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

2022-10-21梁艳红山东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土壤探究

◇梁艳红(山东: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2022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在科学课上采用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怎样做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呢?课堂提问是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还在遵循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提问模式,提出的问题太零碎、太散乱、太随意。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一次性抛出问题太多,提问没有重点

科学课堂上我们倡导启发式教学,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通过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要课题。但是,有的教师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提出的问题很少经过严密思考和过滤,随意性太强,所提的问题要么低思维度,要么难而不懂得启发,流水式提问太多,从而导致“满堂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问题太散没有指向性,学生无从下手

科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自主讨论、小组讨论的环节,有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就是纯粹地走过场,因为教师提出的要讨论的问题太散乱,没有指向性,导致学生不知道该讨论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讨论,学生很茫然,教师也着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很牵强地带领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究,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典型的按套路、走环节的提问,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根本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比如在研究土壤里有什么的时候,老师提问:你能设计实验验证土壤中有什么吗?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太大、太空,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有什么。所以,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下一步该怎么引导。

(三)为问而问无效问题多,提问没有实效

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一个问题教师感觉到问和不问效果差不多,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问题删除掉。然而,现在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为问而问。提问的目的是展示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殊不知,教师的很多提问都是无效的,要么就是学生不经大脑地集体回答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要么就是照本宣科浅层次的回答。这样的提问简单、一问一答,热热闹闹,形式上好像是经历了师生互动的热闹场面,实际上则是学生无动脑、无思考、无探究、无启发的“四无”课堂。

(四)只注重问不注重回答,预设多生成少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却犯单边主义的错误,把课堂当成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侃侃而谈,只注重自己的语言是否慷慨激昂而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有的提问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设计,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不敢放手,害怕收不回来,即使提问也是让学生按以前的演练来回答。或者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亮点,不会或者不敢过多地追问,从而导致课堂上没有了精彩的生成,只是一节索然无味的流水课。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探究能力呢?我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实现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精雕细琢,删繁就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好问题,都是教师经过精心琢磨,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详细地调查学情后提炼出来的,所以课堂中要问,但是不能乱问,更不能问得繁杂。在执教《观察一棵植物》一课时,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的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远处看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从近处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棵植物?从近处看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用放大镜观察这棵植物你又发现了什么?整堂课以这四个问题引领,课堂思路清晰明了,学生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聚焦核心,一语中的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有问可思、有问可议、有问可答、有问可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提问学生能不能回答,这样提问可操作性怎样,从而避免隔靴搔痒。尤其是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让学生干什么、怎么干要具体明确,所有活动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放手”不是“撒手”。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并回答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指向性,学生分小组认真地用眼睛观察土壤后,回答土壤里有枯枝败叶、小蜗牛等。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除去这些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东西外,土壤中还会有什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后,学生会回答:土壤中可能有空气、水分、砂、黏土等。教师再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你想利用什么器材,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并且发给学生可操作性强的实验记录单,让学生逐一验证土壤里有没有这些成分。三个问题的指引,让学生真正知道讨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让学生真正知道实验中该怎么做、该注意哪些问题、该记录哪些现象。这样的课堂提问就是聚焦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问,每一个问题缺一不可,而又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摸清学情,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的实施者正是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根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首先需转变观念,要做到心里有学生、眼里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明白设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探究服务的。其次,在教学前,教师要经过充分调研,可以采用谈话了解,也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合理适当,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参考标准制定目标,否则课堂提问可能造成负面后果,学生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有畏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启发性。这样,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兼顾个别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

(四)注重追问,思维碰撞

俗话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科学课堂上的提问也可以借力打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好的追问能让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和实践,激发学习兴趣。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但是课堂的生成资源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回答,发现有火苗就要紧紧抓住,让它成为熊熊大火,点亮整个课堂。在科学课上,有的教师为了实验结果的统一性,发现有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相反或者不同的情况,就会想办法改正学生的实验结果,令其与他人相同,更有甚者,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不去理会。这些现象都是教师眼里没有学生的表现,也是教师本身掌控课堂能力欠缺的表现,教师害怕放出去以后收不回来,所以干脆就不敢放,只能严格按照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虽然一节课看起来很顺畅,但是仔细品味却很乏味。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能搞一刀切,只有这些不同的意见才是学生真正的想法和实验结果。我们不怕学生出错,出错不要紧,正因为出错,我们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才能知道到底是不是错,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是学生发生学习的课堂。

(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科学新课标倡导评价,强调多元评价,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科学课程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么多的科学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增长探究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察,培养科学思维。所以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非常重要,学生要敢于对教师和同学的见解质疑。科学课堂上怎样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呢?课堂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天生具有求知欲,如果按规定的方向进行教学,则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只有更多地在讨论教学中动态生成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科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你的想法是否和他一致?如果一致的话你有没有想补充的地方?如果不一致的话,你的想法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的回答,并且在评价其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评价可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可以适当地忽略对错,但是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简单的重复课本上的内容,也不是按照预设走流程的表演,它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只有课堂提问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不呆板、有效而不拖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深深地埋下一粒种子,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科学土壤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土壤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灵感的土壤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