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春秋州来故地出土文物

2022-10-18常远霞

收藏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鸟兽器形楚文化

常远霞

关键词:春秋州来羊首尊鸟兽尊淮夷

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过夏、商、西周至春秋历时1500年的发展,春秋中晚期迎来了铁器时代,但青铜铸造业仍继续繁荣兴盛,直至汉代绽放出她最后的遗韵。中国古代青铜器,囊括了社会政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兵器、礼器、乐器、食器、水器等种类繁多,内涵丰富;青铜艺术在承接历史传统的同时,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其独特的体系,造型、纹饰、功用等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而青铜铸造业本身的发展也直观呈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

春秋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一个承上启下、大变革的重要阶段。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列国称雄争霸,权力重心的转移,使得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革。表现在青铜器发展上,一是以王室为代表的宗庙礼器铸造锐减,诸侯列国、大夫等地方铸造剧增;二是传统的形制、纹饰等工艺传统,逐渐被浓厚的地域特色取代,呈现多元化文化面貌;三是区域间文化交流与融合加速,器形、用途更趋于地域性、实用性。现就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春秋州来故地青铜器”为素材,通过其中一件——“三足羊首铜尊”为代表,浅谈笔者点滴观点感悟。

寿县位于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北依八公山,东邻淝水,淠河、颍水、淮河流经县境南北交汇,历史上是南北交通枢纽要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淮夷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期,随着统治势力向南扩展,淮河地区众多氏族陆续受封,“州来”便在此时应运而生。在方国林立的江淮各国中,州来与周边小国和平共处绵延三四百年。直到春秋早中期,强大的楚国横渡汉水、跨过大别山,东进脚步势如破竹。一时间,江淮地区烽火连绵,战乱纷飞,最终小小的州来不得不委身于外族,沦为楚国的附庸,从此走上朝觐纳贡的道路。随着周王室的衰微,曾经偏安一隅、安稳度日的小国集团失去了天然的依仗,在诸侯割据、烽烟四起之期,终究摆脱不了委曲求全、左右逢源的命运。春秋中期,南吴开始谋求向中原挺进,位于淮河中游的州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强吴北进首当其冲的壁垒要塞。公元前529年,州来终于被吴所灭,州来故地成为吴公子季札的封地,自此州来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春秋中期以后,州来故地先后迭为吴、蔡、楚的势力范围,并分别在公元前493年、公元前241年成为蔡和楚最后的都城。

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寿县正阳关镇(原构杞公社)肖严湖堤坝发现一座春秋时期土坑墓。经过发掘,出土了鼎、簋、匜、尊、缶、盒等7件青铜器,并移交于寿县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收藏。这组器物大多素面光洁,其中伴随有少量装饰简洁流畅的回纹、云纹;器形精巧玲珑,线条流畅,极富美感。

春秋三足羊首铜尊(图1),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精美绝伦的藏品,在2022年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陈列布展中,被业内专家一致认定为楚博展出文物中的镇馆之宝之一。器身高11、通长14、口径9.2厘米,通体呈现光亮的铝黑色,整体造形似一只圆润小巧、灵动古朴的温顺绵羊;器身油亮光润,直口,圆腹,腹身的一侧向外凸出延伸至口沿上方,呈绵羊首状,绵羊面部耳、目、鼻、嘴及羊角以阳刻线条描摹,器底置有3个上翘钩状器足;扁平的器盖,正中间有一个桥形半圆纽,一端有弧形缺口,用以直接卡入羊颈,另一端呈扇形下斜象征羊尾,其上装饰有勾连云雷纹;整件器物小巧玲珑,造型独特,形态生动,在同时期出土文物中,独一无二,至为罕见。《说文》中曰:“羊,祥也。”在古代,羊为吉祥的代名词,有着“善、美、义”的喻意,所以经常出现在古代宗教、祭祀等重要活动当中,“羊”同时也成为古人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其形象常见于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作品中。

因器物外形特征与商周以来的酒器“鸟兽尊”有相似之处,所以早期把它定名为“三足羊首铜尊”。马承源在著录《中国青铜器》一书时,将“尊”定义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但他也说到:“现今所称的尊,约定俗成,乃沿用宋人的定名。”根据形体的不同,他将尊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青铜器中酒器的名目、器形品类繁多,而“鸟兽尊”因普遍造型奇特,铸造精美,在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他们有的以形象的鸟兽造型出现,有的以变形的艺术手法呈现。而这种表象手法的根源应是古人对自然与动物的原始崇拜。

常规上来说“尊”是酒器,但“鸟兽尊”是否一直以来都是用作酒器卻也有不同的说法,结论仍可考证。在目前发现商周以来的墓葬中,也出土有少量器形袖珍小巧的铜鼎,这一品类也十分稀有罕见。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品中就有一件“战国附耳兽面纹足铜盖鼎”(图2),他是双桥镇二十铺出土的战国晚期墓葬出土,器高16.3、口径12、腹围43.9厘米。器身相比于三足羊首铜尊略大,但较之与同时期的铜鼎,器形仍属小巧型,从外形特征上看他具有典型的楚文化风格;而将他与三足羊尊相对比,两者却有着某种强烈的相近感。有专家说“袖珍小鼎应是古代女性私房中食用珍馐的餐具”,笔者认为得这样的使用方式更为贴近我们这件“三足羊首铜尊”的特点与身份。

同墓出土的一件环耳刻文附盖铜簋(图3),器形有着典型的淮夷文化特征,与六安、舒城等地出土的同时代群舒同类型器物,外形上如出一辙。器物通体光洁素净,表面呈浅绿色,器盖正中置有圈足状抓手,在近盖沿口处刻划有一个书写特殊的符号,他的作用和含义至今未有考释,也许是铭文,也许是当时淮域的某个氏族徽记,令人遐思。这组器物当中,还有一件小巧朴素的附盖铜方盒,方盒外形略呈正方体,四角微翘,整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光滑素净,呈浅绿色,而如此小巧的方盒一般是闺房中用来盛放饰品配件的收纳盒。

当笔者近距离仔细观看这组青铜器:他们素净雅致中包含着灵动活泼,遵循陈规中泄露出新颖独特,其耀眼夺目、极富美感的形态特征,和隽秀简约、含蓄新颖的独特审美,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应该是古代一位生活安稳优渥的氏族贵女使用的器皿。透过他们,人们仿佛可以穿越2000多年岁月长河,来到当时偏安一隅的州来故地,旁观一位乖巧活泼的氏族贵女优雅恬静的生活场景,每日晨起要以铜澡手洁面,三餐要食鼎簋所盛之食,卧榻凭栏休憩观景,行走坐卧环佩叮当,素手执银匙,朱唇品珍馐,她生活的这片土地山水相依,风景秀美,这里远离蛮族劲敌,没有战火纷争,数百年来的繁衍生息,使名门氏族富足安稳,一代又一代,承袭着祖辈的传统,享受着慢节奏的悠然生活。

结语

1975年寿县正阳关镇肖严湖这组青铜器的出土,填补了寿县境内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州来地出土文物的空白。而这组青铜器的入藏,更弥补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此类藏品的空缺,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陈列展线中,他们展现了淮河流域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审美,同时也集中表现了此地在春秋早中期与周边的楚国、吴国截然不同的鲜明本土文化特征,其浓厚的地方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本地在未受楚、吴影响前的文化面貌。他们不仅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淮河流域部族现状和物质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鸟兽器形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BALCONY
雷的尸体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潜入鸟兽争霸战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鸟兽“黑白配”