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促进师生共生共长

2022-10-21黄志红福建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科学

◇黄志红(福建: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

学习是一种信念的改变,而教师的使命就是用爱心和智慧串起学习的旅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求知、探索、表达、竞争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绿色生态乐园。而实现“师生共育、教学相长”的方法与途径有不少,作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进行阐述。

一、“点赞”评价体系,促进学科教学

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合理实用的发展性评价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课堂的喜爱。我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了“为我点赞”发展评价体系,明确细则,在科学学科中得到了应用。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点赞手记,教师家长可以为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点赞贴纸,学生将点赞贴纸贴到科学学科中的贴纸栏。发展性评价体系目前共设置了12 种对应品质的评价点赞贴纸、点赞卡和点赞偶像,采取“三级制+过程激励”的奖励方法。例如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有体现其中一项品质(如创造力、好奇心、友爱、团队精神、挑战精神等),就可以获得相应品质的一级激励物(点赞贴纸)。学生集满十个点赞贴纸,可以兑换二级激励物,即一个点赞卡以及教师亲笔赠言或者当一次升旗手。集满十个点赞卡可以兑换三级激励物,即一个点赞玩偶以及学校劳动基地生产的果蔬。

除了三级激励制外,还有过程性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学生所获“点赞贴”个数均公布在班级“为我点赞排行榜”中,学生可以实时查阅、互相督促、共同发展。不仅如此,每个月的月底统计,班级获点赞贴纸个数最多的前5 名学生,获“为我点赞每月之星”称号,并向家长发送喜报。每学期期末,累计获“点赞卡”枚数排前5 的学生可获得“假期选做作业优惠券”等形式丰富的奖励兑换。

二、推进课前导学,助力高效课堂

(一)线上推送,精准管理

因疫情影响,线下教学受到冲击,我校科学组教师,自主建立“云上科学”公众号,并线上推送科学微课程,邀请学生实名制发送至公众号加入,后可以利用二维码进行精准推送,教师建立起学生实名信息,可在班内进行精准管理。教师从一无所知的摸索,到新媒体老手,学生从线下的茫然到线上的教学互动乐趣,无不感受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课前导学,助力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涉及各方面内容较难,且实验操作性强,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的,继之对知识的应用也就更加困难。为此,我校教师经过研讨,创新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课前导学案,让学生预习相关学习资料,为高效课堂助力。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和训练,教师也可以通过回收学生提交的预习练习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提髙课堂教学效率。微信平台从2020年3月创建至今,目前关注用户5000 多人,2年多以来,阅读量超过18 万次,高峰时一天学习人次超过5900 次。创新形式的线上课前导学案,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以与学生的全方位携手共学共进为基础,创建了高效学习班级。

三、课后答疑分享,突破时空局限

(一)课后巩固延伸,创新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课堂长期存在课程容量大、理论知识较难理解、课时相对有限的问题。课后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相关主题思维导图绘制,将本课内容进行梳理分享,以巩固新知。除此之外,我校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以图文、视频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推送。这样,不仅可以将答疑解惑延伸到课后,更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学习,以便加强理解巩固。

(二)师生互动答疑,快乐交流分享

师生在课后交流沟通的时间往往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经常不能主动找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是在现实教学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则可通过互动留言、发送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寻求解决,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教师合理应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师生交流沟通,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间互相交流分享、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学生还可以对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仅避免当面提问的尴尬,还对教师教学反馈及后期课程内容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巧用诊断评价,呈多元可视化

(一)线性分析,研制特色校本作业

我校积极研制特色校本作业,做到课课练、分层练,教师及时批改、复批学生校本作业情况,并利用表格进行详细登记,对学生作业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跟踪。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抓重难点突破,将易错、难题进行知识点再归纳、再教学;抓学困生,每周利用延时服务期间,对学困生加强辅导,关爱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困境,进行记录,线性分析,逐个突破。

(二)云上数据分析,展现成效

为有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动态,教师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时记录分析的功能,通过管理后台的数据分析等功能,获取学生浏览学习、交流分享、作业提交的数据分析,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需求进行诊断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真正使教学取得实效。

(三)巧用平台,线上诊断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用传统的纸质考核其实根本无法展示图文、视频等,而不少的软件平台为我们的学业考核提供了新思路,它可以多形式完美呈现。除此之外,受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也已经成为一种师生熟悉的教学环境。我们在疫情期间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多样化的诊断评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在线诊断,还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

五、教研研习并举,师生情智共生

在共生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的角色,更是“教练和陪练”的双重角色的统一。我们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的教师,也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生。在校分管领导组织下,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科学教研会议,我们主要采取学校团队教研,抱团取暖,在开展教材培训、实验操作培训、集体分年级备课、答题技巧专项指导的基础上,教研组长带领专职科学教师积极开展各项帮扶活动,教研研习并举,立足解决兼职教师的痛点:缺乏专业学科知识,面对大量教学资源无从下手;对教材不熟悉,无法抓住教学重点;课后作业反馈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质提量等问题。对此,专职教师帮助他们一一有效突破痛点,积极进行教学示范、优化教学资源、教授教学策略、指导反馈整改等。

六、共建共生课程,以学促教

在进行共生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该遵循广泛性、启蒙性。我认为,科学学习与发展源于生活,要将生活中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契机充分挖掘并利用在教育教学中,寓教育于生活。学生要学会学习,且终身学习,培养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师要做到启思、开窍、育能、挖潜,让共生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广泛性、启蒙性、全面性、可变性。精准设计把控学生可能进行的活动及相应的支持性策略。例如,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材料、温度计与测量、弹性、溶解、膨胀、氧化、电(正负极,串联并联)、力(f、G、F、杠杆)、磁力、动定滑轮、光、声音等诸多课程都可以基于生活情境来设计,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单元整体教学等方式,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基于资源素材,师生在共生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小组能自主活动,教师能适时引导。又如,在科学课程中涉及比较多的“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动物、地球与空间科学等,都可以广泛进行共生课程建设。师生可以走进实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真实环境中的植物(针叶、阔叶、草本、木本植物等)、知道植物的生成、认识光合作用、认识树的年轮等;了解家禽飞禽、家畜禽兽、海洋动物、软体动物、昆虫、保护自己的动物(拟态、刺、壳、仿生)、动物的繁衍(胎生、卵生)等;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中,学生可以认识我们的国家分布、我们的种族、四大洋、七大洲、南极和北极、太阳系、土壤、石头、沙、水、天气气候、风雨、雷电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构建扩展类的趣味科学探究活动等。

七、转化课题成果,携手共同创新

学校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教研组长主持同安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同安区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该研究利用多项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了我校科学实验教学更好发展。例如,创编了创客科学实验指导书籍,为每一册每个科学实验撰写指导项目,并附有二维码可以扫码观看相应实验视频,全体教师都能对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和指导;创编科学思维导图概念图册,将每册每单元科学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梳理,为师生系统学习提供很好的样本材料;汇编“科学实验教学案例集”,突出典型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所采用的不同教学策略,供大家学习借鉴;积极通过课题影响辐射各校积极参与实验挑战活动,将科学实验融于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她本人也积极参与了学科相关的4 个课题的研究,及时将所学知识共享给全体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她认为,课题研究是帮助兼职教师更好地融入科学学科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有效推动教师对科学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目前,全区科学教学资源还在逐步完善之中。相信在示范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团队上下同心,共同开创,以及在互相的经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更多教学思路,解决当下的一些燃眉之急。

科学教育的道路虽很漫长,但却很浪漫。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中,研究教法、学法、学生、教师,不断提炼、斟酌,永葆热爱、热情、好奇,不断学思行。我们每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相信师生的共生共长,不是流于形式的理念,而是师生一同追逐在学习之路上的动力。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科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点击科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科学大爆炸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麻辣师生
科学拔牙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