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人才立体式培养研究
2022-10-20唐献玲
摘要: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培养乡土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宿迁市新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立体式乡土人才培养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系统人才观为指导,树立乡土人才强乡的理念;加大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新乡土人才队伍;探索校—政—企联动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原乡人才提质增效赋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培训与展示的新平台,线上线下融合让乡土人才有更多发挥空间,强化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的联合举措;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保障与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关键词: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新农村;立体式培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7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2-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人才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2009)的研究成果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既要引才、育才、用才,亦要惜才、爱才、护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人才资源状况调研方法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乡土人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人才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农村人口总体中所具有的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内涵的总体劳动能力,是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体力或者技能等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们的集合。笔者以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等地代表性乡村为例,实地调研,通过接待地村支书的现场讲解,采访大学生村官、新农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专业人才,了解新农村发展过程中乡土人才的重要担当,明确乡土人才的成长与作用。同时,在网络上开展关于宿迁人才资源状况的问卷调研,以宿迁乡土人才为调研对象,设置18个客观题,2个主观题。问卷调研共计填写200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涉及乡土人才基本信息、收入与支出、人才种类与培训、标准与科学管理、人才问题与建议等方面,汇总整理分析基本数据,了解宿迁新农村乡村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与期望。
二、宿迁新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状况调研结果分析
1.乡土人才基本信息、收入与支出方面
在被调研人员的基本信息中,男性的比例为66.67%,高于女性,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的比例为27.54%。在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的比例为36.29%,30岁~39岁的比例为14.49%,40岁~49岁的比例为23.19%。人才的文化水平结构中,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39.13%,大专的比例为8.7%,中专或高中的为24.69%,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13.04%。部分50岁以上被调研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但多是有丰富经验的乡村建设能手或地方致富带头人。在乡土人才的收入与支出方面的调研中,家庭的主要收入方面(多选),收入来源从高到低分别是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种植业、养殖业、实体店。在家庭主要支出方面(多选),衣食住行的支出比例為97.1%,医疗与教育的支出比例均在70%以上,说明民生问题目前还是大项支出。在其他自填选项中,写旅游的比较多,说明乡土人才对旅游的计划已比较普遍。
2.乡土人才类别与知识培训方面
乡土人才类别的调研中,选择经营能人的比例为37.68%,占比最高;选择生产能手或能工巧匠和专业后备人员的比例均稍高于25%,选择具有技术职称的比例是10.14%,其他情况的比例约为10%,说明乡土人才的种类多样化,但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在总体比例中还比较低。在涉农知识技术获取方面,选择自学的人比例近60%,远程网络学习教育的比例为20%,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比例为14.5%,科技下乡中学习的比例只有5.8%,在涉农方面技术培训的选项中没参加与不经常参加的比例超过90%,说明职业技术学校与科技下乡作用发挥的空间还很大,参与的乡土人才较少。
3.乡土人才来源与预期知识培训方面
乡土人才来源的选项中(多选),选择外出返乡人员排在第一,比例超过80%,原乡本村人员选择率为75.36%,下乡人才(科技人员、城镇人员、三支一扶人员等)选择的比例为66.7%,还乡人才(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还乡人)的比例为24.6%,还有人选择其他,说明乡土人才的来源多元化。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的预期目标中,排列在前2项的是培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其比例为85.5%,将农村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的比例为73.2%,这与乡村发展需求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一致。乡土人才培训方式方面,选择在田间地头的各类管理与技术示范培训班的比例最高,为84.06%,选择科技下乡的比例为62.32%,选择通过远程教育收看各种实用技术讲座的比例为55.07%,选择全脱产培训学习的比例为26.09%,说明乡土人才对知识培训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选择培训的方式与现实的需求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长远规划的期待。
4.乡土人才认可标准与科学管理方面
乡土人才来源多元化,各地的界定方式有所不同。在认为最重要的标准选项中,排在第一的是起示范带头作用的乡土人才,占比66.67%,排在第二的是促进新农村创业增加就业的乡土人才,占比23.19%。政府在乡土人才界定中要给予人才认定的宽口径,示范带头是乡土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在对乡土人才科学有效管理方面(多选),选择合理选拔人才选项的比例达92.75%,关注人才奖励基金选项的比例为81.16%,制定相关政策的选项比例为55.17%,建立档案的选项比例为55.07%。这四项人才科学管理方面的诉求都超过50%,说明汇聚乡土人才,进一步发展新农村,需要可量化的标准与科学管理的系列配套措施。
5.乡土人才需求与发展建议方面
在乡土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选项(多选)中,认为乡村实用人才比例小的为95.65%,认为乡土人才培训途径、次数过少的为66.67%,认为乡土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为47.83%。访谈中,有的被调研人员提出以后年龄大的乡土人才保障不到位。加强乡土人才资源建设的建议(多选)中,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85.51%,为乡土人才提供好的培训平台为79.71%,让乡土人才引领群众致富为71.01%,给乡土人才发展制度保障为69.57%,根据档案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信息为44.93%,其他情况为1.45%。其中,乡土人才发展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的比例最高。
三、立体式乡土人才培育路径
1.学理上,以马克思主义系统人才观为指导,树立乡土人才强乡的理念
立体式乡土人才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理论指导,认识到乡土人才的重要性,树立乡土人才强乡的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满足人们的需求。劳动者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从社会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所拥有的知识、个人素质、各种能力等都受社会关系影响。劳动者在通过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所拥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劳动技术,能为其他社会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因此,地方政府管理者应意识到人的力量,有人才能干事业,才能带来新农村的新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只有以人民利益与科学发展为导向,以整体优化带动个人优化思想指导乡土人才资源建设,在承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协同合作,推动人才分不同层次不同批次转化提升,以原乡人才与下乡人才结合形成汇聚人才效应,才能形成新农村人才资源培育的新理念,助力新农村发展。乡土人才的培育是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因此乡村原居民与新乡村建设者同样要转变理念,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新变化,积极思考,积极行动。
2.政策上,加大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力度,留住乡土人才
2019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中,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宿迁市2019年印发了《关于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实施意见》,提出谋划人才布局,实施“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定期开展拔尖人才增选工作,全市动态保持1000人以上,给予一定经费补贴支持。2020年,宿迁市培养乡土人才20000名以上。2020年《关于深化“梧桐引凤”人才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是对《宿城区“梧桐引凤”人才引进计划(2018-2020)》的优化升级,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载体、更开放的环境,引才、育才、聚才、留才。2022年初,宿迁市召开专项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好“需求”与“使用”、“外引”与“内培”、“待遇”与“环境”、“政府”与“市场”四个关系,要在“融合”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聚焦产业所需、发展所应、创新所求、民生所急,着力在融合聚变中不断放大人才工作“乘数效应”,使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更加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些政策中,涉及鄉土人才扶持的“雏凤人才”,鼓励“金凤还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系统性乡土人才制度建设。
实地调研发现,新农村乡土人才创业与进一步发展最缺的还是资金。调研中对“建议”选项中希望“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比例为85.51%。以万林村创业青年为例,已经建成千亩鱼塘并投入生产,效益较好,拓展了广州、香港与澳门地区的等市场,平时渔场雇佣13人,卖鱼的时候要30个人。但资金短缺,2020年2月水产养殖(鱼类)贷款单中显示年利息率为10.5205%,乡村涉农企业贷款利息率还会高一些。政府对涉农的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扶持,促进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在乡村发展中展示才华,带动乡村振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项目建设,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
3.培训上,探索校—政—企联动,提高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提升的针对性
要形成多元化的乡土人才培训方式,就要通过政府协调组织,学校与企业协同参与培训,探索开发校—政—企联动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人才资源的专业技能。首先,开发涉农人力资源,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好农村学校的场地优势,促进农民中专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可以一乡一个培训中心或培训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延伸到农村村组中。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下沉到一线现场技术指导,向农民传授农业管理、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带动更多原乡人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能手。其次,优化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三农培训。学校应和私营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起来,对非农就业农民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让农民在岗前获得必要的技能,能够持证上岗。政府应鼓励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联系宿迁学院、江苏农民培训学校、淮海技师学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举办涉农实用讲座或开展涉农课题研究,并开展乡土人才需求调研、涉农产业发展调研,分类分片帮扶乡土人才成长。政府还应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在职培训、业务能力培训,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内部也应配置一定的资金,针对农民开展岗位业务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对涉农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对相关职业学校进行奖励或者发放补助。同时,乡镇政府、村委员会要鼓励农民主动参加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让农民到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村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充电”。政府应按照培训的课时、成绩、效果等,经过考评对取得毕业证书的农民或技术培训结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
4.平台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培育服务与展示新平台,强化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的联合举措
在信息化時代,要充分发挥好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培育的宣传与其成果展示工作。第一,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让网络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互联网加入大农业行列,能让“三农”发展获得新的机遇,缩短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政府的涉农信息传递更便捷。培育乡土人才可以充分利用金融、信息、电商一体的平台打造大农业的大舞台。第二,涉农官网和平台及时发布“三农”相关信息。宿迁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后,其官方网站中有非常多的涉农信息,包括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公开、办事服务等版块,可为乡土人才及时提供权威的信息。第三,利用互联网创新培育手段,适应远程在线教育发展趋势。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开展乡土人才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传递先进的农业科技与新的思想理念,营造乡土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第四,利用互联网展示“三农”成果,推动乡土人才交流互鉴。政府可举办地方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线上和线下大赛,利用互联网直播乡村土特产大赛,挖掘优秀人才和项目,表彰爱才、用才企业,鼓励企业重视人才。
5.党建引领上,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保障与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立体式乡土人才培育应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保障和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第一,加强乡村党支部的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到基层,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使农村党员积极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第二,多渠道把乡土人才“聚”起来,坚持“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将乡土人才选出来、引回来、聚起来。基层党员应积极发现基层人才、推荐基层人才、爱护基层人才,采取广泛走访、一插到底发掘等形式,对“土专家”“田秀才”进行摸底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建立乡土人才交流群,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完善乡土人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做好保障与改善乡村人才生活条件的具体措施,积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参选各项评选活动,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可作为村“两委”班子后备人才重点培养。
四、结语
总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汇聚并培育更多的乡土人才,振兴美丽乡村,让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各尽所能,能为乡村长效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活力与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龙献忠,龙晴琴,王兵.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乡土人才培养研究[J].武陵学刊,2021(06).
[2]孙青.江苏盱眙:精准施策培育乡土人才[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10).
[3]陈娟.激发乡土人才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芜湖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
[4]唐献玲.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利益冲突与治理机制[J].社会科学家,2020(10).
[5]刘帅旗,杨春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探析———以竹山县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Cultivate of Loc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ng Xianling
(School of Marxism,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Local talents are the new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ocal talent resources in the new countryside of Suqian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ree-dimensional local talent cultivate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systematic talent view, establish the idea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side with local talents; increase policy preference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expand the talent team of new rural areas; explore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linkage,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empowerment of native talents;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platform of Internet + training and exhibitio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o give more play to local talents, and strengthen the joint measures of demonstration first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managing talents, and ensure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 talents.
Key words: localtalents;ruralvitalizationnew countryside; three-dimensionalcultivate; talent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