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徽雕艺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与实践

2022-10-19曹雄威胡红沐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遗传安徽省校企

曹雄威 胡红沐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行知学校是一所由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公办中专学校,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近年来,学校依托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首倡“非遗教育”,开办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徽雕专业,创办歙县徽雕艺术学校,牵头成立“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指导下,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非遗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成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专委会”,并成为安徽省首批10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之一。学校聘请非遗传承大师入校教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将非遗传承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创新为“学校阵地课程化培养”,打造中职教育的“行知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教育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通过非遗教育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创新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今日中国》等主流媒体倾情推介行知职教办学成果。

图1 安徽省行知学校举行陶行知诞辰130 周年大会

二、实施背景

1.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呼唤非遗传承人才

安徽歙县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明清两代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徽州古城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 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目前县域内有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建筑技艺、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内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97项。但这些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呼唤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涌现。

2.传统非遗传承之窘境倒逼创新“非遗教育行知模式”

非遗传承,在过去一直是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在民间进行的,传承人数量少、文化素养低,传承无文本规范可循,而且同行中为了“饭碗”之争,有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婿之习俗,其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显得急迫而重要。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安徽省行知学校就做过大胆尝试,与歙县工艺厂、歙县文房四宝公司、徽州古建公司合办了歙砚工艺美术班、古建班,并创办行知工艺厂。2007 年,歙县徽雕艺术学校成立,成功开设歙砚制作、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徽派盆景等非遗专业门类。2010 年,安徽省行知学校徽雕实训基地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遗传习基地。2011 年,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跻身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由于学校的大胆探索,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非遗教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三、主要做法

1.“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构建非遗教育长效机制

2007 年12 月,安徽省歙县徽雕艺术学校由安徽省行知学校、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和歙砚协会合作创办,标志着“政、校、行、企”四位一体集团式办学和管理机制的建立。2008 年,与行业企业通力合作,申报极具地方特色的徽雕艺术专业,得到当地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支持。徽雕艺术专业被省教育厅特批为“安徽省地方特色专业”。

2010 年,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商)会等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成员本着自愿参加、优势互补、骨干带动的原则,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实行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形成集团经营优势,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的综合效益。

2013 年1 月,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中国歙砚学会、歙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徽派古建公司、歙县老胡开文徽墨厂、徽世林宝文化艺术公司、鲍方砚堂等23 家“政、校、行、企”共同加盟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校企育人联盟”成立。该联盟的成立,旨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决策、评价、监测机制,深化和完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化办学体制。

2.“三引三入”深化非遗教育体制创新

行知学校通过“三引”“三入”的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所谓“三引”,是指“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和“引企入校”。把企业的资金引入学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引进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承担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强化学校实训教师队伍;把企业引进校园,做到前厂后校,让企业工厂成为学生的实训课堂,做到知识与技能无缝对接。近年来,先后引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高级技师等20 余人,非遗教育师资力量显著增强。在“引入”的同时,组织师生“入企调研”“入企实习”“入企实践”,让教师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就能了解企业规章、理解岗位要求、把握市场方向。

3.“教学做合一”改革非遗教育教学模式

安徽省行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内企业从事产品制作,从作品的自主设计到操刀雕刻,依照工艺品制作流程进行系列化实习培养,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

4.“大师驻校”保障非遗教育高端师资

学校先后聘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副会长周美洪、徽学大师张脉贤担任高级顾问。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传承人曹介铭、中国当代砚雕大师方见尘等大师亲临指导。聘请16 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在培训基地任教。这些外聘大师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设“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更是学校的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5.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丰富非遗教育教学资源

专业特色教材的开发,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鉴于过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作坊式培养,口传身授、模仿操练多、文本记录和系统知识少的问题,学校特邀有关大师编写讲义或讲稿,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自己大胆尝试编写相关教材,充分利用实物作品的教学功能,录制示范操作视频等直观教材。同时,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训操作指导和实地考察研修,这种教学安排突破了作坊传承模式只讲操作不懂理论的经验型教授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员更具有市场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6.多层级评价彰显非遗教育出彩之笔

学校对徽雕艺术专业学生提出“五能”的培养目标,即能画、能写、能雕、能设计(创作)、能欣赏,让学生能在徽雕艺术领域真正发挥传承和创新作用。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采取老师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内课堂上,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言行、课堂学习、实训作品做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的评价。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专业技能比武”——徽雕技艺大赛活动及非遗集团内非遗技能大赛,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全面检视学生综合知识(徽文化、陶文化、文学修养等)、美工基础(书法、绘画等)和雕刻技能。

四、成果成效

学校成功举办徽雕艺术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师生作品拍卖会,140 余件师生作品接受市场评价和检验,成交价逾15 万元。此举开创了全国中职教育“学生作品向市场商品转化”之先河,被称为“中国职教第一槌”。学校先后4 次代表安徽中职教育界赴天津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学生作品展洽会”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作品交流赛”,均斩获金奖。2010 年6 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特意来到安徽展厅,查看了我校非遗传承专业师生的成果,亲切指示:“非遗教育进校园,很好!徽文化要好好发扬!”

图2 徽州砖雕非遗传承人方萌乐(中)正在指导学生砖雕技艺

图3 徽州木雕非遗传承人吴侠芳(右)正在指导学生木雕技艺

非遗专业学生的作品走出校门,跨出国界,先后被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无锡市职业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外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大公报》等百余家主流媒体倾情报道。新华社记者王立武撰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让“绝活”成“绝唱”》;《人民日报》以《跨界——非遗联姻职教》大篇幅重点推介学校非遗教育成果,高度评价学校非遗教育;《光明日报》撰文《徽雕艺术专业:助力徽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肯定我校非遗专业对地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教育报》在“新闻热点”栏目以《且持雕刀琢青春 共育非遗传承人》为题,报道我校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出色成绩。

近年来,学校培养非遗专业毕业生1280人,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50 余名,为地方非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 年,学校成功承办首届黄炎培杯全国非遗创新大赛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活动,学校荣获全国非遗教育特殊贡献奖;2020 年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杯”非遗大赛,教学成果《现代学徒制在“非遗特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二等奖,学校案例《多方聚力搭平台 非遗教育谱华章》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论坛交流,得到各界高度评价,并荣获“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等诸多奖项;2020 年,学校3 名非遗教师荣获安徽省“江淮名匠”荣誉称号,获批市级大师工作室2 个;2020 年,学校《“非遗进校园”创新培养文化传承人》入选《“十三五”安徽教育发展巡礼之特色篇》,成为全省非遗特色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2021 年,先后接待全国各地来我校观摩非遗教育1380 多人次,受到广泛好评。

五、经验总结

1.经验启示

一是打造非遗教育平台,发挥联动机制作用。学校创办徽雕艺术学校,成为安徽省首批10 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之一,牵头组建“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学校借助这些非遗教育平台,依托本土资源,将非遗传承发展为学校阵地正规化培养。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凸显非遗教育特色。学校通过“三引”“三入”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非遗传承大师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既为各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传承对象和传承场地,化解了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尴尬,又为学校节约了成本,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是举办非遗技能大赛,扩大非遗教育影响。学校每年牵头举办黄山市“指尖上的中国”非遗技能大赛,并举办全国首届非遗大赛,还多次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洽会和全国非遗作品创新大赛。各类大赛的举行,不仅检验和锤炼了非遗专业学生的非遗技艺能力,也为展示徽派雕刻技艺和宣传非遗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彰显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努力和成就。

2.问题与对策

一是校企合作程度不够紧密,校热企冷现象仍然存在。学校要广泛宣传,积极作为,让更多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加入非遗职教集团中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非遗教育。

二是非遗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非遗高端人才匮乏。学校要依靠政府,努力创建全国首家行知非遗学院,贯通中专、高职、本科非遗人才培养。

六、推广应用

安徽省行知学校依托非遗教育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用“中国特色学徒制”这一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非遗特色人才,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行知模式”之路,也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之路。各地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可结合实际加以应用,要充分依托地域非遗资源,要考虑以适当的方式聘请国家、省、市级的非遗传承大师,要把非遗传承技艺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行知模式”为各地非遗教育提供新思路,各地也必将不断丰富非遗教育“行知模式”的内 涵!

猜你喜欢

遗传安徽省校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