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应用特征

2022-10-19刘子龙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后腿跆拳道战术

刘子龙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跆拳道电子护头的应用及规则的改动,击头技、战术已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对新规则和电子护头下跆拳道比赛击头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发现,竞技跆拳道比赛击头的高分值、低力度使得分相对容易,多使用击头技、战术更易夺得比赛胜利。电子护头使用下跆拳道击头技术攻防理论体系研究发现,未来击头技术的应用理念将随着电子护头的发展逐渐向攻击立体化、方式多样化、防守主动化与意识全面化发展。击头技、战术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增大比分优势,也可使运动员有效掌握比赛节奏。因此,击头技、战术已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国优秀运动员赵帅获得跆拳道男子58 kg级金牌,为中国男子跆拳道项目夺得首金。此后,我国跆拳道再无男子58 kg级奥运入场资格,客观反映出我国男子58 kg级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选取第32届奥运会和第14届全国运动会跆拳道项目男子58 kg级半决赛、铜牌赛、决赛共10场比赛录像资料进行观测分析,探析国内外运动员的击头技、战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众多差异,结合差异性提出适合我国跆拳道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的发展思路,旨在为我国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提高击头技、战术应用能力,提升国际赛事竞争力,增加奥运积分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32届奥运会和第14届全国运动会跆拳道比赛男子58 kg级半决赛、铜牌赛、决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大量与跆拳道击头技、战术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2次跆拳道比赛中男子58 kg级半决赛、铜牌赛、决赛录像资料,使用“PotPlayer”软件进行观测分析。

对2次比赛中的击头技术,击头技、战术,组合击头技术的使用频率、成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kg级运动员击头效率对比

由表1可知东京奥运会和第14届全运会跆拳道男子58 kg级比赛中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应用情况,国外运动员的击头技术使用频率优于国内运动员,说明国外男子58 kg级运动员比赛中十分重视击头技、战术的应用,通过更多的击头次数增加有效击打数量。对比击头技、战术有效击打次数与成功率发现,国外跆拳道58 kg级运动员优于国内运动员,但差距不大,国内外运动员击头技、战术成功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1)电子护头使用后,虽然对其击打头部的力度值进一步降低,击头技、战术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但防守技术也得到重视;(2)比赛中,男子58 kg级运动员通常比其他级别运动员身体灵活且速度更快。我国跆拳道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应用成功率亟待加强。

表1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应用对比

2.2 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kg级运动员击头技术应用对比

跆拳道技术是指根据跆拳道项目活动规律及竞赛规则需要,按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动作规范。在跆拳道竞赛中,使用拳的技术击打头部属于犯规行为,所以,击打头部只能通过腿的技术完成。

由表2可知,东京奥运会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术使用频率依次为:里合下劈>前腿横踢>前腿下劈>后腿横踢>后腿下劈>旋转技术>勾踢>双飞踢>前腿推踢,成功率依次为:后腿横踢>里合下劈>前腿横踢>前腿下劈=旋转技术=后腿下劈=前腿推踢=双飞踢=勾踢。全运会男子58 kg级运动员击头技术使用频率依次为:前腿下劈>前腿横踢>里合下劈>后腿横踢>后腿下劈=旋转技术>勾踢>前腿推踢=双飞踢,成功率排列依次为:后腿下劈>后腿横踢>里合下劈>前腿横踢>前腿下劈>旋转技术=前腿推踢=勾踢=双飞踢。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男子跆拳道58 kg级运动员主要击头技术为前腿横踢、前腿下劈,使用频率均超过50%,说明使用前腿横踢、前腿下劈技术已成为击头技术应用的首选。在前腿横踢、前腿下劈成功率方面,国内外差距不大,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均有提升空间,但国外运动员使用里合下劈的频率和成功率均优于国内运动员。通过录像也可看到:国外运动员贴身后的得分欲望仍在持续,使用里合下劈击头频次更多,丝毫不放过每一次得分机会。在后腿技术击头方面,国内外运动员使用频率均较低。后腿击头技术主要应用于双方运动员激烈对拼时的连续击打,此类技术击头时由于动作幅度偏大,不利于直接击打,通常以组合多变的形式完成,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数据分析得出,国外运动员后腿横踢击头技术应用成功率优于国内运动员,但在后腿下劈击头技术应用效率方面,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在旋转击头技术方面,国内外运动员应用频率均较少,其原因是旋转技术应用难度高,容易导致身体重心不稳,被对手抓住机会反击,甚至倒地犯规。但高风险往往伴随高回报,运用得当往往可以扭转比赛局势。录像分析可知,旋转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手进攻时的突然迎击,第3局末端比分落后时的连续追击追分。因此,需考虑国内外运动员使用击头技术的差异性,不断吸取国外运动员的优势击头技术,结合我国运动员自身技术风格,逐步改善击头技术短板,提升击头技术储备的质量。

表2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各击头技术使用率与成功率对比

2.3 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kg级运动员击头技、战术应用对比

跆拳道技、战术是指在对抗条件下,运动员根据对手所表现出的瞬时技术特点合理地选择击打技术、击打时机、击打部位,以有效、准确地击打对手。跆拳道技战术的分类主要有进攻、反击、迎击三大类。

进攻技、战术是指利用自身主动性,把握对手动态趋势,率先运用技术进行击打,符合快速性与隐蔽性特点。

由表3可知,东京奥运会跆拳道男子58 kg级比赛,进攻技、战术使用频率共计94次,成功率为12.8%;全运会跆拳道男子同级别比赛进攻技、战术使用共87次,成功率为6.9%。可见,国内男子58 kg级运动员进攻技、战术的应用与国外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后腿下劈的成功率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后腿横踢和里合下劈技、战术应用成功率有明显差距。我国男子58 kg级运动员应准确把握技、战术发展趋势,考虑自身技、战术特点,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不断加强进攻技、战术的应用频率与成功率。

表3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进攻击头技、战术应用对比

反击技、战术是指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技、战术应用特点,以格挡或躲闪方式进行防守,当对手击打结束后,果断给予还击。进行反击时,运动员需针对对手进攻方位作出判断,准确格挡或躲闪对手击打点,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才能为反击做好充足准备。

由表4可知,我国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反击共计20次,成功率为25%,优于国外运动员。其中,反击里合下劈技、战术的应用率和成功率均高于国外运动员,而横踢成功率低于国外运动员。通过观察发现,我国男子58 kg级运动员有主动应用反击技、战术的意识,能抓住对手击打结束后的瞬间给予反击。因此,我国男子58 kg级运动员在加强进攻技、战术应用的同时,需巩固并保持反击技、战术的应用,做到进攻中有反击,反击中有进攻。

表4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反击击头技、战术应用对比

迎击技、战术是介于进攻和反击之间的主动反击或直接反击的技、战术,是指在对手准备进攻尚未发起动作前,通过判断省略自身防守或躲闪等防守环节进行直接击打。迎击技、战术使用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运动员准确判断对手将发起进攻的击打时间、击打路线、击打方位,提前使用相应技术进行预判击打。一次成功的迎击技、战术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由表5可知,国内外男子58 kg级运动员应用迎击技、战术成功率普遍较低,国外运动员稍优于国内运动员。究其原因:迎击技、战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准确判断对手瞬时击打的技术特点并采取相应反应,而男子58 kg级运动员因身体灵活、出腿速度快,准确把握击打时机与击打方位的难度大。想提升迎击成功率,运动员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结合自身和对手技术特点,不断利用步法、腿法等调动干扰对手技、战术思路,为迎击创造必要条件。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加强步法、腿法等技术的干扰性,创造更多迎击技、战术的机会。

表5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迎击击头技、战术应用对比

2.4 国内外跆拳道男子58kg级运动员组合击头技术应用对比

组合技术是通过多种技术结合而成的一套动作链,强调技术间的合理性、连贯性、多变性。近年来,随着跆拳道技术不断发展,各国优秀运动员防守体系已逐步系统化,防守能力日益增强。赛场上,单一的击头技术通常难以有效得分,击头得分效率也逐步降低。

由表6可知:东京奥运会男子58 kg级运动员组合击头技术使用频率占总击头使用频率的31%,成功次数占比为56.3%;全运会上,58 kg级运动员使用组合击头技术占总击头次数的23.8%,成功次数占比为28.6%。国内外运动员使用组合击头技术比使用单一击头技术的成功效率均有提升,国外运动员提升幅度更大,说明优秀运动员可以通过使用更少的组合击头技术获取比单一击头技术更多的有效击打。国外运动员使用组合击头技术能力尤为突出,成功次数占比超过50%。因此,组合击头技术将逐步成为解决击头效率低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表6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组合击头技术占比

由表7可知,国外男子优秀跆拳道58 kg级运动员使用组合击头技术明显优于国内运动员。其中,前横踢+击头技术的成功率,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但在前推踢+击头技术和其他技术+击头技术的使用频率以及成功率方面,国外运动员均优于国内运动员。这说明我国男子58 kg级运动员在组合击头技术多变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劣势。录像观察发现:国外男子58 kg级运动员在比赛中既有明确的击头意识,也与击打腹部相结合,提高了组合击头技术的多变性,降低对手的防守注意力,达到得分目的。国内运动员在技、战术应用上相对谨慎,通常以快打快收的单一形式完成,技术组合变换较少。因此, 我国跆拳道男子58 kg级运动员应加强比赛中组合击头技术的应用频率和击打空间变换能力,还应与击打腹部相结合,干扰对手防守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击头有效率。

表7 国内外男子 58 kg 级运动员各组合击头技术对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击头技术应用频率上,国外58 kg级运动员优于国内运动员,国内运动员外击头技术成功率均偏低。

前腿横踢、前腿下劈技术,国内外58 kg级运动员使用率均超过50%,成功率差距不大,均有提升空间;里和下劈使用频率和成功率国外运动员均优于国内运动员;后腿击头技术使用频率均较低,其中,后腿横踢击头技术国外运动员优于国内运动员,后腿下劈击头技术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旋转击头技术,国内外运动员使用频率与成功率均较低。

进攻和迎击击头技、战术成功率,国内外58 kg级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反击击头技、战术成功率国内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

组合击头技术应用效率,国外58 kg级运动员优于国内同级别运动员。其中,前推踢+击头技术及其他技术+击头技术应用效率差距较明显。

3.2 建议

针对击头技术应用难度高、动作幅度大、对手易防守等特点,我国运动员应不断强化击头技术的击打速度训练。在对手反应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自身击头技术启动时间,逐步提高击头技术的应用速率和击打效果。

根据国内外58 kg级运动员使用击头技术的差异性,不断吸取国外运动员优势击头技术,结合我国运动员的技术风格,不断改善击头技术短板,提升击头技术的储备质量。

考虑到我国58 kg级运动员进攻和迎击击头技、战术应用效率不足,训练中首先应强化其主动进攻与主动迎击技、战术的意识,提高其应用的主动性;其次,多与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实战对抗,增加技、战术应用难度,提高运动员的实战适应力,提升比赛时进攻和迎击击头技、战术应用能力。

针对比赛中使用击头技术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我国58 kg级运动员应加强组合击头技术的应用频率及击打空间转换能力,还应与击打腹部相结合,干扰对手的防守注意力,进而增加击头的有效率。

猜你喜欢

后腿跆拳道战术
嘻哈跆拳道
中间战术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找腿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嘻哈跆拳道
五大问题拖改革后腿
小蝌蚪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