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汲取共同富裕思想

2022-10-20李静

求知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李静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与美好希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途中依旧面临着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城乡二元对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矛盾等短板问题,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发的共同富裕思想,则为我国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指导。

一、《哥达纲领批判》蕴藏的共同富裕思想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针对拉萨尔主义者浮于分配表面而没有深入决定分配的生产实质这一行为,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如若仅仅停留于分配领域来谈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而忽视从生产层面论证社会财富从何而来,就会浮于资本主义的法的关系层面,而无法深入至决定法的关系的经济关系中,这将无法从根本上批判生产资料私有制,那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只能沦为空想。由此,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关注生产层面,并且只有当“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可能由空想变为现实。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最伟大的成就便在于资产阶级在其自身统治时期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两极分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必将面临着被取代的历史命运。而取代旧制度的新制度必须要利用好资本主义时期创造的时代成果,进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奋力实现每个人发展的发达的生产力。此外,异化劳动也会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失,此时的劳动便从谋生手段转变为一种人人热爱的享受活动,这将会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丰裕的社会总产品,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实现。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马克思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以往一切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生产力,但是其制度属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迫使劳动者获得生活资料的唯一途径就是受雇于资本家,而资本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而实现了对劳动成果的占有。由此,在社会财富聚集于少数人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困人口数量的激增,进而导致社会再生产的不可持续。

身处于这一社会的马克思针砭时弊,对社会中“慵躯裹锦袍,勤者半岁饱”的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生产资料才能脱离资本主义时期的排他性,完全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足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时,为了确保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能得到更好满足,也必然需要公有制作为制度保障。

3.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实现的动态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表达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造成的残酷剥削,但是由于其遵循同一原则,便会自动默认劳动者之间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而忽视个人差异,因此这仍旧是一种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可知,未来社会第一阶段不免带有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陈迹,因此只能保证劳动者在公有制基础上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生活资料的平等状态,所以这是未来社会第一阶段的共同富裕。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最高阶段,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需分配。这一阶段坚持以社会全体成员联合占有生产资料与分配生活资料为原则,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并力求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每个人的合理需求,并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奋斗目标,因而这一阶段是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在实践行动中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二、《哥达纲领批判》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启示

1.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保障基础。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深刻启示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仍需继续完善共同富裕的保障基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管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赢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可知,2021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较之2020 年下降了0.06,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正在逐步缩小但依旧存在。这需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调动各种有益要素驱动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另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践已经证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并不能确保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还需要优良的制度保证。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已处于较高水平,然而还是无法避免社会中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趋势,即使通过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来缓解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但是由于其生产方式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所以不可能实现社会成果由社会一切成员共享的共同富裕。而只有在公有制经济中,社会全体成员才能共同参与社会成果的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悬殊现象才能得以缓解,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的思想,彰显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得益于这一智慧见解,我国也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始终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由于现阶段我国发展状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还存在着差距,所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要让“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共同富裕作出了如下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35 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 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此外,由于各地区基础条件不同,需要遴选部分地区实行先行先试,以此发挥示范作用。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以浙江作为试点省份,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发展难题,旨在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这进一步完善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以上这些政策都充分彰显了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

3.推动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者关于“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这一思想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的孕育过程。这启示我们,应当构建出既可以促进经济水平持续增长又可以实现公平分配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结构。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基本维持在0.46—0.47 区间,虽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0.4)。因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这对于防止两极分化与推进共同富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制度保障。在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提高居民工资收入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以此在初次分配中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要主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对城乡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进行优化调整,不断提升再分配过程中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工作实效。而第三次分配作为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则需要积极倡导高收入群体基于自愿基础上,通过募捐、资助、慈善事业等公益方式实现对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大范围分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三次分配的非必然性,这决定其对社会分配状况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必定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关键之举。首先,要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如可以通过“资金+实物+服务”帮扶方式来搭建低收入人群迈向中等收入人群的桥梁。其次,要以推进税收制度现代化来调节过高收入,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高收入人群的预缴与汇算清缴等流程的实时管控,进而从源头上防范偷税漏税行为。最后,要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取缔非法收入,严厉打击垄断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影视明星获得“天价片酬”等行为,不断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富裕已从美好愿景转变为科学实践。尽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将擘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