的分蘖能力,可通过合理密植,提高群体分蘖数量,增加群体收获穗数,从而提高薏苡产量。
表1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薏苡分蘖情况
2.2 种植密度对薏苡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如图1 所示,每个阶段不同密度处理间的薏苡株高均有不同,但没有明显规律,第二周后K3 处理的株高均大于K2,K4 的株高始终最矮,说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株高有影响。薏苡苗株高20 cm 左右开始移栽,从图1 中看出,移栽2 周后,各处理的薏苡株高均达到30 cm 以上,开始分蘖,第二周到第四周薏苡生长最迅速;第二周时,株高K2>K3>K1>K4,K4 与K3、K2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第四周到第六周,株高均为K3>K1>K2>K8,此期间薏苡开始拔节;第六周到第八周,K4株高依旧最矮,且处于持平状态,说明株高已经停止生长,其他处理还在生长,K1生长最迅速,株高最高,K4 与K3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第八周到第十周,各种植密度的株高基本没有变化,只有K1 有抽穗现象,其他处理均无,K4与K1、K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图1 种植密度对薏苡株高的影响
结果表明,薏苡茎粗随着种植密度升高而减小,即K1>K2>K3>K4,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茎粗为5.75~8.49 mm,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达2.74 mm,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薏苡主茎粗细的重要因素。
2.3 种植密度对薏苡叶片的影响
如表2 所示,种植密度对薏苡叶片数量无明显影响,对叶宽和叶长有影响,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即K1>K2>K3>K4。叶长,处理间无明显差别;叶宽和叶片数,K1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K2 与K3 之间无显著差异,K4 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叶长、叶宽、叶片数影响着叶面积,进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所以合理密植对于薏苡种植至关重要。
表2 种植密度对薏苡叶片指数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薏苡根系的影响
根是植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其生长状况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发育。由表3 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影响薏苡根的生长;其中主根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小,即K1>K2>K3>K4,K1 主根数最大,达27 根;K4主根数最少,与K1相差15根以上,K2和K3的主根数相当。根粗即为根直径,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大致趋势是根直径随密度增加而变小,K1最大,与K2、K4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K3与K4之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薏苡根直径受种植密度影响。主根平均长度也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变小的规律,种植密度影响主根长,其中K4 与K1、K3 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K1、K2、K3之间无显著差异。根颜色反映根的健康状况,薏苡正常根为灰黄或黄白色,K2、K4的根颜色分别为暗黄色、黑黄色,说明根已经出现病症;K4 的根颜色已经黑黄,说明根的健康状况差,吸收功能减弱,表明种植密度会影响根的健康状况。主根数、根直径、根长度决定根体积和根面积,而根体积和根面积决定根的吸收功能,因此种植密度会影响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整体发育和最后产量。
表3 种植密度对薏苡根系的影响
2.5 种植密度对薏苡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4 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影响薏苡叶、茎、根干物质的积累,不同种植密度的薏苡叶、茎、根生物量均表现为K1>K3>K2>K4,K1 与K4 的叶、茎、根生物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薏苡单株生物量也表现为K1>K3>K2>K4,极差达14.19 g,说明种植密度影响薏苡单株干物质的积累。薏苡根冠比,4 种密度的薏苡根冠比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种植密度对薏苡的影响不明显。
表4 种植密度对薏苡生物量的影响
2.6 种植密度对薏苡氮吸收的影响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及氮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情况影响着作物生长和最终产量。种植密度对薏苡中氮素分配的影响如图2 所示,不同种植密度的各器官氮含量为16.06~24.67 g·kg-1(干重)。同一密度处理下,各器官的氮含量具有差异,4 个处理下氮含量最高的器官均为叶,且明显高于根和茎,根和茎的氮含量相差不大。薏苡叶中氮含量各处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K2 与K1、K3、K4 的茎中氮含量差异显著,根氮素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显著影响茎中氮含量,但对叶和根中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图2 不同种植密度下薏苡各器官的氮素分配情况
由表5 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的薏苡单株氮含量为18.83~21.37 g·kg-1,各种植密度间的氮含量有较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种植密度对薏苡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薏苡氮素利用率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K3 密度处理的薏苡氮素利用率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表明种植密度对薏苡氮素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种植密度来促进薏苡对氮素的利用率。
表5 种植密度对薏苡单株氮含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 小结
综合分析,在K3 密度处理下,薏苡积累的生物量最高,枝数最多,氮素利用率最高,有利于薏苡产量提高,所以14 000株∕667 m2(K3处理)为本试验最佳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