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类课程教学的修辞叙事研究
2022-10-20蒋东升
○蒋东升
红色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巨大宝库。它蕴含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讲好红色故事,既关乎国家形象,也助益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属于叙事问题。法国叙事理论家热奈特将叙事分为故事、话语与叙述行为等三个层面。如何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涉及话语(叙述方式)和叙述行为。当下的教学趋势要求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即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学叙述主体的多元化。此时,教师必须开拓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叙述技巧,以在影视传媒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叙述技巧属于修辞叙事学的范畴。修辞叙事学的鼻祖是美国叙事理论家韦恩·布斯,他主要关注的是叙事技巧及其对读者的引导。教学叙述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德育价值。具言之,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红色故事的融入目的还在于文化认同达成,进而建立文化自信。影视传媒教学属于元叙述,特别是讲授如何讲述故事的课程,如《故事写作》《剧作基础》《导演基础》《微电影创作》《纪录片创作》等。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叙事中,以什么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有效汲取红色故事蕴含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从修辞叙事学角度探讨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研究,能够丰富教学叙事路径。
一、结构:以红色故事为对象,提升学生对中国叙事模式的认知能力
以红色故事为对象,以课堂教学叙事为载体,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教师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运用中国叙事模式为学生呈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是影视传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之一。红色故事是历史叙事,主要传播载体有小说、戏剧、新闻等。于影视传媒专业教学而言,任何媒介叙事都可成为教学案例,因为它们实践了中国叙事。某种意义上,以红色故事为对象的影视传媒教学叙事也属于中国叙事。因此,影视传媒专业教学叙事可以从结构上实践中国叙事,以达到既讲述中国红色故事,也讲解中国叙事模式特征的专业知识传授目的。
中国叙事主要源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对其他文体叙事影响深远。它们“以叙事结构呼应着‘天人之道’,乃是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叙事谋略,是它们具有玄奥的哲理意味的秘密所在。”那么,如何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采取中国叙事中的“叙事元始”观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中国式教学叙事模式?以电影《长津湖》为例。《长津湖》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抵御敌军的故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讲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其历史和意义。然后通过详细分析故事中人物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便进一步提炼总结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再如电影《革命者》《1921》,这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较为接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讲解“革命”于近代中国的必要性,以及对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性。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建国后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它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缺乏深入了解,加之工业现代化进程较快,对农民脱贫致富历史更是了解甚微。为更好地汲取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先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为当代学生掌握中国价值、领略中国精神做好铺垫。
讲述中国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但在教学叙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红色故事的讲述。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将中国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一方面,需要从红色故事中总结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将影视叙事与教学叙事结合起来,分析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红色故事包含的民族性,并将中国式叙事运用到教学叙事中,真正做到影视叙事与教学叙事合二为一。
二、节奏:以红色故事襄助影视传媒专业教学,建构中国式教学叙事模式
教学叙事的目的之一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达到传受双方认知趋于一致的效果却十分困难。如何让学生做到沉浸式学习呢?除了学生的课前理解,在教学上,教师需要掌握好教学叙事节奏。教学叙事节奏是单节课程内讲授专业知识与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所形成的叙事进程。叙事节奏可借助VR、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科技手段,达成沉浸化教学。合适的叙事节奏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让学生达成沉浸学习的目的,意味着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了难度。
首先,把握好红色叙事与元叙事有机融合的叙事节奏。本文所述的元叙事即关于教学的叙事研究。红色故事与元叙事的有机融合即把握好二者的叙事节奏。大多影视传媒专业课程内容是讲授如何运用影像语言讲故事,并让学生掌握、熟练应用影像语言讲故事。红色故事与影视传媒教学叙事有机结合,要做到张弛有度,既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直接目的,也要达到形塑大学生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如在《故事写作》《剧作基础》课程中,首先需要讲授剧作基础原理,再结合案例分析剧作理论。例如,电影《焦裕禄》属于宏大叙事,但到《我的父亲焦裕禄》时已转变为历史洪流之下透过小叙事彰显历史的宏大叙事。可见,两部关于焦裕禄的电影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上是有差异的。《焦裕禄》更加侧重的是焦裕禄的人民公仆形象,《我的父亲焦裕禄》在人民公仆形象上增加了父亲形象、儿子形象,人物形象更加多元生动。在人物塑造理论讲述上,要以二者的差异分析深层文化原因。《战狼2》的主题意蕴是大国担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归根结底,电影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彰显的是中国价值,弘扬的是中国精神。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影视传媒教学方式上,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结构、视听语言、叙述技巧的讲授上,更为重要的是,讲好其内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以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最终达成学生主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战狼2》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商业电影,其叙事节奏是较为迅捷的。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则需要共振化教学叙事节奏,目的是与电影叙事节奏相匹配,引导学生理解电影背后的文化因素和伦理价值观。
其次,把握好教师叙事与学生叙事的转换节奏。毋庸置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微观权力(福柯),这种微观权力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叙事与学生叙事的转换节奏。开展戏剧表演或游戏情境教学,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故事场景,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能够更好地理解革命先烈身上蕴含的崇高精神。沉浸化教学解构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一种主体间性,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皆多元化,都既是教师、学生,也是红色故事中的人物。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叙述者,也是受述者。某种意义上,将红色故事引入教学活动属于宏大叙事。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和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史,让当代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并从中汲取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作为文化叙事的沉浸式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身体沉浸。身体沉浸模糊了叙述者与受述者的边界,缩短了叙事距离,即故事中的人物与受述者之间的距离。沉浸能否达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叙事与学生叙事的转换节奏是否流畅自如、无缝衔接。
由是观之,以讲好红色故事作为影视专业教学案例,必须把握好教学叙事节奏,方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双向达成影视传媒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抒情:以红色故事阐述中国抒情传统,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叙事指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易使学生与案例故事产生共情,达到价值形塑的目的。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播。传播即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流能否顺利达成,一定程度取决于“情”。进言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学生与前人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当人们进行着精神上的各种交往时,始终伴随着看不见的交往心理活动。在交往中,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些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推动着同时亦制约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桥梁。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决定了自我与他者的距离,也间接决定了自我表达是否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认同感是人们得以进行精神交往的心理前提。”情感在教学叙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红色故事内含我国优良传统美德。将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影视传媒教学中,学习历史,达到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目的。在教学叙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化叙事上,应当挖掘红色故事中的民族情感、个体情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深度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给当代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首先,民族情感的教学叙事。2020 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至今已有多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其中《金刚川》从多视角还原了志愿军以血肉之躯抵御敌人、修补木桥的故事。它彰显了志愿军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写作》《编剧基础》《影视导演》等课程进行讲述,并以抗美援朝故事为范本,借助文字、影像语言,从多渠道、多视角不断讲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战狼2》,这部影片通过主人公冷锋的视角讲述了非洲撤侨的故事,体现了大国担当、大国精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21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革命先烈为探寻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路而奔走奋斗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和当代英模故事的电影大都属于宏大叙事,学生能够在重温中国故事、汲取中国精神、领悟中国价值中提升自我。
其次,个体情感的教学叙事。个体情感即红色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它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红色叙事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宏大叙事。新世纪以来,文学、戏剧、影视艺术等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时,多以个体叙事为主导,整体呈现了民族国家历史与发展中的宏大叙事。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叙事中,个体情感往往附着于民族情感之中。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学艺术叙事亘古不变的内在结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个体情感叙事。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我们铭记于心,但他们皆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看到爱恨情仇的普世情感。《觉醒年代》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为探寻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路而奔走奋斗的故事。毋庸置疑,这一主线是宏大叙事,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与家人的个人情感叙事又属于小叙事。这部电视剧呈现了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的父子之情,与高君曼的夫妻之情,陈延年与陈乔年的兄弟情,以及陈独秀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的知己之情等。在这些情感之中蕴含着“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导演的场面调度、编剧的情节建构,进一步细化情感的呈现与视听语言的匹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细腻、真切的个体情感。
结语
新媒体时代,媒介已经成为当代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应开动脑筋,利用多种媒介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法因为授课媒介类型的限制,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助以学生讨论。在新媒体时代,多媒体、电影、电视、网络、VR等皆可融入教学。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教学,影视自身就是一种媒介,利用其进行影视传媒专业教学是一种再媒介化行为。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叙事无处不在。毋庸置疑,教学属于叙事的范畴。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着力点是情感。讲好红色故事要传递好红色故事的情感,情感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在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过程中,从情感叙事、媒介叙事到沉浸叙事,皆是共情叙事。沉浸式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重建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新关系,这一改变的目的在于通过红色故事形塑当代大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也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将红色故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研究是一条较为合理的路径。红色故事属于历史叙事、宏大叙事,融入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于学生、老师、社会、民族、国家而言,皆有着崇高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1][2]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4]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