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
2022-10-20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坚如磐石
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对此,中方予以坚决反制,完全正当,合理合法,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由美方和“台独”分裂势力负责。在涉及主权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妥协退让余地。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绝不允许“越线”行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美方变本加厉搞“以台制华”,将台海局势推向进一步紧张,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中方早已严正申明,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必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的图谋。中国人民说到做到。任何人都不要错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来源:2022 年8 月3 日《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从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到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推动实现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干扰阻挠,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来源:2022 年8 月11 日 新华社)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前景光明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引发强烈反响。连日来,各界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给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基础,将给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将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白皮书及时、充分地展现了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推进实现祖国统一事业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也体现了中央政府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说,两岸和平统一后,有祖国大陆为依靠,台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台湾民众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都能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更有保障。吴家莹说,大陆有着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才是最佳的选择。统一之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制度将更加完善,大陆将为台湾发展提供腹地和市场;两岸企业可以共同构建合作价值链,加快技术研发,促进两岸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两岸可以共拓市场,共享发展红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台胞定然不会缺席,我们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奉献者。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可以共圆中国梦,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吴家莹说。
(来源:2022 年8 月13 日《光明日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立足中国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台海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庄重宣示,愈加振聋发聩、力重千钧。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022 年8 月10 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必将有力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追求国家统一的精气神,增强岛内和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信心勇气。新时代新征程上,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来源:2022 年8 月16 日《求是》)
■一个中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全部历史和法理依据
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它进入中国的历史记载,有文字可考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撰写的《临海水土志》。元代开始设置澎湖巡检司,驻守澎湖,关注台湾治理。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福建海防图》,已经标示了台湾岛上二十多个居民点,明确标示台湾是福建省海防的重要目标。万历年间,陈第随军征讨台湾海盗,返回后撰写了《东番记》,详细记载了台湾岛内居民的生活。颜思齐、郑芝龙等从事海上贸易,以台湾为据点,开始在台湾设官值守,行使管理责任。荷兰人初据台湾南部,也知道这是中国的土地。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于1661 年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里收复台湾,唯一的理由就是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台湾明郑时期统治者想“援朝鲜例”以自立,拒绝清朝统一措施,在多次谈判无果,即和平统一条件失去后,康熙皇帝决定武力征讨,1683 年正式将台湾收入版图。为了提高台湾的国防地位,1885 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从福建省的一个府,提升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促成台湾成为比较先进的省份。1895 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朝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台湾50 年,台湾人民始终保有中华文化传统。1943 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特别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 月的波茨坦公告全部接受了 《开罗宣言》的立场。1945 年10 月,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宣布台湾光复。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从此,中华民国政府法统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中华民国的国土和人民,正如历史上中华民国继承清朝中国的国土和人民一样,合法完成了政府继承,符合国际法。1971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758 号决议肯定了一个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基本立场。国际上不存在“两个中国”,也不存在“一中一台”。这是国际上最为明确无误的事实。
(来源:2022 年8 月16 日《光明日报》)
■擘画新时代两岸关系蓝图,推进祖国统一事业不断前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我们看到,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充分表明:中国已具备强大的国家能力和制度优势,能够在新时代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国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政策主张,对台湾同胞、大陆台商和两岸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提供着尽可能的便利化条件,在新时代两岸关系中发挥着主导和主动性作用。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已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为台湾带来了切实丰厚的经济收益,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共同政治基础上也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诚然,两岸关系几经波澜;但是,两岸经贸投资、社会往来和民间交流依然绵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塑造和情感联结依然不断增强。当前,民进党当局治理“失能”和在岛内民众当中的“失信”已成既定事实,即使民进党当局一再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独”分裂势力不断制造分裂行径,也无法阻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事业推向前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是推进祖国统一事业进程中的重要政治安排。这是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岛内支持国家统一的政党和社会团体发出的诚意和善意邀请,以此寻求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优路径和方案。
(来源:2022 年8 月23 日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