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2-10-20赵嘉静黄文玲付寒雪
赵嘉静 黄文玲 付寒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北京 100078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反复发作的盆腔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 个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CPP病因较为复杂,可进一步通过孕产史、手术史及心理状况、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目前,西医治疗CPP 主要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2],若患者长期精神焦虑紧张,可进一步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3]。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CPP 并缓解患者症状有着明显的效果,中药口服、灌肠及穴位贴敷、针灸均为目前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优选疗法[4]。
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是基于Java 语言的应用程序,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演算,为研究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5]。现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6],目前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发展前沿进行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7-9]。故本研究在此前对CPP的研究基础上[10],通过对中医药治疗CPP 的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普赖斯定律[11],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可了解该领域作者发文情况。对中医药方面治疗CPP 的热点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为此后CPP 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方向及研究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设定
对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检索表达为TI=(“慢性盆腔疼痛”OR“CPP”)AND(SU=“中医”OR“中药”OR“中医中药”OR“中西医结合”OR“祖国医药”,其中检索类别选择为期刊。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中医药口服及外治CPP 的临床试验、实验研究;②CPP 的中医证候(证型)研究;③名老中医治疗CPP 经验。
1.2.2 排除标准 ①文章基本资料信息不全;②重复发表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将中国知网中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将此文件命名为以“download_慢性盆腔痛.txt”。并将文献导入Excel 中,对年度发表论文趋势进行总结,并将文件导入至CiteSpace 5.8.R1 中进行数据转换,对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5],其中时间划分为2000—2021 年,时间线索分区为1 年,其他均为默认参数值。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文献检索得到总篇数298 篇,通过纳排标准,最终可纳入研究文献总计193 篇。
2.2 论文数量年度发表分析
第一阶段为2002—2009 年,其发文量较少,年度发文量均低于5 篇,且未见明显增幅;第二阶段为2010—2016 年,虽2014 年呈下降趋势,但发文总体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 及2016 年达到顶峰,均为22 篇;第三阶段为2017 年至今,年发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并不显著。见图1。
图1 论文数量年度发表趋势
2.3 作者合作可视化分析
研究作者合作图谱共有303 位作者,发表的文章最少为2 篇。其中,≥2 篇文章的作者总计28 人,占总作者的9.12%。其中合作图谱由节点和连线共同构成,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大小和颜色代表作者的发文情况,每位作者的合作关系可用连线表示。中医药治疗CPP 联系较为密切的是以冉青珍及段志芳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见图2。
图2 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2.4 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分析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共有208 所机构,其中发文量≥2 篇共计19 所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发文量中为第一,共为9 篇。其中机构所属地区为广州地区发文量较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均有相应的合作关系,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见图3。
图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2.5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5.1 高频关键词 共236 个关键词被纳入,7 个关键词出现频率≥12。频次排名前七位的关键词为慢性盆腔痛(173 次)、中医治疗(51 次)、中药灌肠(46 次)、临床疗效(41 次)、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36 次)、中西医结合疗法(19 次)、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12 次)。
2.5.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CiteSpace 软件中运用LLR算法对CPP 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其中CiteSpace 模块值(Q 值)和平均轮廓值(S 值)两个指标来表达可视化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最终本研究的Q 值=0.483 2(>0.3),S 值=0.784 5(>0.7),提示此聚类显著且合理。见图4。
图4 关键词聚类分析
#1、#2、#3、#5 都是针对CPP 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中医治疗(特别是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4 和#6 是针对于引起CPP 的疾病研究,热点集中于PID 及EMS 两个方面。其中CPP 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及重要节点,可进一步选用聚类时间路线图进行表达,见图5。提示中医药治疗CPP 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药灌肠、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CPP 的干预效果研究。
图5 聚类时间路线图
2.5.3 关键词时区图 2002 年以后提出CPP,并在后续研究中,常观察中西医结合及中医治疗CPP 的临床疗效;2005 年文献第1 次提出中药灌肠治疗CPP,并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中药外敷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是中医药治疗CPP 的优化方案之一;2009—2010 年,文献中逐渐出现以PID 及EMS 为病因的CPP 论述,提示医务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病因方面转变,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011—2021 年,关于中药口服、针灸及名医经验治疗CPP 的文献初步显露。见图6。
图6 关键词时区图
3 讨论
古籍中无“慢性盆腔痛”病名,可归纳至“妇人腹痛”“痛经”等范畴,其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复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PP 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目前西医治疗CPP 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方式,长期药物治疗后,影响到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并且存在药物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在停药或术后易复发[12]。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单独或配合运用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外敷的中医疗法,可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3-14]。
本研究对中国知网中关于中医药治疗CPP 的193 篇文章进行纳入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CPP 研究的疾病主要为PID 及EMS。其中PID 是一种女性上生殖道常见的炎性疾病,若PID 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易造成盆腔组织破坏、周围组织粘连、增生并瘢痕形成,引起盆腔疼痛症状[15]。EMS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出现在子宫以外的其他部位,易引起CPP[16],研究发现可能与局部炎症对人体神经疼痛传导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有关,也可能与EMS病灶中神经纤维增多,神经分布异常导致痛阈降低有关,也可能是病灶压迫或性交外力影响下神经受刺激引起疼痛。CPP 的治疗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根据其原因进行治疗,对病情进行评估并进行诊断,了解引起盆腔痛的相关机制,从根本上缓解CPP[17]。
中医药治疗CPP 主要集中于中药灌肠、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3 个方面,目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药灌肠法作为中医药传统治法中最常用、最经典的治法之一[18],在治疗CPP 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可能是因为直肠与子宫及其附件相邻,彼此静脉丛交互吻合,直肠吸收充分,并且中药灌肠比口服给药的吸收总量更高,生物利用度好,最终使药物直接渗透至病灶[19]。目前中药灌肠常配合中药外敷、中药口服、足部熏洗及情志干预进行治疗[20-23],临床上均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黄芪建中汤、少腹逐瘀汤、葛根芩连汤等药口服可有效减轻CPP 患者的疼痛症状,其中配合穴位电子灸法[24]、中药外敷法[25]均具有明显优势;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可下调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症状和疼痛的改善[26-27],改善CPP 患者心理状态,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对中医药治疗CPP 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对中医药治疗CPP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因目前中医药治疗CPP 尚在探索阶段,建议中医药治疗CPP 的研究中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中医药在CPP 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