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探赜

2022-10-20马鸭亚

成才之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减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马鸭亚

摘要:“双减”政策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界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高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全新课题。文章从“双减”的概述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双减”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并对“双减”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2-0077-04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简要来说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而纵深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双减”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以期找到“双减”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契机与提升策略。

一、“双减”的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落实“双减”政策,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乃至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重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此,各学校应秉承“童心同乐”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构教育生态,以保证“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认知和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活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从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四项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因此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也是思维开发的过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语言学习,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因此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审美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只有达到审美层次才算完善。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三、“双减”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推动教学改革,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近年来,校外学科类培训如同一股强劲的浪潮,将许多家庭卷入其中。无论孩子成绩如何,家长都在或焦虑、或无奈的情况下横下一条心,“拎”着孩子往培训班里冲,“内卷”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常态。校外学科类培训成为许多中小学生“标配”的背后,是教育培训行业的“野蛮生长”,是被紧紧束缚的孩子和焦虑不断升级的家长。《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行作出严格规范,强调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提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要求,这使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育核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这样的契机下,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减轻作业负担,增加学生课外时间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仅依靠课堂学习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知识积累。在“双减”之前,学生的作业负担较重,他们在完成课后作业后鲜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双减”明确提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尤其提出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时间,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3.降低考试压力,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双减”政策提出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倾向。这为优化考试考核方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有助于弱化考试的“指挥棒”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在这一契机下,语文教师要将考试内容从单纯对语言文字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和家长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全面优化核心素养的培育环境。

四、“双减”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1.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双减”政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基础,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引导学生在语感提高、语言积累、语言把握等方面下足功夫。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通过摘抄、分享来积累素材,并帮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语言素材构建语言体系,以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精准把握,使学生充分洞悉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规律。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现实语境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我,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口语表达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输出,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其语言发展呈正相关。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书籍或文献,再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感受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加以归纳,对文学形象进行辨析,从而精准把握语言运用技巧,有效提高语言運用能力。第二,在语言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多组织一些语言活动,如辩论、演讲等,积极营造思辨氛围,以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借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他人展开交流,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有效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的方式。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美的洞察力和交流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重点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减弱自身对文本的剖析力度。审美的前提是个人的感受与体验,而非教师替学生“掰开了、嚼碎了”过度地解读与剖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赏析文本、感受文本的时间,引导学生从作品语言、作品情感、作品主题、作品人物等多个维度进行赏析和品味,使学生由内而外地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能够依托语言文字,以及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素材实现对自身审美观的有效表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研读、欣赏与评价。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和带领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读,促使学生有效领会作者的创作深意,掌握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技法,积累语言素材,丰富审美体验,深化情感认知,从而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对美加以展现。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表现与创造是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去创作文笔优美的作品。《意见》提出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分层写作任务的方式使每个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其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语言文字既传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语言文字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历史的传承、文化的认同。语文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因此,语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依托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挖掘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能力。

第一,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教师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例如,“孝”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老”的省略,下半部分是“子”,代表老人居上,子女居下,子女背负着老人,就是孝顺。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孝”字就能传达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汉字的内涵与文化价值,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第二,挖掘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诗词是其中的精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古诗词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古诗词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促使学生更好地从古诗词的语言、情感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浪漫,从而自觉产生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

第三,培育学生人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课本剧、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渗透,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语文教师要结合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春联”的小任务,让学生抄录下自己家、亲戚家、邻居家的春联,并了解春联的内容,感受春联中浓郁的节日气氛和吉祥文化。在元宵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元宵诗会,让学生搜集与元宵节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分享。在这些传统节日的渗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有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最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意见》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基于此,在课后服务环节,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契机,为学生讲解中华历史名人、讲述古诗词的发展历程、介绍传统文化的构成等,并在课后通过微信群将相关资料分享给学生,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布置的作业会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回归校园,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会得到有效减轻,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会更加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践行“双减”,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都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语文教师应科學、合理地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立足能力培养,着眼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林.“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优化转型[J].韶关学院学报, 2021(11).

[2]缪步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9).

[3]赵新慧.小学语文作业高效减负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4]周红英.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03).

[5]王桂生.语文“减负”重在培养兴趣[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6]杨泽庸.浅谈减负与语文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8).

[7]王萍.语文教师的“减负”问题[J].昌吉学院学报,2002(03).

[8]杨仕禄,刘树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减负”的一个方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Explor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Ma Yaya

(Bangluo Primary School,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11, China)

Abstrac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form measure in Chinas educational circles at this stage. It is a major event that benefits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It is a major arrangement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ys and the countrys major pla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Chinese teaching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quirements, reduce the burden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has become a new topic that Chinese teachers must constantly explore and practice. Starting with the overview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double reduc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and explores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primaryschoollanguage; corecompetence; qualityeducation

猜你喜欢

双减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