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处置工作的研究

2022-11-16崔欣悦付敏刘汉霞

食品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预案舆情应急

崔欣悦,付敏,刘汉霞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北京 100123)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还降低消费信心与满意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食品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1-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该文梳理了我国食品安全预案体系建设特点及在处置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1 食品安全预案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多个产业链条,包括生产加工、产品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随着我国在食品监管领域政策法规、制度体系的逐步健全,工作重心已转到加强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通过有序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修订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结构与内容,做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各项准备工作[4]。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科学性等特点,旨在有效应对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5]。《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并将预案工作法定化。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各级人民政府为地方预案制定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6]。此外,食品生产经产单位应按相关法律要求制订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落实人员责任,有效控制或消除危害因素[7]。

2 处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预案体系建设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8]。通过梳理河北、湖北两省,省、市、区三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运行机制及以座谈会形式对基层监管部门日常应急响应处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与事故的区分

在座谈中基层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指出:现行国家级预案与地方级预案存在名称不统一的问题。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而目前省市区级预案多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命名。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内容表述“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9]。对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则尚未有明确定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更倾向于由食品相关问题引发的对社会产生危害性、政治影响性的事件,往往未达到事故最低响应级别并多以舆情形式出现,在社会上传播引起消费者恐慌,如上海福喜劣质肉事件、“奈雪的茶”制作卫生问题、薯片产品丙烯酰胺超标等,迅即形成热点舆情[10]。

2.2 预案应急处置过程中职责边界问题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旨在规范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按照预案中组织指挥体系要求组织各成员单位及时高效开展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事故原因调查、级别调整、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应急结束等阶段应对工作。

在预案梳理及调研中发现,各成员单位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内容重复等问题,较为集中存在于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尽管国家及地方级预案中根据事故处置分工设立事故调查、危害控制、医疗救治、检测评估、技术专家、治安维护、新闻宣传等工作小组,并概述了各小组的相关工作职责,但对于具体工作流程的主要程序、标准操作步骤、各个环节关键点及成员单位联动机制并未给予明确要求,造成各成员单位在处置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晰问题[11]。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承担着食品安全总体监管和协调工作,工作职责主要围绕:按规定向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及本级人民政府报告;进行事故调查;封存可能导致事故的食品或其原料并进行检验;进行责任调查工作;成立专家组;开展经常性演练[12]。而卫生健康部门泛指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医疗救治单位,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医疗救援、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消杀等工作内容[13]。

2.3 处置指挥权移交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预案要求当事故影响进一步扩大或评估指标达到更高一级应急响应标准时,领导小组将提升预警和响应级别。响应级别变更后,事故处置权将移交给上级人民政府领导小组并出现多层级设立应急指挥机构的情况,易造成沟通渠道长、信息传递速度慢等问题。

3 对现阶段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指挥处置,增强各部门联动性

根据前期预案内容梳理及座谈会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预案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特点,优化处置策略。在各个处置流程中,建立健全有关部门联动机制,加强责权规范化管理,做到快速响应、及时沟通、职责清晰、合力高效开展相关工作[14]。以政府为主导,适时组织开展多部门预案演练活动,加强处置人员队伍建设培训工作,熟悉预案、明确分工,加强应急处置效率[15]。此外,针对学校食堂、农村聚餐等常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场所,应制定专项应急处置细则文件,提高预案实操性、科学性。

3.2 提升舆情应对管理能力

食品安全舆情因具有公众关注度高、舆情燃点低,传播迅速性、扩张性及不可控性等特点,极易成为热点舆情。由舆情引发或因舆情而发酵的事件逐渐成为食品领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新闻宣传、网信等部门应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建立食品安全舆情风险评估机制,第一时间做好信息甄别、研判等工作,积极回应公众关切问题,正确引导舆论方向,防范社会风险[16]。同时,还应与舆情专项预案做好衔接工作,确保舆情稳妥处置。

3.3 加强和创新食品安全应急体系科技支撑

食品安全预案的运行机制包括风险防控、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评估和善后处置等内容,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构建食品安全大数据信息平台,打通数据孤岛,加强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统筹协调[17]。围绕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生物样本检测等开展快检技术研究,提高数据检测效率,为事故预警、研判及决策提供支持。

4 结语

无论从食品安全事故亦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角度来看,优化应急处置策略对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对处置流程的统一规范、明晰各成员单位权责,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效果,避免预案失灵,凝聚各方力量,实现社会共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猜你喜欢

预案舆情应急
启东市强化预案演练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舆情
舆情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