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岐:绝不仅是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
2022-10-20王保通
李振岐(1922-2007),河北遵化人。中共党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历任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主任,西北农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等职。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西北分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第二届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农林牧渔组成员等职。先后荣获农业部部署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科技精英称号、国际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等称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为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控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1922年9月4日,李振岐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七·七事变”时,他的家乡沦陷,家乡人民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与践踏。不久,他积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也就是在这个期间,蝗虫在他的家乡年年猖獗危害,使家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耳闻目睹这天灾人祸,他暗下决心,要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要学习消灭庄稼病虫害的知识,为农民解除苦难。后来他考入山西大学学习,期间为了抗击日寇他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远征军。日本投降后,由山西大学转学至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学习。学习期间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陕西关中解放,他也毕业留校任教。
1950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国大流行,损失粮食达60亿公斤。这一灾难强烈地震撼着李院士等的心。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一个专门研究和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全国性协作委员会迅速组成,李先生为西北地区的科技骨干。经过6年的艰苦调查,终于弄清了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防治途径,撰写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论文“陕、甘、青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之初步研究”,为研究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开拓者”。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先生一直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为主攻方向,不仅对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因小麦品种抗条锈丧失而引致7次小麦品种大更换。李先生带领团队为此研究了50多年,终于弄清了造成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原因与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与此同时,他结合指导研究生,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小麦条锈菌的变异机制,先后明确了突变和异核作用为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建立了我国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揭示了条锈菌在我国不同小麦种植区间的菌源传播关系,首次获得了“基因漂移”的直接证据。本项研究结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关注,并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Science》论文引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近古稀的李先生率先在西农买了电脑,第一个装上了最新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第一个使用电子邮件系统,之后他又率先给植物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已经迅速发展,而我校由于财力和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因素,分子生物学一直没有开展,与国内外的研究差距越来越大,先生非常着急,他多次向省领导和校领导请示、打报告,要求尽快成立我校自己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2001年省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在我校成立了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使我校生物技术与农业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也成就了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
李先生非常注重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先生留学前苏联期间,他就曾认真研究过当时苏联27位植物病理学专家的成才之路。那时他就认识到,无论是人才个体成长或是人才群体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探明这种规律并按此规律培养人才,组建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少年来,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着这一思想。无论是他当研究工作的“主帅”,还是兼任各种行政工作,他都把自己当做“人梯”来对待。他说,人皆为我师,我愿为人友。他尽一切力量使自己的学术团体形成合理的梯队,形成志同道合的凝聚力、合力。
为了开阔每位同志的眼界,他多方联系,让植病学科点更多的同志到国外去开眼界、长见识、炼功力,了解本专业国际上的最新动态,然后用于各自分担的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植物病理学科点先后创建了植物免疫、植物真菌、植物生态和植物病毒等学科门类相对稳定和齐全的教研室和研究室,形成了一支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科技创新团队。植病学科点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并先后荣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006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植物病理学引智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植病学科点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再度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在他的精神鼓舞下,2021年国家“双一流”学科评估中,我校植物保护学科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序列。
在李先生身上尤其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是他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上至他的师长、领导,下至他的学生、同事、助手、农民等,只要是接触过李振岐院士的人,都会被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先生经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吃亏是福,无论与谁合作,我们必须首先要抱着吃亏的态度,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这样人家才愿意和你合作,你才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干出大的成绩”。2002年李院士以其杰出的科研成果和贡献,获得了何梁何利奖金。获奖后,李院士捐出了全部奖金20万元港币,设立了植物病理学创新研究奖,奖励在这一领域内取得创新性研究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鼓励研究人员大胆创新,以促进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目前,该基金已奖励了120多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以表彰他们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
李先生在担任植保系主任期间,他的工作比较忙。但只要有集体活动,他都能以身作则,与大家一起干。记得当时每个礼拜六下午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李先生无论多忙都会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参加劳动。就在他70多岁当了院士以后,植物病理试验站搬家时,他还亲自和大家一起打扫试验站卫生。象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他的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植物病理学科点的每一个人。
李先生还是一位但淡薄名利的人。他担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或名誉教授,也兼任许多学术团体的领导和学术顾问,但他所有兼职都是义务的,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兼职费用,没有一平方的兼职住房。在名利面前李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每年的年终津贴发放,李先生总是想到一起工作的每一个人,然后按照他们的贡献进行分配,而给自己留下的也几乎与一般参加人员一样多,从不给自己多分一分钱。正是由于李先生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他先后荣获了“育人大师”、“人梯”、“育人楷模”、“护稼神医”等美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王保通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