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S-SPME-GC-O-MS法测定大豆油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2022-10-21徐莹张姗姗王艳梅程亚鹏王蓓刘野

食品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标大豆油挥发性

徐莹,张姗姗,王艳梅,程亚鹏,王蓓,刘野

1.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北京 100048);2. 香驰控股有限公司(博兴 256500)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1],对维持人体健康、抵御疾病有一定作用。如大豆中的纤维素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2];大豆中的磷脂可以使大脑中乙酰胆碱的释放明显增强、健脑益智[3];大豆中含有多种功能性因子,如蛋白酶抑制素、大豆异黄酮等,对缓解骨质疏松症、防治癌症等方面有显著贡献[4-6]。

对于大豆油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如抗氧化[7]、提取工艺[8]、油脂组成[9]等。挥发性风味成分是食用油的关键组成成分,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10]。对大豆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研究,1951年Dutton等[11]研究表明亚麻酸是大豆油中“鱼腥、青草”风味的不稳定前体。近年来,Xiao等[12]研究大豆油在加热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确定一些挥发物的形成温度:大部分挥发性醛和醇在120 ℃时形成,150 ℃时有酮和呋喃生成,180 ℃时有酸生成。王丹等[13]采用HS-SPME/GC-MS对大豆油香气进行分析,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

此外,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分析食用油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受到极大关注[14-17]。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是一种快速、灵敏、无溶剂和经济的样品制备方法,结合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可以分析食用油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8-19]。试验以同种工艺条件下不同批次大豆油为试验对象,通过HS-SPME/GC-O-MS对10个批次大豆油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大豆油的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大豆油(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正己烷(色谱纯,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2-甲基-3-庚酮(99.99%)、C7~C30正构烷烃(色谱纯,美国Sigma公司)。

7890A/7000B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20 mL钳口顶空样品瓶(江苏杰岛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Sniffer 9100型嗅闻仪(瑞士Brechbuhler公司);SPME萃取头(50/30 μm,DVB/CAR/PDMS,美国Supelco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大豆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萃取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大豆油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参考杨帆等[20]对样品的处理方法,准确量取5 mg大豆油样品置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1 μL 2-甲基-3庚酮(0.816 μg/μL)作为内标。顶空瓶置于55 ℃金属浴中平衡20 min,插入SPME萃取头吸附40 min。萃取头吸附完成后,在230 ℃进样口中解析5 min。

1.2.2 GC-O-MS条件

1.2.2.1 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J&W DB-WAX石英毛细柱(60 m×0.25mm×0.25 μm)。升温程序:40 ℃,保持3 min后以4 ℃/min升温至200 ℃,以7 ℃/min升至230 ℃,维持5 min。载气为氦气,恒定流速设为1 mL/min,进样口温度230 ℃。分流比设为不分流。

1.2.2.2 质谱条件

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电子能量70 eV,传输线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维持230 ℃,四极杆温度设置150 ℃,质量扫描范围m/z50~350,溶剂延迟7 min。

1.2.2.3 嗅闻检测器条件

为使试验员在嗅闻过程中鼻腔保持湿润状态,氮气以20 mL/min的速度通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瓶,使水蒸气供应到嗅闻口。

1.2.3 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质谱定性、保留指数(RI)和风味属性(O)与经典文献报道对比的方式。NIST库检索化合物;计算实际RI值并与已有文献中的理论RI值进行对比。

实际RI值的计算根据目标物及系列烷烃的出峰时间,按式(1)计算。

式中:n为系列正构烷烃的碳原子个数;Tn为正构烷烃Cn的保留时间;Ta为样品中未知化合物的保留时间(Tn≤Ta≤Tn+1)。

1.2.4 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对大豆油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定量采用内标半定量的方式。GC-MS模式为全扫描,以2-甲基-3-庚酮(0.816 μg/μL)为内标物,即通过内标物的质量浓度和峰面积与未知物峰面积比值计算,如式(2)所示。

式中:f为校正因子,取值为1;A1、Ax分别为内标物峰面积和未知物峰面积;ρ1、ρx分别为内标物质量浓度和未知物质量浓度。

1.2.5 数据处理

图表制作由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完成,采用TBtools进行热图分析,采用联川生物云平台进行PCA分析,指纹图谱由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GC-O-MS结果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植物油品质的重要指标,对植物油整体香气起着重要作用。食用油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它们以三酰甘油的形式与甘油结合。不饱和脂肪酸含有烯丙基,这些基团很容易发生自由基反应,即使在低温有氧的情况下也会分解自氧化[21]。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与氧气反应形成过氧化氢作为初级产物,最终分解成挥发性化合物。植物油中已知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主要有醇类、醛类、酸类、呋喃类、吡嗪类、噻唑类、吡咯类等[22-25]。

如表1所示,10个批次的大豆油样品中共检测出105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占20.00%,醛类占16.19%,酸类占5.71%,酮类占14.29%,酯类占6.67%,芳香类化合物占5.71%,杂环类化合物占23.81%(其中吡嗪类占13.33%),以及其他类化合物占7.62%。大豆油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主要呈现清香、清淡、甜香、醇香、酒香、果香等,赋予大豆油令人愉悦的味感。含量最高的醇类化合物为糠醇(焦糖味),糠醇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产物之一[26]。

表1 10个批次大豆油风味化合物结果

醛类物质是大豆油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醛类物质呈现较强的香气,如糠醛(烤面包味)、己醛(青草味)、苯甲醛(杏仁味)及苯乙醛(蜂蜜味)等。人们普遍认为醛来源于脂质氧化,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氧化[27]。

大豆油中的吡嗪类物质较多,含量较高的有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2, 3, 5-三甲基吡嗪,吡嗪类物质多呈“可可、烤坚果味”,使得大豆油呈现一种“烤香味”。同时,吡嗪类物质也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产物,其形成途径包括Amadori重排、Strecker降解和杂环化[28]。酯类物质共有6种,大多数的酯类化合物都呈现甜味、焦糖味等特征香气;酮类物质分别呈现水果味(2-庚酮)、黄油味(2, 3-辛二酮)、棉花糖味(呋喃酮)、草药味(仲辛酮)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挥发性物质都能为大豆油提供良好的感官属性。如己醛含量被报道为大豆油风味质量的指标[29],大豆油中己醛含量越高,其风味品质越差。其次是一些酸类物质,如己酸、乙酸,酸类具有的乳酪酸味、辛辣味对大豆油气味有一定影响。这些化合物共同构成大豆油的风味轮廓。

接表1

接表1

2.2 风味稳定性分析

2.2.1 热图分析

利用在10批次大豆油中检测到的105种风味化合物的浓度制作热图(图1),由图1可知,10批次大豆油中大部分化合物浓度差异不显著,因而风味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

图1 10个批次大豆油样热图分析

2.2.2 主成分分分析

对10批次大豆油样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由图2可知,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95.38%,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2.67%,PC1和PC2的贡献率之和为96.05%,说明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化和降维时,核心成分可以得到有效保留,分析结果较能反映出样品的总体特征。除了批次2#大豆油样主要差异在第二组分,其余9组油样的主要差异在第一主成分,且这9个批次的大豆油样都聚成一类,说明这9个批次的大豆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不明显。

图2 10个批次大豆油样PCA分析

2.2.3 指纹图谱分析

对1#~10#批次的大豆油样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对所有样品中出现的105种气味化合物计算相似度和夹角余弦值(表2),指纹图谱如图3所示。10批次大豆油样品的夹角余弦值介于88.71%到98.55%之间。10批次大豆油样相似度介于86.89%~98.27%,相似度大于90%的样品有9个,其中批次6#样品相似度为88.71%。整体而言,10批次大豆油样品气味属性相关性较大。

图3 10个批次大豆油样指纹图谱分析

表2 10个批次大豆油样指纹图谱计算结果

3 结论

试验综合利用现代感官科学技术对比分析同种生产工艺条件下10个批次大豆油样品的风味组成,在大豆油中共检测到105种风味化合物,以醇、醛、酮、酯及杂环类化合物为主,还有少量的酸类、芳香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化合物。在检测到的杂环类化合物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最为丰富,为大豆油的风味组成提供一定贡献。同时,对10个不同批次大豆油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PCA、热图及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不大,即10个批次的大豆油样风味组成相关性较大。

综上,运用HS-SPME-GC-O-MS技术结合相关性分析处理,可以有效地对不同批次大豆油的风味进行比较。该方法对大豆油企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及品质鉴定,可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猜你喜欢

内标大豆油挥发性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异戊醇内标标准曲线法
大豆油会影响小鼠神经系统(2020.1.22 科技日报)
广州汽修企业6月30日前要完成整改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异丁醇内标标准曲线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废水中的总磷方法改进
阅读七选五专项训练
我国大豆油进口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
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检测分析
Water is Found in Moon Rocks
纯大豆油价格创近三年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