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为例

2022-10-21耿丽晶周围

食品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科实训育人

耿丽晶,周围

锦州医科大学(锦州 121001)

随着全球一体化建设更加急速的发展,以及食品领域相关行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的显著变化,食品科学类课程体系急切地需要根据国内外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建设与完善,需培养出更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食品人”[1-4]。2021年12月16日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通过构建新工科“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建立与新工科要求匹配度更高的食品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1]。

1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三维”即知识维度(知识要宽度)、能力维度(能力要深度)、素质维度(职业与人文素质要高度),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见图1)。2015年以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类有关专业针对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重构食品特色课程、创新特色“教与法”(教学内容与方法)、搭建“双—多”综合实践平台(双平台—多能力)、完善“双实”考核评价体系(实习、实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等多种方式,逐步开展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食品人”的综合能力[5-6]。

“三模”即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育人模式、就业或自主创业育人模式、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育人模式。自2017年12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进行调查,探究出“新时代”食品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为学生人生规划。故在后续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步融入学生意见适当开设与不同人生规划有关的特色课程,定期进行学生的自身评估,构建适时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7-10]。

“三课”即必修课堂(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创新个性与人文素质融合的课内外教学模式)、实践实训课堂(双平台多能力综合实践实训教学模式)(见图1)。早在2013年时,食品有关课程已陆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如“食品生物化学”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实验教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等“三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好[11-19]。

图1 “三维+三模+三课”的主要内涵

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有效实施“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获省校级教研奖项3项、省校级教研项目10项,出版教材专著等5部,发表高水平教研教改论文10篇。学生考研率、就业率逐年提升,最高达60%左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该“三维+三模+三课”立体式培养模式解决有效育人的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有前瞻性及实际应用价值。该成果在锦医大食品与健康学院实践检验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教师和学生受益良多,院校反响和专家评价良好[5-6]。

2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急速的发展及食品行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新工科”食品人才在人文科学素养、工科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存在薄弱点,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不足、岗位胜任力不够、人文科学素养不高等问题。

解决新时代下不同人生规划的新工科食品学生的人生规划与学业规划不统一、高校新工科食品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新工科教育质量自我改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解决单一的传统课堂转向“三课”相互衔接融合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授向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基础扎实、视野宽、能力强、素质高等人才的全面提升转变。

3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具体实现方法

3.1 重构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培养方案。

结合国家文件及新工科的工作要求,学校多次组织修订培养方案,重新确定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培养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三模”“三课”“三维”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整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提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特色参考目录,完善新工科食品学生知识体系结构[5-6,10]。

3.2 创设创新个性化“三体”的育人模式

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人生规划为依据,对专业主干课程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探究新时代的食品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关键因素,在育人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适当开展考研辅导课程、实训技能课程等,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构建新型育人模式[7-10]。

3.3 线上线下多元化与人文素质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实施“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线上线下多元化课程改革。在多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开展线上教学与PBL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融合,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11-19]。

实施“专题学习+专项研讨+体验反馈”的思政课改革。在所有食品通识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中融入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等内容。

3.4 创新个性与人文素质融合的课内外教学模式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利用精准帮学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如以医学背景优势,开展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食品工艺、食品营养、医养结合等方面特色教学。

积极打造校级、省级创业导师,利用精准帮创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如成功指导部分同学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成功创业,此外还积极开展省内、校内就业技能线上、线下培训。

3.5 双平台多能力综合实践实训教学模式

“双平台”是指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多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向“三层次、一体化”方向改革,即基础实验层次、综合实验层次、创新实验层次3个层次,增强学科交叉实验项目,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构建“校企联动,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学生借此平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创建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对接一体化的人才输送机制,实验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双赢。

4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4.1 理念与体系创新

以培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建立“三维立体式”食品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三个育人模式”“三个课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即知识维度-必修课程-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育人模式,能力维度-实践实训课堂-就业或自主创业育人模式,素质维度-创新课堂-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育人模式。知识要宽度,能力要深度,职业与人文素质要高度[20](见图2)。

图2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构建

4.2 模式与机制创新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人生规划目标,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实施个性化学生自主学习[21]。在价值观塑造、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管理与服务育人等层面,开展新型“三个育人模式”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新工科食品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库,全面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我国传统教育体制、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限制因素,实质性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达成学生培养目标。

4.3 方法与技术创新

实施“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线上线下多元化课程改革,开展线上教学与PBL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融合,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专题学习+专项研讨+体验反馈”的思政课改革,在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等内容。“双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多能力”(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三层次、一体化”(基础实验层次、综合实验层次、创新实验层次3个层次)综合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增强学科交叉实验项目,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1-19]。构建的“校企联动,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人才输送速度,促进校企双赢[21]。

5 “三维+三模+三课”食品人才立体式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5.1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毕业生竞争力显著增强。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获得省级创业奖项2项,成功创业2例。

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8项。其中获得“挑战杯”一、二、三等奖、省“创青春”比赛、省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多项,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食品创新大赛奖项多项等。指导学生获得省市自然学术奖多项。

5.2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高

教师参加项目研究和PBL教学法培训,建立一支教学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成果完成人分别以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业指导水平,获辽宁省级“挑战杯”优秀教师,校级优秀教师,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5.3 成果实现转化

成果理念融入学院、学校政策文件制订,实现成果转化。成果理念在修订的食品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中得到借鉴应用。

5.4 成果推广

成果在校内外推广应用,同行专家认可度高,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部分有关成果已发布微信“耿耿食养”公共平台,并申请独创,学生阅读量大。

5.5 应邀作会议交流

给全校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讲座;省创新创业交流报告;成果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6 结语

新工科“三维+三模+三课”立体化食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现代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实践效果好,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工科实训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