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587名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分析
2022-10-21王丽于晓晨刘云飞井丽田园梦李树宝孙群石雷邢立莹杨佐森
王丽,于晓晨,刘云飞,井丽,田园梦,李树宝,孙群,石雷,邢立莹,杨佐森
1.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5;2.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辽宁 沈阳 110005;3.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辽宁 朝阳 122099;4.辽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辽宁 辽阳 111099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各地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全球约有260万人死亡和2 970万人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归因于血脂异常[2]。对血脂异常患者的有效管理和血脂控制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减轻患者的疾病和经济负担[3]。一项全国研究[3]显示,2012—2015年我国≥35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6.1%、7.8%和4.0%,提示血脂异常的流行情况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其本人,也会直接影响其对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治疗效果[4]。乡村医生作为基层百姓健康的守护者,在保障人民健康幸福和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乡村医生自身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尚缺乏针对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进一步提高其疾病重视程度和诊疗能力,以更好地管理辖区血脂异常居民,为制定基层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国务院201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乡村医生界定为在村级卫生机构从事医疗保健且具有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不包括卫生员。本研究对象为辽宁省部分地区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
1.2 研究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辽阳县、灯塔市和北票市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所有乡村医生进行横断面调查。
1.2.1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5]收集资料,调查过程由经过严格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临床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面对面完成,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医方式和个人年均收入等)、血脂异常病史和药物治疗等。共604名乡村医生参与本次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实验室检测 抽取调查对象清晨8时前空腹静脉血8 mL,送至经过统一质控的实验室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测。
1.2.3 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3]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血脂异常:① TC≥6.22 mmol/L;② TG≥2.26 mmol/L;③ LDL-C≥4.14 mmol/L;④ HDL-C<1.04 mmol/L;⑤近3个月服用调脂药物。血脂异常知晓率定义为本次调查前知晓患血脂异常者占所有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血脂异常治疗率定义为近3个月服用调脂药物者占所有血脂异常患者比例;血脂异常控制率定义为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者占所有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血脂控制的正常水平定义为TC<6.22 mmol/L且TG<2.26 mmol/L且LDL-C<4.14 mmol/L且HDL-C≥1.04 mmol/L;血脂异常知晓治疗率定义为近3个月服用调脂药物者占本次调查前知晓患血脂异常者的比例;血脂异常治疗控制率定义为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者占近3个月服用调脂药物者比例。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核对无误后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7人血脂等核心信息缺失,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587名。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
587名乡村医生中男性376人(64.1%),女性211人(35.9%);年龄范围23~77岁,平均年龄为(47.5±7.8)岁,文化程度以中专/高中居多,共355人(60.5%);个人年均收入主要在2~3.99万元之间,为285人(48.5%);从医方式以完全脱产和半农半医为主,分别为209人(35.6%)和255人(43.4%)。见表1。
2.2 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现状
本次调查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1.6%,男性(47.9%)高于女性(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0,P<0.01)。<40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4.0%、40.7%、47.8%和44.3%。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0岁年龄组最高(52.4%)。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现状(n,%)
本次调查乡村医生高TC、高TG、高LDL-C和低HDL-C患病率分别为13.5%、24.5%、13.5%和14.0%,男性分别为14.6%、30.3%、13.8%和17.8%,女性分别为11.4%、14.2%、12.8%和7.2%。见图1。
表1研究人群基本特征(n,%)
图1 不同性别乡村医生高TC、高TG、高LDL-C、低HDL-C患病情况
2.3 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乡村医生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
本次调查乡村医生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4.2%、5.7%和1.6%,男性分别为12.2%、4.4%和1.1%,女性分别为19.4%、9.4%和3.1%。血脂异常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0岁年龄组知晓率和治疗率最高,分别为25.9%和22.2%。血脂异常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3.8%和28.6%,男性分别为40.0%和25.0%,女性分别为50.0和33.3%。见表3、图2。
表3 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乡村医生血脂异常知晓、治疗和控制率现状(%)
图2 不同性别乡村医生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587名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1.6%,低于2007年辽宁省≥20岁城乡居民(51.6%)[6]和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成年居民(46.3%)的患病水平[7],低于2016年全国农村≥18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水平(43.2%)[8]。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普通居民,乡村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部分半务农半从医,文化程度和个人年均收入较高,拥有一定的医学背景,从而血脂异常疾病意识更强、会更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但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2020—2021年吉林省93家综合医院医务人员(17.2%)[9]和2014年山西省某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患病水平(28.1%)[10]。这可能是因为乡村医生较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低,对专业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健康意识薄弱和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导致血脂异常患病率升高。
接受本次调查的587名乡村医生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4, 11]。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男性往往有抽烟、喝酒、缺乏锻炼、不合理饮食等习惯,使身体处于超重或肥胖等亚健康状态,长期持续会导致身体功能下降,增加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另一方面,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可加快肝脏摄取LDL-C的速度,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从而降低血脂患病率[12]。
研究发现, 587名乡村医生的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4.2%、5.7%和1.6%,与2017—2019年辽宁省≥40岁城乡居民(14.7%、5.9%和2.9%)[5]和2015—2017年河南省≥18岁农村居民水平(15.1%、7.2%和3.2%)[13]相似;低于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社区≥40岁居民(52.5%、37.8%和17.1%)[14]和2007—2010年全国≥40岁居民平均水平(64.0%、18.9%和7.2%)[15]。一方面,血脂异常知晓、治疗和控制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和地理位置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乡村医生作为一个基层医疗主要工作的承担者,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容易忽视血脂异常的治疗和控制。血脂异常知晓率和治疗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3, 16],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增加,体检和住院的次数增加,更容易获得血脂异常治疗和防控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年轻人有所改善[17]。研究结果还显示,辽宁省587名乡村医生血脂异常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3.8%和28.6%,高于2016年吉林省≥40岁农村居民水平(36.1%和22.3)[18],可能与乡村医生特殊的医学职业有关;低于2007—2010年全国≥18岁居民平均水平(62.9%和43.6%)[19]。
本次调查提示乡村医生对血脂异常的重视程度不够、诊疗能力不足。因此,亟待强化对乡村医生血脂异常诊疗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疾病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提升血脂异常诊疗的规范性,进而提高对辖区居民血脂异常管理的绩效,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