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赜
2022-10-20王静
王静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为宗旨。但因本土化不足与课程理论来源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教育成效不佳。文章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在概述课程思政基本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其建设目标和预期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2-0013-04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析”(项目编号:2022JY14)
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要全面贯穿于所有高校与所有专业,核心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育能力,增加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职业知识传授,着力探索有效的改革路径,最大化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对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进行论述。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概述
1.课程思政的定义及内容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贯彻其中,对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实施潜移默化的培育,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家国情怀,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教育。然而,课程思政并非是简单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叠加,也不是将所有课程思政化,而是立足本课程知识体系,提炼出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再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2.课程思政的重要特征
第一,传授知识与价值塑造。课程思政注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育的全面发展,协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而且要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第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注重巩固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拓展公共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路径,促进思想教育元素在各类课程中的渗透,依托更多载体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避免空洞说教或机械灌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引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品德塑造。第三,分类指导与统筹协调。高职院校应肩负起立德树人职责,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的相互协调与共同推进,强化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结合各专业、各课程特征分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3.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想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将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之中。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传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合理融入思政内容,通过强有力的价值引领与思想熏陶,完成课程育人任务,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科学嵌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中,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成功转变,营造门门课程有德育的浓厚育人氛围。
4.课程思政的预期效果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等正确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的职业观、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形成,促成社会主旋律的弘扬与正能量的传播。第二是借助专业特色加深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敬业内涵进行深挖与讲授,培育大学生求精、求细、求真的务实精神与创新精神。第三是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主阵地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实施春风化雨般的培育,使其由内而外、由认知到行动、由局部到整体认可并践行正确价值理念。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发展理论体系的中国化转变不到位
诞生于20世纪初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引入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然而,职业发展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背景与社会现实,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实际国情相脱节。例如,该理论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倾向十分突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强调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及能力等因素,忽略了时代发展、国家发展、社會发展、家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当今复杂的国情、社情、国际形势等,给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容易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趋于理想化。基于西方价值理论体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向广度与深度拓展,必然会出现内容矛盾、质量不高、效果较差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不符合我国实际,与我国宏观教育战略的价值观引领和价值逻辑相背离,尚未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道德教育力度不足
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从业者对个人职业与工作的看法,以及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推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层面的相关内容较少,过多强调职场的成功发展,将职业道德的教育养成交予了人文课与思政课,这导致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并诱发一系列消极问题。爱岗敬业、团结互助是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但组织忠诚度低、团队精神缺乏、过于自负、敷衍塞责等现象在新时代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偶有出现。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而且要重视其工匠精神的打磨,促使其将个人职业发展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毕生追求,促使大学生做岗位的好榜样与好先锋,力争干出成绩,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社会价值的弱化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广泛引入了心理学方法与理论,教材内容集中在学生性格、能力、兴趣与价值观四个维度。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往往过度强调自我认知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外在因素的重要作用,容易让大学生倾向于个人价值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发挥。例如,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小猫钓鱼、价值观大拍卖、六岛环游等自我认知教学兴趣法,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理念,保证了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支撑,使大学生深化了对自身的了解与认知,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逻辑与实际指导之间存在偏差,如部分大学生会更加关注职业兴趣的测评结果,并产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现有专业不匹配的潜在认识,导致厌学或逆反心理的出现。同时,有的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对自身价值过分看重,强调个人的得与失,不能与国情相结合,造成理想信念丧失、社会责任感下降、急功近利心态蔓延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旨在全方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世界,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职业的胜任力,推动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但从课程思政视角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深度不够,并未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规划方法,所讲授理论体系也与我国国情相脱节,实际指导价值不高。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特别是没有对自己未来职业做长期规划,系统性评估缺失,造成在择业过程中举棋不定,浪费了良好机会,加之前期规划与就业经历的不对称,导致就业自信心受创,求职方向不清晰。结合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寻求一份职业作为起步至关重要,也是未来获得成功的平台与立足点,因而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十分必要。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路径
1.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发展,发挥思政引领作用
第一,聚焦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问题,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理论体系中的成功经验,扎根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从本土化尝试与实践中总结与积累经验,力争探索出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的本土化,需要历经“国外理论、本土理论”向“本土问题、本土理论”的转变过程。因此,必须从我国实际出發,避免“生搬硬套”与“故步自封”,有序推进该理论体系的移植、借鉴、对话与创新化发展。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围绕时事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例如,在认识环境与形势部分,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等相关内容,提升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的分析辨别能力,强化其在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对党的理论的高度认同。第三,重视多方资源整合,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中思政课程的隐性渗入。按照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即“市场导向、学校推荐、政府调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有必要提高市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形成有力聚合态势,加深思政课程的融入深度,拓宽思政课程的融入广度,加快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本土化进程。
2.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思政资料库,加大品德教育力度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需要以大学生综合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课程设计目标,重视就业指导类内容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与搜集,合理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中的德育比重,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料库。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全程融入思政知识,储备各阶段的课程思政资料。例如,可以在阶段性测试中设计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考核题目,引导学生从思政视角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养成将思政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良好习惯,坚持在正确思政意识指导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丰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储备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资料。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与教师,还包括国家政策、市场动态、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资源。对此,学校应善于利用各方面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专题讲座,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对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以及社会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职业认知,为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扎实基础。第三,创新基于课程思政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储备丰富的课程思政教材资料。教材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一些教材的理论体系引自西方理论,与我国国情缺乏衔接。对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融入行业杰出人才、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渗透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内容,定期编写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的校本教材,不断推动教材的创新,创建融合思政内容的课程教材资料库。
3.推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学生社会价值发挥
第一,高职院校应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切实将价值观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等纳入理论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社会价值发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理论层面的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引导其正确处理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主动到人才急需之地建功立业。高职院校还应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内涵,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创造精神,使大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为国家贡献更大力量。第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取向、国家发展、社会所需等,尽可能对接文化氛围浓厚、价值理念正向的企业,创设实践基地,力争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环境,通过企业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双重影响,让学生对个人社会价值的功能与效用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4.優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大班教学为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灵活采用课堂讲授引导、典型案例讨论、访问访谈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利用各类“云”课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如在生涯启蒙部分,教师可合理加入撕纸条、绘制生涯彩虹图、制订旅游计划等体验式课程内容,将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融入其中,从国家发展角度帮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理解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探索职业兴趣部分,教师可采用头脑风暴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所有职业的运作模式、文化理念等,引导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短期目标,并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坚定信心,克服自身惰性,实现个人理想。在探索价值观部分,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云”课堂上开展职业价值观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在平凡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认识工作环境部分,教师可套用人物访谈模式,引导学生访谈父母,了解父母的职业决策、家庭分工、职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及其感悟等,从而更加珍惜学习时光,提高职业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领航学长、优秀毕业生等,采用线上视频、直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领会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应善于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搜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并从中提炼思政教育内容,有效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需要构建社会主义职业成才观和价值观的系统性教育体系,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同国家建设发展、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指导,进而培育出思政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付怡,高海洋.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4).
[2]徐喜春.体验式教学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创新向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3]刘孙渊,吴秋迪.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差异性定位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
[4]袁懿.试论“中国梦”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areer Plan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hool,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aiming at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ognitive ability.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localization and the source of curriculum theory,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is po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areer plann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fines its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and expected effects, analyz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