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与思考
——解读《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2022-10-19楚国帅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保护区山东省生态

楚国帅

2005 年至2009 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普查工作,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各地各民族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山东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对非遗资源进行了普查,近年来又结合城镇化建设开展了专项普查。截至2021 年,山东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 多万条,整理各类项目5.6 万多个,搜集实物6 万余件,初步摸清了全省非遗种类、分布状况、存续状况和价值特色。目前,山东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 个,国家级名录186 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 项,市级名录4121 项,县级名录12758 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8 名,省级传承人429 名,市级传承人2553 名,县级传承人8025 名。山东省内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表现出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分布特点,呈现出多元统一的文化空间特性。针对文化的地域分布属性和非遗资源状况,为践行非遗整体性保护理念,近十余年来,山东省持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并颁布实施《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这也标志着山东省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有效推进保护区的建设实践。

一、山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况

2010 年11 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山东省潍坊市设立“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2 月,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这是山东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更好地推进山东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山东省也分地域设立了具有不同文化形态和地域特色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山东省有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省级保护区13 个(见表1)。

表1 山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览表

二、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形态

山东省地理位置独特,居太行山以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端,是华北地区最北端的省份。先秦时隶属齐国、鲁国,故称“齐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代表人物孟子,墨家思想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孙武均诞生于此,人文底蕴深厚。境内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中国大运河,黄河入海口,“海岸名山第一”的崂山,七十二名泉等。山东省的文化资源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空间内的文化遗产价值凸显、特色鲜明。分级、分地域设立保护区成为山东省文化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目前山东省已设立的保护区涵盖了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邹鲁文化、商贸文化、曹州文化、道教文化、莒文化、龙山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孙子文化等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既相互交叠,又各自独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是山东省的重要文化标识。黄河从菏泽市东明县入鲁,在山东境内流经628 千米,占黄河下游的四分之三,山东积蓄了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气度和文明硕果,又沉淀了黄河下游的文化结晶,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资源富集区,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2021 年山东省新设立了黄河文化流域3 个省级保护区,分别为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泉水文化(济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孙子文化(惠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目前,山东黄河流域共有9 个保护区。以东营市为突出代表的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现了黄河入海口文化的独特性,吕剧、短穗花鼓、盐垛斗虎、黄河口民间草编等是黄河文化与移民文化、古齐文化、河海文化、盐业文化等相融合的突出代表。在黄河流域设立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区是更好地推动山东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举措。2022 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优化文化旅游布局。为紧密对接国家黄河战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系列规划,以山东资源为基础禀赋,山东区位优势为支撑,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优化非遗创造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东省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河运相汇的文化。公元前484 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使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即为大运河山东段肇始。黄河与大运河的交融催生了两大互通相连的水系网络,促进了内外交流。黄河为隋唐大运河提供了原始水源,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黄河也是丝绸之路的上河流坐标及东西商业连接转乘点,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支点。黄河同大运河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体系的稳定支柱。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是贯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河段,拥有运河、泰山、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遗产,8 段河道、15 个遗产点入选大运河遗产名录。在运河通航的600多年间,山东运河沿岸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遗产,德州的苏禄王墓,聊城的山陕会馆、海源阁、铁塔,临清的鳌头矶、钞关、舍利塔、清真寺,济宁的太白楼、竹竿巷、东大寺、南旺分水龙王庙、微山湖,枣庄的万年闸等诸多人文景观展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智慧,既是运河文化的载体,也是先民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见证。2020 年3 月31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山东段的保护传承需注入时代发展的基因,积极融入齐鲁文化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

海洋文化是山东水域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海洋文化(荣成)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唯一一个以海洋文化为主的保护区。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是全国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县级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渔业县级市。荣成现存河口遗址、北兰格遗址、东初家遗址、成山头遗址等37 处古遗址。秦汉时的荣成已纳入国家祭祀、帝王祭祀的典章礼仪体系。唐代形成了以赤山蒲为重要节点的中国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赤山蒲、千八港、朝阳港、武将寨等成为唐、宋、元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枢纽。荣成也是军事战略要地,自古为兵家所重。明代洪武年间在此设静海卫、成山卫,留下了两卫、两所、25 寨、42 墩的明代军事海防遗迹,积淀形成了独特多重的海洋军事文化。胶东花饽饽、踩高跷、海洋号子、胶东秧歌、渔民开洋谢洋节、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桷蓬制造技艺、海参传统加工技艺、胶东饺子食俗、秦始皇东巡传说、赤山明神传说、石岛渔家大鼓等沿海活态文化与物质文化丰富了荣成人的精神世界。济南泉水众多,以四大泉群和七十二名泉闻名于世。济南先民们逐济水而居,依靠古城区丰沛的泉水而繁衍生息,孕育出灿烂的泉水文化,诸多与泉水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当今依旧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泰山文化是山东最为独特的文化形态。泰山是中华文明的肇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囊括了天人合一的山川文化、国泰民安的封禅文化、登临抒怀的名人文化、祈福纳祥的民间信仰文化,与泰山传说、泰山道教音乐、封禅祭祀习俗、泰山封禅御宴、历史遗迹、壁画石刻、泰山石刻碑拓技艺、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皮影戏、泰山东岳庙会、泰山豆腐宴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泰山文化,并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儒家文化更是山东文化的浓郁底色,其中邹鲁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邹鲁文化分布于今以济宁市的曲阜市、邹城市为中心的地区,该区域是较为明晰的以周代邹鲁两国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邹鲁文化产生、演变、丰富、发展的源头和集中区域。邹地、鲁地是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融会之地。邹鲁文化是邹地、鲁地早期文化与鲁国宗周礼乐文化相融合,进而形成以孔孟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区域文化,是周朝礼乐文化与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了中华民族发生期和走向成熟期的文化面貌。曲阜鲁国故城、孔庙、孔林、孔府、孟庙、孟府、孟林、邾国故城等文化遗产及祭孔大典、曲阜楷木雕刻、鲁班传说、孔府菜烹饪技艺、琉璃烧制技艺、唢呐艺术(邹城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孔子诞生传说、箫韶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邹鲁文化的突出代表。

商贸民俗文化展现了山东独具魅力的市井气息。周村位于鲁中大地,春秋战国时属齐,唐宋时期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和街市,明清时期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周村地区商埠文化形态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体现了商埠文化和鲁商文化的繁荣景象,周村被确认为鲁商文化发源地,城内至今还保存着恒祥、谦祥益等“祥字号”创业之初的遗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街市,突出体现了商业化特点。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周村烧饼、周村芯子、周村铜响乐器、锦灰堆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丝绸文化、庙会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交相辉映,凸显了“德为本,义为先,义致利”的商业思想和朴素的市井生活,对于研究周村商业发展乃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曹州文化也是山东诸多文化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菏泽古为曹国,后改为曹州,是中原和齐鲁重镇,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会”之誉,清雍正年间设曹州府,所辖区域与今菏泽市辖区基本相当。曹州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曹州面人、曹州刻瓷、曹县木雕、曹州堆绣、鲁锦、尧舜传说、牡丹传说、商羊舞、黄河号子、鲁西南鼓吹乐等都展现了曹州文化的风貌,菏泽目前是山东省内拥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地级市。青岛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素有“海上名山第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海上宫殿”之誉。自春秋战国至秦代,一些修学道家思想人士,进山敬仙,炼丹采药,崂山道教开始萌芽;东汉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朝代,崂山道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崂山是道教,特别是全真道的发源地之一,道教音乐、道教武术等非遗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早于齐鲁文化而又对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及巨大贡献,是山东省历史文化的源头之一,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历史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体现了最早的“和合”精神。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为日照市莒县全域,境内莒县过门笺、秃尾巴老李传说、孟姜女传说、周姑戏、转秋千会、查拳及浮来山、莒国故城等都展现了莒地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龙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东夷与中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济南市章丘区西部古镇龙山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城子崖遗址、龙山黑陶等文化遗存丰厚,词宗李清照、名相房玄龄、儒商孟洛川等均为此地名家,境内有章丘芯子、章丘扁鼓、章丘铁匠习俗、章丘黑陶烧制技艺、章丘梆子、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等代表性地域文化。孙子文化也是中华文化谱系的重要支脉,以孙子兵学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孙子文化,吸取了同时代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文化因子,突出表现为重视整体的哲学价值、朴素辩证的军事价值。惠民县作为孙子故里,有“齐北燕南都会地,悠悠古迹满名城”之誉,境内拥有兵学理论、城垣建筑、商贸民俗、书会庙会、黄河泥塑、惠民版画等诸多文化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形成了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邹鲁文化、商贸民俗文化、曹州文化、道教文化、孙子文化,以及见证文明起源的莒文化、龙山文化等。山东省内现有的13 个保护区内不同的文化形态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共同在齐鲁大地上熠熠生辉。山东省不断挖掘不同类型文化的深层内涵,并不断推进保护区建设,是实现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活态化保护的重要举措。

三、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管理

为更好地推进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强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山东省于2021 年6 月17 日颁布了《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该办法分4章37 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的依据、含义概念和指导思想;第二章“申报与设立”规定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设立的区域范围、基本条件及申报程序、规划纲要编制、审核论证、总体规划实施、建设成果验收等环节;第三章“建设与管理”提出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设立建设管理机构、提供建设经费保障等要求,细化了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明确了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以及奖惩等措施;第四章“附则”主要包括参照制定、解释部门、施行时间和有效期等内容。

确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定区域后,如何规划、管理并建设好相应的保护区是实现设立初衷的重要途径。《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三章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详细要求,以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的建设管理机构为依托,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制定落实保护区的保护办法和行动计划,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同时,还强调建设管理机构应加强非遗的调查工作,建立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保护相关实物资料并开展非遗记录工程,以确保记录成果广泛利用和社会共享。建设管理机构还应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非遗存续状况的测评和保护绩效评估,制定分类保护政策措施,并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制度、场所、资金及培训、表彰和奖励等方面的支持。为更好地展示保护成果,还应当建设综合性非遗展示场所、专题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积极推动非遗知识与国民教育体系的融合,编写非遗传承普及辅导读本、开设乡土课程,在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遗相关专业或开设选修课等。通过组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活动进行宣传传播,挖掘传统工艺项目资源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组织相关技能培训以增加区域内群众就业增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并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将保护区建设经费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并鼓励社会资金的参与,以便更好地推进保护区建设。

该办法中指出的建设管理内容涵盖政策阐释、制度落实、遗产的保护维护、调查建档、保存记录、成果转化、理论研究、动态评估、分类保护、弘扬振兴、传习教育、培训交流、表彰奖励、展览展示、城乡规划、国民教育、展演宣传、尊重理解、资源挖掘、品牌塑造、创新创业、文化旅游、乡村文明与乡村振兴、人员梯队建设、资金支持、自我评估和主管单位评估等方方面面,既履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各方面确保其生命力的措施,又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中的相关要求。《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目标明确、理念清楚,责任明晰、要求具体,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确保特定区域内非遗活态传承和有效创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障。

四、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未来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关注保护区内各要素之间的深层关联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实践路径,“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食物链的文化链。它们互相关联成一张动态的生命之网,其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每一要素都对其所属的系统有特殊作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与环境等。要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持久性建设,就要关注该区域内各类文化项目、文化要素以及不同区域内多元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关照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不同文化要素及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能相互依存、彼此平衡,并保持健康良好的秩序。

山东省内现有的13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等水域文化滋养着不同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曹州文化、莒文化、龙山文化等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并成为中华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类型,泰山文化、道教文化、孙子文化、商贸民俗文化等体现了地域特征、民俗风情、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的融合统一共同构成了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将不同文化生态保护区视为一个整体,注重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往来能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各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部又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和要素,注重其内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要素之间的联结,避免拆解、孤立地形式上的保护,深度挖掘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

2.进一步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保护实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纯静态式、保守式、封闭式的保护方式已不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和保护区的可持续建设,应以发展的理念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并充分认识到发展也是一种保护。正视部分非遗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形态和区域的非遗进行有效开发,激活保护区的内在生命力,并积极探索出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营方式,打造具有齐鲁文化品牌、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保护。

山东省近年来着力推进非遗保护。2022 年7 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培育孔府品牌、做强山东手造、打造特色活动、重塑“曲山艺海”“胡集书会”品牌及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非遗特色景区、非遗购物节、非遗特色商超等措施体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措施的落地要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现了高度融合,例如立足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孔府品牌,扎根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区强化“胡集书会”的影响力,在泉水文化(济南)生态保护区开拓“曲山艺海”的影响力。针对不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真正解决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平台实现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双赢。

3.进一步突出人的关键作用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审批以及规划的编制、建设和评估都离不开各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智库建设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各保护区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仍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并发挥其专业优势,是完善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环节。非遗的传承需要人的参与,人作为非遗的实践主体,其存在使单纯的技术形式转化为了活态文化,并长久以来表现为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因此,非遗的传承发展要十分注重人的角色和作用,尊重文化实践主体的意愿和选择,突出实践主体的地位和意义,实现文化的真正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区山东省生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再见,雪姑娘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