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稻香
2022-10-20◎冯艺
◎ 冯 艺
龙游在哪里?我打开地图看了看,感觉有点偏,有点远。
说它偏,是它位处金衢盆地的中部,浙江省的西南角,有点偏僻。
远呢,历史很悠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唐贞观八年(634年)更名为龙丘县;后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吴越王钱镠改龙丘为龙游。说来惭愧,龙游建县比我家乡广西灵山县(598年)足足早了810年,如此建制悠久的县份在全国也不多吧。
然而,在飞机穿梭和高铁纵横的今天,三个多小时就把我送到了龙游的县城湖镇。此刻,夏天的一场大雨刚来过湖镇,雾气从地上往上爬,江畔的树丛和远处的山丘浓浓淡淡。浓淡相宜的湿润,溢入鼻息,清晰了我心眼之外的憧憬。
在龙游第一件事是参观博物馆。
我参观过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博物馆陈列所营造的环境就是当地的特色。馆内典藏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实物,隐隐冒出地方的某种历史风味和气息,因此,认识一个地方,往往就从这里开始。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等等,在里面都能找到解读这些城市或者国家秘史的钥匙,也能寻觅到我们心中的文学图景。
冥冥之中注定与龙游有缘,流经龙游的河流叫灵山江,“灵山”二字与家乡地名完全相同。灵山江是钱塘江上游衢江的干流,龙游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江畔。雨后湛蓝天空上的太阳,映衬着博物馆褐色的墙体,庄重、古朴、大气。
芒种时节来龙游,出门前我要做一些功课。打开百度,刚输入“龙游”二字,界面居然跳出一句话:“龙游人对饮食特别在乎。”“特别在乎”四个字与美食之于我的感觉完全相同。对于生活中的吃食,我的味蕾始终敏感。如果是少小在家乡吃过的小吃,吃着吃着,就进入一种温馨的回忆之中。至今若有乡人来我所居市办事或探亲,仍不时嘱其给我捎上些爱吃的吃食;如行走他乡,我闻所未闻的乡土美食,看着看着,就萌生好奇。龙游人有着一种怎样的饮食文化?又“特别在乎”吃些什么呢?
踏入博物馆,扑面而来的冷气与室外阳光下的闷热形成强烈的反差,我顷刻安静,置身于浓重的历史气息中。
玻璃橱窗里,我遇见一块羼和稻壳、稻叶的陶片。
这是位于龙游县湖镇马报桥村邵家自然村荷花山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夹杂着大量的碳化稻壳和稻叶。它说明荷花山居民在一万年前就已经驯化了野生稻,并开始种植水稻。《前汉书·地理志》说:“太末瀔水(衢江)东北至钱塘入海。”《婺遗续识》按:“太末(龙游)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瀫水之滥觞于兹山也。”瀫水灌溉两岸沃土,土著先民尚居耕田。
《天工开物·乃粒》说:“……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宋老先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需要靠人类去种植。明代中后期,人口数量增加便不足食了,龙游人就开始一年两茬稻花香飘的耕耘。
这就是上万年来孕育稻作文化的江南人家。湖镇民居苑代表了龙游人家的原生态风貌。白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风隔断,呈现出一片片院落式、独立式的建筑。太平东街街道上,前店后坊飘出了酒香、茶香、米香、辣香、油炸香……香雾微醺,走着走着,双脚便被诱人的味道和深幽的意境吸引了。
美食永远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龙游友人找了一家当地最有人气的小吃店,给我们上了酱粿、北乡汤团、糯米香肠、清代馄饨、山粉饺、蒸肉圆等迤迤逦逦一大桌。这些“天赋异禀”的小吃新鲜而独特,精致而斯文,我迫不及待地夹上一个北乡汤团送入口中,慢慢一嚼,顿觉肉质瓷实鲜嫩,裹皮细滑柔韧,满口生津,一股淡淡的香味溢出,仿佛口腔内吸入一缕甜美的风,身体随之舒展。我喜欢这种小吃店,没有重配料,食材原生态,真正能够吃到食材本来的味道。
当然,龙游小吃并非全是嫩柔的。也有重口味的硬食者,乃“三头一掌”,即兔头、鸭头、鱼头和鸭掌。这是号称龙游最为著名的小吃之一。友人说,没吃过“三头一掌”,都不好意思说你来过龙游。我行走湖镇新老街区好几圈,在街道各式小吃店里,几乎清一色地都贴有“进店必点三头一掌”的提示。其实,“三头一掌”的原材料先不说兔头,即使是鸭头也是平常餐桌上不常见的食材,但是龙游人把当地产的一种特辣的辣椒和这四样食材放在一起烹煮至极致,那辣味绝对斩钉截铁不拐弯,强烈地引爆味蕾,真的好过瘾啊!能吃辣的人,脸红筋胀,大汗淋漓;不能吃辣的人,会辣到双唇自行跳舞,眼泪纵横,连手上的筷子都在瑟瑟发抖。
“来点莲子烧尝尝?”友人说。这是当地一种用大米和莲子蒸酿的酒,吃“三头一掌”的绝配。顺民、徐剑、晓君、梦玮诸君,我们会心一笑,盛情难却,只想切身感受这多种小吃配当地“瑞露”的滋味,乃尽口福之妙,把酒言欢。的确,小吃配美酒,清纯馥郁,没有大城市的套路,不用穿上红马甲,吃原生态的真味道,说毫无遮拦的真心话,展露做人真性情,不但胃口大开,心情也大放,这样的气氛软化人心,将新老朋友搂到了一起。
在如此丰富的传统吃食面前,我们常常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龙游什么小吃最好吃?这是谁也说不准的,千人就有千人的口味,东家说好吃的东西,西家却不敢恭维。即便最为推崇的“三头一掌”,可是有的人不重口味,不敢品尝,并不在乎良机。吃了几天,我发现,“三头一掌”不常有,而发糕却顿顿没少。友人说,其实龙游发糕才真正是一道人人喜欢的特色小吃,从古至今尤为受到人们的追崇。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品尝龙游发糕后,对其色香味形大加赞赏。打那以后,龙游发糕就一直作为贡品出现在皇家餐饮中。前些年,龙游发糕还上到了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餐桌上,广受与会国家元首及宾客的欢迎。
一开始,我对餐桌上的发糕是不以为然的。我青少年时期是在县里度过的,那时缺衣少食,每逢过年或过清明节,唯一指望的是外婆给我们做发糕吃。每到泡米做发糕的时候,妈妈总是在外婆面前唠叨,要她多泡一些米。外婆的发糕是纯粳米做的,用发酵种在米浆里发酵一段时间,蒸前加入红糖搅匀。蒸熟后的发糕又甜又香,掰开糕体,形如蜻蜓肉,家乡人也把它称为“蜻蜓糕”。发糕入嘴滑嫩,嚼起来甜中有一点发酵后的微酸。因此,家里除夕年夜饭和清明祭拜祖先后,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盘点心就是热腾腾的红糖发糕。发糕是我在饥饿年代最美好的记忆,我心里想着,天下的发糕大抵是一样吧。
我不知道乾隆皇帝是否真的到过龙游,或真的品尝过龙游发糕,但龙游发糕进入过G20峰会的菜单,这是主流媒体上报道过的,它并不亚于乾隆皇帝的品尝。而眼前色泽如玉、孔细如针的一块块发糕不时向我飘来一阵阵的香味,我再也忍不住,夹上一块送进嘴里,轻轻嚼上,滑入肚里,香味却在齿颊间游动,妙不可言。果然,真的甜而不腻,糯而不黏。这发糕与外婆的发糕完全不一样,浓浓的糯香、淡淡的酒香和美美的鲜香兼具,真的好吃!
龙游发糕好的味道自然离不开一个字:“发”。龙游博物馆里有一章叫“龙游商帮”,细读才知道,明清时期,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西南角崛起一个极有影响的以龙游人为主,经商手段高明的商帮。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最活跃的十大商帮,譬如陕商、徽商、晋商、鲁商、赣商、闽商等都是以省名冠称,而龙游商帮却是以一个县域的名称冠之。
龙游为古代重要盐道饷道,又是浙皖闽赣四省交通枢纽。龙游人除农耕之外,思想开放,社会素不贱商,头脑活络的人就借着交通之便外出经商。于是乎,“发财去!”他们像一艘艘结实负重又不失灵巧敏捷的航船,满载着乡情、商情和风土人情,顺着龙游北去的钱塘江,尾灯闪烁的长长船队,生机勃勃地穿行在历史的云水之间,驶向一个无限大无限远的商品世界。据说龙游商帮主要经营珠宝业、垦拓业、造纸业和印书业等商业,占了当时全国份额的大半壁江山,一时间名声大振,可谓“遍地龙游”。龙游人真的“发”了,使我想起早些年广东的顺德县,一个县一年的GDP比内地很多省份都要多。
湖镇的地形很好,水中有镇,镇中有水,也可算是“君到湖镇见,人家尽枕河”。想当年,南来北往的商帮船只都停泊在灵山江码头。在世界还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时候,船舶就是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水运很缓慢,航运时间很漫长。来自各地的商旅白天行船,晚上要找个地方上岸,踩着陆地透透气,缓解一下疲惫的身躯。那些人身上有银子,吃喝一番是自然的。他们来到湖镇的小吃店,要上一壶“莲子烧”,再来一盆“三头一掌”和别的小吃,三五老友,开怀畅饮,谈天论地,消除疲劳。湖镇人气旺了,龙游人想着法子,用大米做出花样,热情招呼八方来客,这无疑也是他们的发家之道。
正当男人们走南闯北从商的时候,从女人们聪慧的巧手上,龙游发糕应运而生。《龙游县志》曰:“明代民间有发糕,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发糕又音谐‘福高’,象征吉利,遂成经商携物或餐食佳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制发糕,用作点心或馈赠亲友,成独有风情。”
龙游发糕以糯米为主稍加粳米混合做成,糯米较之粳米耐贮藏,光是粳米的食物容易变质。发糕易于携带,寓意又美好,它积蓄着一代代人浓厚的故土情愫,氤氲着乡土的气息,给外出经商之人一份化不开解不脱的依恋,也是饱经风雨的人们皈依家园的牵念。
许多乡土特色小吃近年来都搬到大城市里,但是真传的已经不多。比如一时间在城市里冒出许多的“土菜馆”,虽不乏有正宗的,但原料一项,就打了不少的折扣。龙游发糕之所以好吃,首先是得了好山好水好田地里生产的天然好大米。可谓味甲一方,还要有民间巧妙的制作工艺。
为了保持发糕的独特风味,民间许多小吃店主,宁愿少赚钱,也必须十分用心,至关重要的原料、配比、时间、顺序、火候等来不得半点马虎。光是糯米、粳米、白糖、甜酒酿和猪油的配伍,就大有学问,万万不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少一味就少一分味道,老练的食客只要吃上一口,稍一默神,就会指出发糕里是少了猪油还是少了糯米。原料配伍是一回事,比例加减又是一回事。还有糯米和粳米泡米方法,什么米先泡,什么米后泡,各泡多久;蒸笼的时间、火候,都有严格讲究。一个不小心,发糕就会发硬或发酸,什么食品,只要与发硬变味挂钩,口感上就失败了。
可见,龙游人的稻香在600多年前就深入心胃,饮食的文明已日见其精,他们一直把用稻米制作发糕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一笼屉理想的发糕,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耕耘与念想。
龙游发糕的起源与龙游商帮连接一起,是龙游人对先人创造稻作文明的尊崇,它寓含着过去产生在这片美丽、丰腴、精致、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的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龙游的稻香美食,成了一个个有灵魂的情感意象。
龙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我只是浮光掠影地走过去,但是龙游稻香美食会在我的味蕾世界里,不时复活、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