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刍探
2022-10-20王静
王静
摘要:“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部分。高校在加强“四史”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挖掘不足、教育方式单一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高校应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四史+”育人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四史”教育资源;凸显爱国情怀,在“四史”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四史”教育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四史”教育成效;组织社团活动,探索“四史”教育实践新平台。
关键词:高校;“四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2-0037-04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四史”教育,并将其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以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环境下,全面加强“四史”教育,将其更加全面、科学、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史”教育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意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探照灯和必修课。把“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坚持以史育人、以史明鉴,符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是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时因势之举。
一、“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1.“四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
“四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其中蕴含着先进的理论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延续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2.“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重担。“四史”教育中蕴含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学生矢志不渝跟党走,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此而言,“四史”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人才培养、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法宝。
3.“四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要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党史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奋斗史;新中国史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拼搏史;改革开放史讲述了中华儿女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逐步完善的光辉史。“四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素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高度融合、内在统一。
4.“四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开展“四史”教育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中国革命精神、改革发展史的理解,从而将“四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学生学习“四史”是多专业覆盖、各学科交融的过程,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梳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四史”教育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高校通过搭建“四史”教育学习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以品牌化、精细化、持续化的“四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提升“四史”教育质量。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但是传统“四史”教育形式的老化和功能的弱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留下了巨大的意识形态“真空”,导致“四史”教育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1.“四史”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
党历来重视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注重历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当前,部分高校对“四史”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和利用率还有待提升,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有所欠缺。在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时,部分教师偏向于浅层次阅读和灌输式教育,缺乏深层次理解和启发式教育,对“四史”教育的核心内涵、教育内容阐释不够,教育内容的设计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思想实际,容易造成“四史”教育浅表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2.“四史”教育方法欠佳,影响实效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以史明智、以史育人的作用,而教育方法欠佳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教育对象主体性体现不够。在开展“四史”教育实践中,部分学校较多关注“四史”教育在宏观层面的要求,注重强调“四史”教育的共性要求,更多的是向大学生强调“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较少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需求,忽略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不足。部分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存在层次性不足、时代感不强、现实性不够等问题。在教育内容的讲授上,忽视了对教育内容的话语转换,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语言中,话语表达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3.“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开展“四史”教育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四史”教育内容有所涉及,但是尚未开设专门的“四史”课程,也尚未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和掌握的“四史”知识较为零散,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此外,部分“四史”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给大学生过于抽象化、理论化、虚拟化的感觉,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推进“四史”教育是培根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推动落实,更需要多维主体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形成以史育人的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四史”中的教育资源优势。
1.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四史+”育人体系
第一,提高标准,构建“四史+学生”育人平台。“四史”教育是思维逻辑与社会实践的起点,高校应把握“四史”学习的核心内容,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四史”教育教学微课堂,遵循立足学生、面向学生、助力学生、成就学生的“四生”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引入问题、嵌入故事、纳入探讨,以学生开放式的视角挖掘“四史”素材,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形式、方案、内容的创新,从场景共情到情感共鸣到价值观认同再到精神的传承,层层递进。第二,优化队伍,构建“四史+教师”育人队伍。教师是立德之本,教育之源。高校要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以专家、名校名师、学术骨干等不同群体组成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平台”高水平育人团队,以高质量教材、高标准课程为基础,打造高层次课堂,做到以研促学,巩固育人实效。还应发挥教师道德模范作用,使教师严以律己,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第三,厘清线路,构建“四史+课程”育人体系。高校应聚焦“四史”的内容,结合专业特色,搭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教师应挖掘革命战争时期通信设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建设时期电子类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改革开放时期电子类产业的崛起等作为课程素材,以此为重点,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专业的课程思政。第四,拓宽思路,构建“四史+实践”育人模式。高校应注重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型思维能力。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全过程,讨论研究如何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拓展社会实践,如何产出成果。高校应预判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开发出具有探索性、个性化的课程。高校应以专业为平台,开发“APP+小程序”、人工智能VR、3D虚拟图像等智能产品,创新实践模式。高校应提升课程深度,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打造模块化特色专题系列课程,深入挖掘“四史”精神内涵。
2.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四史”教育资源
“四史”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联动性的教育工程,高校应该强化顶层设计,为“四史”教育提供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的保障。首先,强化理论武装,实现以史化人。在开展“四史”教育时,教师要运用理论的力量达到说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本身的影响力。其次,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想要实现“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需要学校各教学单位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强化理论学习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历史资源和地缘优势,结合丰富的红色故事、烈士事迹和社会变迁,切实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以史育人。再次,选强配齐“四史”宣讲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四史”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只有具备高度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才能将“四史”知识讲准确、讲透彻、讲明白。
3.凸显爱国情怀,在“四史”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
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四史”故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还要在故事讲解中传播好中国理论,宣传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扶贫故事、抗疫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我国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展实地红色故事演讲,让学生一边看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物件,一边听讲解员说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侧重点,要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讲解,并探讨历史故事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还要深刻分析历史故事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
4.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四史”教育方式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植根于继承。开展“四史”教育活动,要坚持守正创新,既有经受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内容,又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拓展新的内容和方法。历史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历史文化血脉是一脉相承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丰富“四史”文化的传承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为“四史”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在继承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寻求理论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开展“四史”教育时,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教育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要积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载体,发展和丰富“四史”教育方式方法,运用隐性渗透的方式将“四史”知识传递给学生。
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四史”教育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集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为促进“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理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增强“四史”教育的现实性。要善于把握教育对象的现实状况,弄清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把握其思想脉搏,尊重其个性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四史”教育,使“四史”教育更具針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敢于回应现实问题。开展“四史”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敢于同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做斗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三,合理运用教育契机。教育契机是教育过程中教育事件发展的关键。在“四史”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影响力,又要吸引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切实增强“四史”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6.組织社团活动,探索“四史”教育实践新平台
“四史”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人文情感真实,高校应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地制宜、分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指导,以理论促实践。把学习“四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理论学习方面,应通过对线下教学产出的系列课件、教育教学视频、新颖的教学案例等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档案材料,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这些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优化课件和视频,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增强社会影响力,实现理论教学成果的二次输出。在实践教学方面,应从实践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角度切实打造社会实践基地,聚焦社会实践定位,强化内在主线,多方整合资源,形成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外实践方面,应以家国情怀、地方特色为基础,将专业背景融入课程实践,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演讲、歌舞剧、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四、结语
总之,高校应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四史+”教育模式,形成闭合管理,强化机制保障,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2]庾向芳,秦淑娟.“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6).
[3]孙頔.“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理论观察,2020(09).
[4]王大洋,王小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4).
[5]李碧静.建党百年背景下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1(25).
Exploration of the Way of Integrating the"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vsities Students
Wang Jing
(Taiyua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40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and univevsi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impl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with college and univevsi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and construct the "four histories +"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four histories"; highlight patriotism and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adhere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enrich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mode;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organize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explor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four histor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and univevsities student; educational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